不可忽視的教育現(xiàn)狀:部分國際學校淡化國情教育的情形令人堪憂
當前,一些家長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希望他們將來考到國外優(yōu)質高校,走上社會之后成為國際化人才。這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國際學校卻沒有按照相關法律、政策的要求開設最基本的國情教育課程,令就讀的學生對國情知識了解甚少、知之甚少,有些學生甚至被問及諸如中國的國旗、國歌、國土面積時竟然一臉茫然……這種情形著實令人擔憂!
大眾評論:不論什么形式的教育,都離不開國情教育
按相關規(guī)定,我國除僅允許招收外籍人員子女的境外獨資國際學校外,其他類型的國際學校都屬于中外合作辦學性質,必須嚴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規(guī),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開展。國務院頒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明確規(guī)定,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應當按照中國對同級、同類教育機構的要求開設關于憲法、法律、公民道德、國情等內容的課程。
但事實上,一些國際學校盲目引進國外教材、課程,而對中國基本國情教育課程則少開、不開或僅僅停留在課表上。與此同時,相關教育部門對國際學校的審核主要停留在招生規(guī)模上,對課程的審核和監(jiān)管存在缺位,僅僅通過例行聽課或檢查課表來落實監(jiān)督。有的學校甚至準備了兩張課表,一張用來應付檢查,一張則是實際的上課課表。這種“表里不一”的教育手段,既糊弄了上級,又侵害了學生最起碼的接受國情教育的權利。
根源所在:盲目的人才教育觀是國情教育淡化的根本原因
國情教育在一些國際學校被淡化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學生家長對此不重視。有些家長只重視孩子的知識技能教育,缺乏國情教育意識,他們把孩子送入國際學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把他們培養(yǎng)成所謂的“國際人才”。這種心理需求一經傳遞到學校,學校在滿足家長的心理滿足以及自身辦學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驅使下,自然而然地“強化”了國情教育的“淡化”。殊不知,近年來中國優(yōu)秀人才在國際人力資源市場上日益受到青睞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發(fā)展前景廣闊,是因為中國人熟悉中國的事兒。
缺乏國情教育的基礎教育是不完整的。任何一個國家,國情教育都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應融入文學、歷史和課外實踐活動等方方面面。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在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的同時,也應充分借鑒他們先進的國情和國家認同感教育方法,否則就有舍本逐末、緣木求魚之嫌。
民眾呼聲:國際學校亟需監(jiān)管
教育專家表示,中國家長確實存在不了解國際學校盲目送孩子入學的情況,而政府也需要對國際學校加強監(jiān)管。
首先要從法律層面重新定義國際學校;另外,也需要對國際學校管理的相應政策進行調整,畢竟按照私立學校的監(jiān)管標準,很多學校實際教授的課程體系是非法的。所以,對于國際學校課程設置的監(jiān)管與落實一定不能只浮于形式,必須適合國情的需要開設關于憲法、法律、公民道德、國情等內容的課程。
同時,教育主管部門每年要對有關國際學校進行質量評估和認證,并在一些優(yōu)質的國際學校進行試點,把成功的辦學經驗進行大規(guī)模推廣,讓所有的國際學校都能接受專業(yè)的評估與認證。使國際學校的發(fā)展既符合國情,又能培養(yǎng)真正的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