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芳在《當代傳播》撰文認為,如何建構一個“令人向往、超越現(xiàn)在”的儀式化傳播呢?從儀式及儀式化傳播活動展演的方式及過程來看,儀式化傳播實踐可以在“說什么”“何處說”“如何說”三個向度上進行建構:
1.通過設置儀式化傳播框架確定“說什么”。
儀式化傳播框架的建構必須重視傳統(tǒng),根據(jù)時代的需要賦予傳統(tǒng)以新的價值和意義,通過這種社會化的、群體認可的再生產(chǎn)和再塑造活動,使傳統(tǒng)在與時俱進中得以發(fā)揚光大。儀式化傳播框架的建構必須扎根于社會生活,關注民眾的需求、傾聽民眾的心聲、接受民眾的評判、引領民眾的輿論、爭取民眾的信任,實現(xiàn)公眾議程、國家議程和媒體議程三者同構。
2.通過建構儀式化傳播空間確定“何處說”。
國家儀式是建構儀式化傳播空間的重要途徑。國家儀式創(chuàng)設了一種特殊的儀式化傳播空間,傳遞了社會記憶,傳承了民族精神:國家儀式維護了政治秩序。國家儀式構建了文化傳統(tǒng),它將符合時代及國家需要的儀式內(nèi)涵注入到國家儀式之中,并在國家儀式的不斷展演中,構建出新的符合時代需要的文化傳統(tǒng)。盛大的儀式化傳播活動通過電視媒體進入千家萬戶,它把家庭變成了大眾的儀式空間,家庭也由此成為儀式展演場所,成為家庭成員集體共享國家榮耀、價值與信仰的社會空間。
3.通過選擇儀式化傳播語言確定“如何說”。
儀式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記憶就是通過故事的講述來建構與表達的,通過講述故事,儀式建構了社會秩序、展現(xiàn)了人性、傳習了社會知識與倫理價值,人們也通過故事的講述和傾聽構建起社會秩序的框架、分享共同的文化意涵、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并激發(fā)團體成員間的情感共鳴。也因此,故事以其直抵人心的力量成為一種儀式化的傳播語言。好故事是與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的生活融在一起的,通過強烈的人文關懷,既使故事的生命得以延續(xù),又向社會傳播一種觀念或秩序,涵化社會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