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趨勢觀察2012:把握博物館未來脈搏》、《趨勢觀察2013:回到未來》、《趨勢觀察2014》年度報告在國際博物館界引發(fā)強烈反響后,美國博物館聯盟博物館未來中心又對新一年的動態(tài)和變化展開了研究與歸納,預測博物館在2015年最可能出現的六大趨勢。
回復「150609」或點擊這里可閱讀本文的第一部分。
回復「150610」或點擊這里可閱讀本文的第二部分。
5. 可穿戴技術
有專家稱2014年為“可穿戴技術爆炸年”——諸多存在于電腦、平板、手機的功能已飛速地被移植到服飾,甚至身體上。所謂“可穿戴技術”,即科技與日常生活無縫、隱形地銜接與融合。如今,大多數可穿戴設備可關注醫(yī)學數據、自我量化、生活記錄等生物分析,如生物監(jiān)測T恤、Fitbit(健康追蹤腕帶)、記錄項鏈等,但廣義上而言,“可穿戴”可應用于任何科技,包括社交媒體、通訊、數據分析等等,如谷歌眼鏡、智能手表……
對博物館而言,可穿戴技術自然成為“自帶設備參觀”的延伸。博物館已經從觀眾自帶的智能手機、平板等中收益頗豐,如今,可穿戴設備的興起勢必會推動博物館做出講解、互動方面的新舉措。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就已經開展了博物館與可穿戴技術領域的研究。谷歌眼鏡等設備能否幫助保管員、標本制作員或藝術家們記錄他們的工作?內置GPS導航功能的生物監(jiān)測儀能否用于確保在偏遠或危險地區(qū)工作的研究人員的安全?博物館是否需要招募健康跟蹤行業(yè)的骨干,以協(xié)助文化參與度的測定?
|給博物館的建議|
· 及早制定關于工作人員和觀眾在博物館內使用可穿戴技術的規(guī)定??紤]是否存在展廳的某區(qū)域,或某項活動,需要禁止使用此類設備以防止觀眾隱藏錄像。
· 監(jiān)控觀眾對可穿戴技術的使用,嘗試利用此類設備向觀眾提供講解或體驗服務。設置免費Wi-Fi覆蓋及充電站。在觀眾許可的情況下,利用生物監(jiān)控設備上的數據,追蹤觀眾從身心兩方面體驗博物館參觀的歷程。
· 如果博物館設計有可穿戴技術專用內容或體驗,考慮提供可穿戴設備租賃服務,以減少“數字技術差異”,讓所有觀眾可及。
· 嘗試讓藝術家和技術專家實驗性地使用可穿戴技術,一來幫助博物館觀眾了解新興技術并考慮其對自身生活的了解,二來也有助于博物館探索可穿戴技術如何為實現博物館使命所用。
|案例|
· 巴德研究生中心美術館、迪揚博物館等多家機構嘗試請觀眾使用谷歌眼鏡,利用視覺識別激活展品講解內容。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也嘗試在曼徹斯特美術館中開發(fā)可穿戴講解設備,并希望將來能使用智能眼鏡來為觀眾提供推薦和導賞服務。
· 2014年,加州創(chuàng)新技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身體指標”展,探索可穿戴技術應用程序對健康的影響。觀眾需佩戴3種可穿戴設備,以收集和操縱他們在展廳參觀與互動過程中的生物數據。
· 2014年,動力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悉尼設計2014”的展覽,其中即包括一個可移動技術應用程序的研究室。用戶體驗設計師、程序開發(fā)員、教育員、博物館策展人、時尚設計師等參與者共同為4位假想用戶概念設計可穿戴數據收集技術。這4位假想用戶包括一位駐伊朗國外記者、一位悉尼的性服務工作者、一位奧運會潛水員、一位帕金森患者。
6. 慢下來——龜與兔,孰優(yōu)孰劣?
正如梅·韋斯特所言:“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蔽覀儚倪^去幾十年獲得的一重要啟示即是,“快”,貌似高效,卻未必盡然。而由那些分身乏術、精疲力竭的個人和團體發(fā)起的“慢運動”無疑代表著減慢生活速度的文化轉變。據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調查,87%的教師認為科技制造了“注意力渙散,容易分神的一代人”,同時,研究也發(fā)現“慢”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慢節(jié)奏有利于提高兒童幸福感,減少壓力。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速度”不代表“正確”,“慢”也隨之成為當今社會的商業(yè)戰(zhàn)略和生活哲學,如“慢餐飲”、“慢閱讀俱樂部”、“慢TV”、“慢旅行”等逐漸盛行。
對博物館而言,如我們在《趨勢觀察2013》探討的那樣,現今的人們愈加渴望階段性脫離這個常常讓人窒息的數字世界。博物館自詡為“沉思與休憩的樂園”,“慢文化運動”為其帶來了機遇。然而,博物館常誤以為“慢”是博物館DNA的一部分。事實上,據2001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報道,觀眾在一幅作品前停留的平均時長為27.2秒,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近期的一項研究也表明,觀眾在不同藝術品前停留的時間為4—31秒不等。因此,博物館需要更加有意識、精心地設計和打造慢參觀或慢參與體驗。另外,不同觀眾的興趣點和速度不同,博物館還需找尋各種途徑和節(jié)奏,滿足不同需求。
|給博物館的建議|
· 建立基準線。觀眾在展廳停留時間有多久?平均時長和范圍?觀眾在哪些區(qū)域或展品前停留時間最久?觀眾的滿意度、情緒、學習成果與他們的參與時長有何聯系?
· 創(chuàng)建慢體驗戰(zhàn)略并對其進行測試。例如,采用低科技或零科技元素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或者從“真人庫”借個活生生的人來進行半個小時的對話。觀眾常常易于匆匆走過一幅畫作,卻不忍拒絕一雙對視的眼睛。
· 參與“慢藝術日”(春季某日,2015年定為4月11日)。當天,鼓勵觀眾參觀當地博物館和美術館,并放慢速度,挑選5件展品,每件停留10分鐘,另在午餐時討論。
|案例|
· 簡·亞當斯赫爾館“慢博物館項目”旨在重新將博物館打造為“休憩、沉思、歇腳之所”。該項目獲得了大都會人壽基金會“博物館創(chuàng)新實驗室”撥款支持,已嘗試各種途徑減慢速度:宣講會、主題為“社區(qū)安全與政策制定再思考”的瑜伽+藝術制作研討會、慢野炊、講故事、“社區(qū)性教育”主題裝置藝術等。
· “慢”同時可意味著道德和可持續(xù)性。2013年,巴黎文化中心邀請4頭羊入駐,為巴黎檔案館提供安靜、環(huán)保的草坪養(yǎng)護服務。由羊取代割草機,不但能降低碳排放量,同時還能減少噪音污染。
(全文已完結。本文作者是伊麗莎白·梅里特,由湖南省博物館李慧君編譯。轉載需注明來源。)
伊麗莎白·梅里特(Elizabeth Merritt)
photo by Matthew Furman
美國博物館協(xié)會博物館未來中心創(chuàng)建人,其研究領域包括博物館標準和最佳做法、倫理、藏品管理、規(guī)劃、評估等。之前曾引導美國博物館協(xié)會認證、博物館評估項目、同行審查、信息中心等工作。著有《美國博物館國家標準及最佳做法》、《美國博物館協(xié)會藏品規(guī)劃指南》等書。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右上角點擊“查看官方賬號”可加關注,閱讀更多歷史信息~
更多文博好書,請登錄天貓譯林出版社旗艦店(jsylcbs.tmall.com)選購
國際博物館雜志(微信號:museumi)
新浪微博 @國際博物館雜志
推送關于博物館的一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