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通常會認為,小時候表現(xiàn)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xiàn)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孩子聽話真的是件好事嗎?
為什么越乖的孩子長大越痛苦?
近幾年來,隨著小K慢慢進入青少年時期,有很多人問我:“你的孩子聽話嗎?”這讓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
你說小K聽話吧,事實上他那些亂七八糟的意見還挺多的,有時我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也常常反駁和顛覆我的看法,有時候還會“拿出證據(jù)”說得我啞口無言;可你說他不乖吧,比起大多數(shù)同齡的孩子,他可以自動自發(fā)把自己分內(nèi)的事處理好,課業(yè)也不用我每天盯著瞎操心,行為上也沒有問題……
那么小K是乖,還是不乖?
最近讀到一篇名為《為什么越乖的孩子長大越痛苦》的文章,心理分析師對此分析認為,小時候表現(xiàn)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xiàn)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越乖的孩子,通常越不容易與父母達成良好的溝通,而且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習慣于被動地隱藏自己的情緒和意見。久而久之,隨著年齡的增長,因為長期忽略自我的心理需求,其實更容易產(chǎn)生一些心理問題。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要自我價值肯定認同的時候,很容易就表現(xiàn)出逆反的行為(這就是不乖了嘛),常常讓父母不知所措。
在中國人傳統(tǒng)的觀念里,很容易就認為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乖孩子,這和只以成績來衡量孩子是相同的道理。
常聽很多父母說:“我的孩子以前很乖的,怎么現(xiàn)在變成這樣?”其實以客觀的立場來看,孩子并沒有改變太大,改變的可能是父母的感覺,也就是說,孩子意見變多了,沒有以前聽話了。
但是我們常忽略了,這是成長的過程,如果孩子一輩子凡事順從父母,那豈不是“媽寶”?這樣的孩子,往后怎么建立自己的家庭而有擔當呢?
以我自己成長的經(jīng)驗來說,從青春期開始,在父母眼中,我就不是個聽話的孩子,在無數(shù)次與父母對抗中,我得用好大的力氣去爭取自主權(quán)。考大學時,母親希望我念法律系,因為她認為當律師或法官比較有前途,我偏偏對新聞傳播行業(yè)有興趣,后來念了中文系,母親又希望我將來干脆當老師,也是個很好很穩(wěn)定的工作。
大學畢業(yè)開始工作,母親又怕我“亂花錢”,提出將我每月的薪資全數(shù)交給她,我像以前念書時那樣,需要用錢就跟她領零用金,認為在她的掌控之下我才不會亂花錢,她跟我說:“我可以幫你存錢,否則你都亂花。”最后又補充了一句:“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的。”
最后我還是沒聽她的,僅把每個月給她的錢撥出給她之后,其余的自己支配。
我的母親都是以“她認為”最好的方向和方式,來要求我去做,但是卻不是我想做的,也不是我個性上喜歡的、適合的,所以在她眼中,我就是個特別不聽話的小孩。
所以我在這一部分體會特別深刻。于是我在自己當媽媽之后,就絕對不去這樣掌控孩子,我可以在合理的框框里,讓孩子有自己的意見,也就是不一定要全聽我的,給予孩子合理的“逆反空間”。
德國媽媽是如何對待孩子的“不聽話”的
所以,一開始我在別人眼中就是個奇怪的媽媽,旅居德國之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和德國的媽媽們一樣“正?!?!
在德國,父母會在每個年齡段適度地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決定自主權(quán),在不違背父母所立的規(guī)范的大原則之下,孩子可以自己有決定權(quán),也就給孩子中國父母眼中那種不聽話的“機會”,而后果讓孩子自行承擔。
舉個最平常的例子來說,如果孩子在用餐時間不好好吃飯(真是不聽話?。?,過了用餐時間,就不會給他東西吃了,餓他一頓,孩子立馬了解了有東西吃的珍貴。幾次之后,孩子就會開始“聽話”地按時吃飯了。
趕著上班,孩子卻賴床,德國媽媽會告訴孩子:“如果還不起床,你可以選擇走路去上學,或者遲到?!蓖ǔ5聡改刚f了就一定會做到,孩子總得為自己的“不聽話”付出代價。
德國的教育方式,是用家庭的溫暖和學校的教導讓孩子愿意遵守規(guī)則,而不是強調(diào)不聽話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相反,他們極為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意見,甚至有時候覺得孩子提出的意見看法不錯呢!
孩子聽話真的是件好事嗎?
有心理學家說,青春期叛逆的存在,是為了讓父母有個機會,調(diào)整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而且,幾乎是人格發(fā)展階段的最后一個機會了。
通常因為在父母的約束下什么都不能做,等到脫離父母的約束時,經(jīng)常會勇于嘗試,尤其在小孩尚未可以自己凡事處理得當?shù)臅r候,更容易走錯路,或者引發(fā)與父母更大的沖突。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親管教方式的自我調(diào)整,讓孩子從小開始有逆反的機會,在你還可以掌控的時候,杜絕孩子過于逆反的機會。
想要孩子到青春期時不致逆反得太嚴重,首先得讓他從小經(jīng)常有“逆反”的機會,從小開始訓練,當孩子提出的意見和你不同,又可以讓他嘗試的時候,可以先說明后果,然后讓孩子“不聽父母的話”,當結(jié)論出來,如果孩子是對的,那你該高興,自己的孩子有想法,如果證明孩子是錯的,他也會心服口服,反而愿意“聽話”了。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因為朋友規(guī)定不能抽煙喝酒,所以他在父母面前都很乖,很聽話,的確沒有抽煙喝酒(為了避免與父母起沖突),結(jié)果在外面,別人給煙就抽煙,給酒喝酒,什么都嘗試,以證明自己長大了。這位朋友其實是很好的家長,但是孩子想在父母面前表現(xiàn)自己是“聽話的孩子”,只好背著父母做很多不該做的事。當然,這孩子不是壞孩子,只是想證明自己長大了。
沈佳慧育兒經(jīng)
所以這些要從小開始“教導”,到了青少年階段,孩子已經(jīng)多半不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話而絕對遵從,要讓孩子了解這些事為什么不該做,孩子才會愿意“聽話”,而不是只有禁止。
其實越乖的孩子,越不容易跟上如今發(fā)展這么迅速的時代的腳步。
想想,我們用20世紀的思想讓21世紀的孩子“聽話”,真的是最好的嗎?我想身為家長,更應該做的,是協(xié)助孩子認知真正對的價值觀,而不是他是否“絕對順從”這件事。
著名旅游節(jié)目主持人,曾任臺灣地區(qū)中廣外制廣播節(jié)目企劃、執(zhí)行制作;環(huán)宇電臺新聞記者、播報及環(huán)宇電臺旅游節(jié)目《漫步天涯》主持人。有著豐富的旅行知識和積累。已出版著作有親子暢銷書《旅行,是最好的教養(yǎng)》《旅行,帶孩子看不一樣的世界》等,在親子旅行類家教圖書中受到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華人父母們的好評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