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宸
摘 要:本文試圖通過衡量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的標準問題入手,對于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這一問題提出新的解答。文中提出應當從馬克思本人在創(chuàng)立、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的決斷和取舍即馬克思同西方泛左翼流派的論戰(zhàn)中提煉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在此觀點基礎上提出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同屬于西方泛左翼下的不同流派,并最終就如何對待理論發(fā)展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歷史進程;泛左翼;階級斗爭;理論發(fā)展
國內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的論戰(zhàn)并不是一次簡單的理論歸屬之爭,在它的背后涉及的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如何發(fā)展的大問題。隨著論戰(zhàn)的深入,諸如時代發(fā)展與理論體系的回應、理論的基本原則與附屬觀點的區(qū)分等一系列課題展現(xiàn)在研究者的面前。這一系列問題的核心則是衡量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的標準問題。
本文的觀點是衡量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的標準應回到馬克思本人創(chuàng)立、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中來分析,而不是放在馬克思之后理論發(fā)展的分析上來,即從馬克思本人在歷史中的決斷和取舍來提煉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諸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泛左翼中的一個流派,在19世紀歐洲還有其他諸多社會主義流派。馬克思主義是同這些泛左翼流派的論戰(zhàn)中發(fā)展、壯大起來的。僅在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本人就開展了和蒲魯東的改良主義、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的激烈斗爭。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史就是一部論戰(zhàn)史和斗爭史。在長期的論戰(zhàn)中,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以區(qū)別于其他泛左翼流派。故此,馬克思主義是一整套具有嚴密邏輯和嚴格界限的理論體系,而絕不是代表著某一價值取向的松散聯(lián)盟。下面略述一二。
第一,追求人類解放是泛左翼的基本目標,但是馬克思主義并不只是停留于此,而是用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指出了人類解放道路上的復雜與艱辛,認為需要通過政治和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斗爭。這就與同時期的青年黑格爾派試圖通過理性、信仰等途徑尋求解放的觀點予以區(qū)分。
第二,追求平等是諸多社會主義流派的基本目標,但是馬克思主義是把不平等現(xiàn)象和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聯(lián)系起來,認為只有徹底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實現(xiàn)平等。這就與同時期的蒲魯東主張小私有制的改良主義加以區(qū)分。
第三,追求暴力革命是一些社會主義流派的基本目標,但是馬克思主義是將暴力革命和資本主義總危機聯(lián)系起來,認為資本主義的滅亡是科學的和必然的。這就與同時期的巴枯寧主張個人恐怖的無政府主義加以區(qū)分。
由上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是在資本主義總危機下,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實現(xiàn)政治和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解放。而馬克思主義中的其他觀點則是附屬性的,或作為核心命題的出發(fā)點,或作為核心命題的推演。至于作為方法論的辯證法更是服務于這個核心觀點的論證和推演的。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判斷和愿景則是階級斗爭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如不堅持這一點,則馬克思主義很容易和泛左翼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相混淆,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
如按照此標準衡量,西方馬克思主義盡管在很多方面運用了馬克思的學說,但是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在結構和愿景上是和馬克思主義不同的。首先,它放棄了在資本主義總危機下探討的前提,轉而集中在哲學社會領域。其次,它放棄了暴力革命和階級斗爭,轉而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探討人類的解放。如果把西方馬克思主義歸屬于馬克思主義,那么馬克思在19世紀具有奠基意義的系列論戰(zhàn)又該如何定位和對待呢?馬克思主義和其他泛左翼流派的區(qū)分和界限又何在呢?
之所以這些19世紀的泛左翼流派在20世紀又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面貌出現(xiàn),是因為蘇聯(lián)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泛左翼中取得了較大的話語權。而這些19世紀泛左翼思想流派的社會基礎并沒有消失,它們轉而投入馬克思主義陣營里,試圖用自己的觀點來改造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面貌。這固然大大壯大了馬克思主義的聲勢,但是理論問題并不是多多益善,邏輯的統(tǒng)一和體系的嚴謹才是理論的根基所在,過多地引入泛化的思想只會使自身體系面臨瓦解的危險。
反觀蘇聯(lián)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盡管二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均有各自的發(fā)揮,但仍可認定二者屬于馬克思主義,原因就在于他們都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判斷,例如中共對于四項基本原則的堅持,以及在中共的十四大政治報告中所提到的“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的論斷。
故此,盡管從表面上看,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均做了新的探索和發(fā)展,但是探索和發(fā)展是不同的,既有前進的探索和發(fā)展,也有歪曲的探索和發(fā)展,兩者之間的試金石就是對馬克思的核心判斷能否堅持。所以,反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屬于馬克思主義絕不意味著反對各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本國實際相結合,恰恰相反,這種反對正是對這種結合的堅持和可靠保證。
那么是否存在時代發(fā)展迫使馬克思主義發(fā)生向西方馬克思主義類似方向轉向的問題呢?貫穿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論、方法論是理性主義的,而不是經(jīng)驗主義的。也就是說馬克思對于未來的判斷并不會從實時的事件出發(fā),而是會從深層的結構和矛盾出發(fā)。馬克思逝世后一百多年來的變化并沒有觸及其關于私有制和雇傭制等的核心前提,所以盡管世界在很多問題上均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對于馬克思主義本身來說,這只不過是現(xiàn)象的漣漪。
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論戰(zhàn)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嚴肅問題:如何看待理論的發(fā)展?誠然,馬克思主義在世界遭到了重大挫折,但是理論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興亡繼絕,并不能靠機敏的應對有所改變。況且理論發(fā)展的高潮與否受制于時代的因素更多,難以一時成敗定論。故此,一動不如一靜,急于迎合時代反而容易迷失方向,固守本原反而可能在未來迎接新的勝利。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哲學的貧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鄧小平文選: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文選: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