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玲
說話訓練是發(fā)展口頭語言,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我遵循兒童心理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激發(fā)情感,鼓勵學生大膽說話
兒童情感易隨外界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兒童入學后,我抓住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鼓勵他們大膽說話。
1、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解決“怕”字。
為使學生都能大膽說話,新生一入學,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對老師、對學校及同學之間的情感。兒童第一次邁入校門,常常是懷著愉快而新奇的情感對待新發(fā)生的一切。他們喜歡學校,熱愛老師,希望在這里比在幼兒園生活得更好。他們還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是小學生了,有一種自豪感。我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和一起做游戲,給他們講故事,猜謎語,教唱兒歌,還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同時帶領他們熟悉校園,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并讓他們說:在校園里看到了什么,參加了什么活動,心情怎樣。孩子們可活躍了,個個圍著老師爭先恐后地講。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學校,尊敬老師,同學間團結友愛的情感,同時也鍛煉了他們大膽說話的勇氣。
2、抓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解決“難”。
學生對老師有了感情,對學習就有了興趣,老師的話也愿意聽了,抓住這一時機,上好第一堂說話課。上課后,先啟發(fā)誘導,引起說話的興趣。小學生對猜謎語很感興趣,我說:“同學們,你們想猜謎語嗎?”學生齊答:“想?!薄昂茫艺f一個謎語,看誰先猜出來?!边@時孩子們的思維可活躍了,我把謎語說出后,小手一個個舉起老高爭著要說。我因勢利導:“你們真聰明,猜得很對,我想你們知道的謎語一定比老師多,請你們說謎語,老師猜好嗎?”這時孩子們更活躍了,都爭著要說,不等老師猜,孩子們就搶著說出了謎底。孩子們說話的積極性激發(fā)起來,我引導他們一個個做自我介紹。說得好的表揚,不會說的一句句教著說,膽小不敢說的,就引著說。這一節(jié)課,就生興趣高,發(fā)言踴躍。
3、分類指導,耐心啟發(fā),解決“會”字。
在訓練說話中,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注意耐心啟發(fā),具體幫助組織語言。如教《小猴子下山》一課時,通過看圖要大家思考: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我估計問題不難,就請一位中等程度的學生回答,哪知他站起來瞪著眼一言不發(fā)。我?guī)状螁l(fā),他還是不作聲。這時很多同學舉起手來,我先讓別的同學回答,而后,還是鼓勵他說,他終于說話了。接著又把他說的不通順的話幫著組織好,再讓他說一遍,一直到說好為止,同時還表揚了他。這節(jié)課雖然影響了教學進度,但這位學生得到了鼓舞,受到了啟發(fā),說話的積極性慢慢提高了,從此也能大膽發(fā)言,把話說好了。
通過這樣訓練,兒童的自尊感越來越強,語言也越來越豐富,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了。
二、創(chuàng)設想象情景,培養(yǎng)說話能力
從想象發(fā)展的邏輯程序看,小學生想象力必須從具體、直觀的水平,逐漸過渡到詞的思維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生想象的構思更寬廣,并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深刻性和內部邏輯性。我便根據小學生想象發(fā)展的這一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說話能力。
1.指導觀察畫面,理清思路,把話說得清晰完整
口頭表達的條理性、準確性是建立在觀察事物的周密性的基礎上的。為使學生的思維有條理地發(fā)展,把話說得具體、完整、有次序,我抓住小學生喜歡觀察畫面的特點,認真指導他們細致觀察,并逐步教給他們觀察方法,把話說完整。如教一年級第二冊基礎訓練六第七題“看圖回答問題,再寫下來”時,根據題的要求,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再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回答下列問題:圖上畫的是什么時間?(放學以后)什么地方?(校園里)有些什么人?(小學生)他們在干什么?(有的排著隊回家,有的在校園里打掃衛(wèi)生)學生回答后,再讓他們仔細觀察畫面并教他們觀察的順序,問學生:回家的同學們背著什么?站的隊怎樣?心情怎樣?打掃衛(wèi)生的同學們分別在干什么?他們把校園打掃的怎么樣?心情怎樣?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并注意畫中人物的動作、面部表情,聯(lián)想人物的內心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圖意一層一層地表達出來,最后再連貫起來說一段完整的話。學生發(fā)言踴躍,表達思路清晰。一位學生是這樣說的:“有一天下午,放學以后,同學們背著書包排著整整齊齊的隊,唱著歌高高興興地回家。這時校園里有三個小學生在打掃衛(wèi)生。小紅擦門窗,小剛掃地,小飛收垃圾。他們不怕臟不怕累,干得很起勁。不一會,就把校園打掃的干干凈凈。他們雖然有點累,但是看到這美麗干凈的校園,心里真有說不出的高興啊!”
2.擴展想象,發(fā)展思維,把話說得條理分明
想象是儲于大腦中的表象重新組合構成新的意象的過程。小
學生善于想象,同時想象力還很豐富。教師要加以引導,擴展他們的想象,發(fā)展他們的思維,才能進一步提高說話能力。如在看圖學句學詞教學中,學了看圖學詞學句《春天來了》時,我是這樣引導的:先讓學生看著畫面,我提出幾個問題讓他們回答?!按禾靵砹耍鞖?、小河、田野、山岡怎樣了?”學生用學過的詞和句回答:“天氣暖了,小河里的冰雪融化了,田野里的種子發(fā)芽了,山岡上的桃樹開花了?!蔽矣謫枺骸白屑毧磮D再想想,春天來了還會有什么樣的景象呢?”學生思維活躍,展開了想象,一個個舉起小手回答:有的說小河里的小鴨子、大白鵝成群結隊地在水里游來游去,玩的可高興了。有的說小河岸邊的柳樹發(fā)芽了,小草變綠了。還有的說田野里的麥苗綠了,農民伯伯在田里忙著給小麥澆水、施肥,干得可起勁了……我加以總結引導說:“同學們都說得很好,請你們再仔細看圖,小河邊上還有什么?”學生馬上回答:“還有兩個小同學?!薄八麄兂鰜砀墒裁??”孩子們想了想說:“出來找春天。”我說:“對,假設是你和一個同學出來找春天,你應當怎樣把這幅圖意說完整?”孩子們興趣很高,個個說得有條有理,符合圖意,想象力豐富。
3.誘導入境,啟發(fā)想象,把話說得生動形象
學生在說話中要做到有感情,必須通過正確誘導,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情感,作出合理想象,道出有感情的語句來。如在看圖學文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把話說生動形象的:首先讓學生通過看圖去認識事物,把圖意講出來,然后再學文,最后按照文章敘述的順序,使自己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節(jié)發(fā)展所規(guī)定的情景,伴隨著相應的想象,把文章的某一部分生動形象地講述出來。如學了《一只小羊羔》后,我就一邊讓學生仔細觀察每一幅圖,一邊啟發(fā)他們想象,當巴特抱著小羊羔向五隊跑去時,小羊羔會怎樣?巴特可能對小羊羔說什么?小羊羔見到媽媽后會怎樣?等等,這時小學生都在動腦筋想,不一會,小手都舉起來了。我讓他們一一說了自己的想象。最后我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把巴特送小羊羔這段講述一遍。孩子們的想象太豐富了,個個說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情。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講的:“我顧不上吃飯,抱著小羊羔飛快地向五隊跑去,一路上,小羊羔不住地咩咩直叫,好像在哭著叫媽媽。我一邊跑一邊對小羊羔說:‘你別哭,一會兒就見到媽媽了。到了五隊,我把小羊羔輕輕地放在羊媽媽的身邊。小羊羔見到媽媽,親著媽媽的嘴,咩咩直叫,好像說:‘媽媽,我可見到你了。羊媽媽抱著自己的孩子,親了又親,并向我不住的點頭,好像說:‘謝謝你了小朋友。這時五隊的人們望著小羊羔高興地說:‘多虧你這個好孩子啦,我們該怎么感謝你呀。我不好意思地說:‘不用謝,這是少先隊員應該做的。說完,就跑回家了。”由于他講得生動形象,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都不由地鼓起掌來。
這樣訓練說話,既提高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豐富了語言,同時也培養(yǎng)了觀察、思維、想象能力,為以后的寫作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