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淑婉
摘 要:作為十七世紀最進步的學派——古典學派,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需求,矛頭直指封建地主階級的地租理論,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wèi)·李嘉圖等,他們對地租的研究既有科學的成分也存在著不足之處,但卻給馬克思系統(tǒng)全面研究地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關鍵詞:資產階級古典學派;剩余價值;地租;工資
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興起和“文藝復興”推動科學文化的巨大進步,致使生產力迅速發(fā)展,重商主義已逐步成為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桎梏。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學者開始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去探尋經濟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和客觀規(guī)律,由此創(chuàng)立了古典經濟學派。
當時的社會矛盾主要是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因此古典經濟學派便把矛頭直接對準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地租論,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魁奈、亞當·斯密,大衛(wèi)·李嘉圖。
一、威廉·配第——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
威廉·配第,生活于英國封建生產關系逐步瓦解,工場手工業(yè)成為主要生產形式的時期,這就奠定了他經濟學說的立場——資產階級,為其學說的不完美性埋下了種子。但是,他對經濟理論探索的程度已遠遠超越了重商主義者的理論,為后人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
(一)配第所處時代對其學說建立的影響
配第生活的時代,農民占國民的絕大部分,農業(yè)在國家占主導地位,這就導致他在理論研究上會缺乏利潤的概念,而把地租當做剩余價值的一般形態(tài)。“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這句話包含了配第整個經濟學理論的思想,是對其經濟觀點的最好闡釋。
(二)研究的出發(fā)點:勞動價值論
在配第的代表作《賦稅論》中,他最先建立了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得出了地租是土地總產品扣除全部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生活資料之和的差額,即農產品扣除所有費用后的剩余物。配第肯定了地租是由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所創(chuàng)造價值的觀點。此外,我們還可以在他的學說中看到級差地租的萌芽思想。他認為,土地肥沃程度相同,距離市場遠近以及耕作技術的高低都會影響地租。雖然這只是一個關于級差地租的“初步概念”,但對后來經濟學家的研究起到了作用。
(三)對地租和工資關系的簡單論述
在實際中,配第發(fā)現(xiàn)了地租和工資的密切聯(lián)系。他在《賦稅論》中的觀點認為,法律應該讓勞動者得到適當的生活資料,如果你給了他雙倍的工資,則對于社會來說,就失去了同等數量的產品。根據勞動決定價值的原理,配第認為工人的工資應該等于其維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必要生活資料。因此地租和工資的關系是:二者在數量上是成反比。即在勞動生產率和谷物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工人工資上漲,地租就會下降;反之亦然。
實際上,配第的地租理論就是他的剩余價值理論,只是他沒有明確地提出來。配第把地租和剩余價值等同,并未注意到其中的利潤,利息等成分,違背了勞動價值論。但作為最早接觸到剩余價值存在和來源的人,他的學說為之后的經濟學家指明了道路,同時也確立了他在經濟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重農學派——農業(yè)生產是生產財富的唯一領域
重農學派是十八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學派,其代表人物為其創(chuàng)始人——弗朗瓦斯·魁奈。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說,其中“純產品”學說是其理論的核心觀點??畏磳χ厣讨髁x者認為貨幣即財富,財富來自于流通領域的觀點。但他卻并不知道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
(一) 魁奈視只有農業(yè)生產“純產品”的原因
魁奈認為,除農業(yè)之外的部門,只是把現(xiàn)有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結合起來,轉變成另一種等價的新的使用價值,即使用價值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所以并沒有財富的創(chuàng)造。而在農業(yè)生產中,因為“自然力”參與其中,在不取報酬和補償的前提下發(fā)揮了作用,創(chuàng)造出了新價值,即“純產品”。
(二) 對純產品和工資關系的簡單論述
在農業(yè)中,生產費用是由所有生產資料和工人的工資所構成,所以,在生產資料一定的情況下,“純產品”的多少是和工人的工資緊密關聯(lián)??螌べY的觀點同配第的一樣,認為純產品是由工人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是,由于混淆了價值和使用價值,這就造成他無法弄清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反而錯誤的認為剩余價值是由自然賜予的。
魁奈和重農學派的理論,批判了重商主義者的錯誤觀點,第一次提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是生產領域,但他們僅僅把農業(yè)當作生產剩余價值的唯一領域,未分清使用價值和價值,把地租當成是剩余價值的真正形式,忽略了利息和利潤的不足使他們無法真正全面分析剩余價值。
三、亞當·斯密——最早全面研究地租理論
在配第和重農學派生活的時期,農業(yè)在英國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到了亞當·斯密,英國逐漸變?yōu)橐粋€工業(yè)國家,這個時候經濟學家所研究的剩余價值,不僅僅是地租,資本利潤已不能被忽略。
(一)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地租的探討
在《國富論》中,斯密明確地指出:“土地一旦成為私有財產,勞動者想由土地生產或采集物品,就不能不在所產物品中,以一定分類,分給地主,而稱為地租。因此,曾使用土地的勞動生產物,就不得不第一次,扣下一部分來,作為地租。”由此看出,斯密認為地租其實是是勞動者將自己的勞動作用于生產原料之后所得的財富,但卻被迫要無償交到地主手里的那一部分,實際上是勞動者剩余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這就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主義地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實質。
(二)斯密理論和重農學派理論的相同論述
但是,受重農學派的影響。他又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因為他注意到與工業(yè)生產不同的是,農業(yè)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不僅僅包括資本家利息和利潤,還包括地租,但在考察農業(yè)勞動者可以比其他人多生產財富作為地租支付給地主的原因時,由于斯密研究方法的不足,他得出了自然力參與其中的結論,導致了其理論的多重性。
(三)斯密關于地租的其他理解
斯密還提出了地租是商品價值源泉的一部分,是價值或自然價格組成部分的觀點。除此之外,他還認為當土地私有制出現(xiàn)的時候,土地數量限制,租種土地的人又太多,導致農業(yè)勞動者和地主之間不存在討價還價的余地,這就造成勞動者要想使用土地來生產就必須要付出代價,即把他自己所生產的一部分產物上交給地主,這時的地租實際上是一種“壟斷加格”。從這里可以看出,這個見解與他上述所提到的又是不同的。
斯密的地租理論,是科學因素與庸俗因素的結合,正確觀點和錯誤觀點的交叉,但斯密充分肯定了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是地租的源泉等觀點,確立了他在經濟學說史對地租討論的不可磨滅的重大地位。
四、大衛(wèi)·李嘉圖——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的集大成者
在斯密之后,又出現(xiàn)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大衛(wèi)·李嘉圖。他不僅很好地解釋了斯密的地租理論,并且也進一步發(fā)展了他的學說,是古典經濟政治學的集大成者,在古典經濟學派上占有重大地位。他曾說:“亞當·斯密及其各名家,因不曾了解正確的地租原理,所以在我(李嘉圖)看來都忽視了許多重要的道理?!?/p>
(一)李嘉圖研究地租理論的背景
生活在英國資本主義成長時期的亞當·斯密關注的是財富的形成和積累,認為土地所有者和整個社會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到了李嘉圖時代,英國產業(yè)革命正蓬勃發(fā)展,社會財富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社會開始由于分配問題變得動蕩不安,人們階級地位不等,經濟收入差距變大,批判不滿之聲逐漸響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嘉圖開始了對地租理論的研究。但與以往的古典經濟學家不同的是,李嘉圖始終站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地租理論,這為后人研究地租理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出發(fā)點。
(二)李嘉圖的地租理論
李嘉圖認為,地租是上交給地主的,由其土地所生產出來的東西,它的來源在于土地存在著原有和不可摧毀的生產力,這肯定了地租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與亞當·斯密不同的是,他認為勞動在農業(yè)和工業(yè)中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地租并不是什么自然力的賜予物,而是從資本利潤中分離出來的,并且也是農業(yè)勞動者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農產品價值中的一部分,批判了斯密關于自然力參與農業(yè)的錯誤觀點。然而李嘉圖的錯誤則是他認為“土地存在著原有和不可摧毀的生產力”。因為土地不是什么“原有的”東西,也不具有“原有的”“不可摧毀”的生產力,只是自然在歷史變化過程中的產物。
(三)李嘉圖地租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
李嘉圖主要研究的是兩種形態(tài)的級差地租。第一種是由于不同土地質量和不同位置優(yōu)劣造成的勞動生產率有差別的地租的。對這一形態(tài)的地租,李嘉圖認為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導致了地租的增多。第二種是在同一塊土地上追加投資、集約耕種而產生的地租。錯誤的是,他把這種地租數量的多少同“土地肥力遞減規(guī)律”聯(lián)系在了一起,認為只要人們持續(xù)的投資,便能獲得所需要的農產品。這樣就片面強調投資,忽視了技術水平、生產力狀況等其它因素。
大衛(wèi)·李嘉圖在研究地租時,將其與勞動價值論緊密結合起來,第一次給地租理論提供了科學基礎,否定了魁奈、斯密等人“地租是自然力賜予物”的錯誤說法,給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但由于其自身階級的局限性以及未能將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當作歷史的、社會的,也沒有真正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和剩余價值的源泉。
五、資產階級古典學派地租理論的意義
古典經濟學派的地租理論既有科學的成分也包含著許多錯誤觀點。配第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剩余價值,但把地租當作剩余價值的一般形態(tài);重農學派將剩余價值的生產從流通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但卻機械地將農業(yè)生產當作生產剩余價值的唯一領域;斯密認識到剩余價值的源泉,但其理論科學性與庸俗性的混雜使得他也未能全面解釋剩余價值;李嘉圖雖然肯定了地租是農業(yè)勞動者生產的剩余價值在平均利潤以上的差額的物化形式,但未能抽象出剩余價值的一般概念。
遺憾的是,對地租的研究,到李嘉圖時便已走到了盡頭。之后的時期,由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資產階級開始走向反動一面,只有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者——馬克思,在繼承前人留下的科學遺產的基礎上,繼續(xù)著前人未走完的路,并解決了他們沒有得出答案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英]大衛(wèi)·李嘉圖:《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周潔譯,華夏出版社,2013.
[2][英]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郭大力、王亞楠合譯,譯林出版社,2011.
[3][英]配第:《配第經濟著作選集》,陳東野、馬清槐、周錦如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3.
[4][英]魁奈:《魁奈經濟著作選集》,吳裴周、張草紉選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