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十年來,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具有研究結構類型多樣,研究范圍由現(xiàn)代漢語到古代漢語、由普通話到方言,開展比較研究和出現(xiàn)系統(tǒng)研究四個特征,呈現(xiàn)出漢語詞法有無輕動詞、有形輕動詞能否促發(fā)核心詞移位以及輕動詞促發(fā)的是否是核心動詞移位三個議題,存在輕動詞分類過于繁多復雜、某些學者對輕動詞理論的補充略顯狹隘兩個問題。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還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比如對古代漢語和方言中的輕動詞系統(tǒng)的研究尚未出現(xiàn),漢語語法中一些老生常談的句式和構式語法所研究的一些結構都可借助輕動詞理論得到合理的解釋。
關鍵詞:輕動詞理論 輕動詞 核心詞
一、引言
輕動詞是Jesperson為概括英語“V+NP”結構中的“V”而提出的[1]。黃正德最早把輕動詞理論引入漢語研究。黃正德在Larson的“VP—shell”理論[2]、Hale&Keyser的詞匯關系結構假設[3]和Radford的輕動詞類型[4]的基礎上,從生成語義學的角度出發(fā),對輕動詞假說作了進一步的修正和擴展。黃正德認為,輕動詞就是事態(tài)謂詞,它不是空的,有其具體的語義內容,輕動詞的語義內容可分為DO、OCCUR/BECOME、BE/HOLD、CAUSE四類。黃正德還指出,所有的動詞都是各類輕動詞的補足語:所有的行為動詞都是謂詞“做”(DO)的補足語,表示起始態(tài)的謂詞內嵌于“發(fā)生”(OCCUR)或“變?yōu)椤保˙ECOME)之下;狀態(tài)動詞內嵌于“是”(BE)或“保持”(HOLD)之下;使役結構則內嵌于“引起”(CAUSE)之下。輕動詞不僅能促發(fā)核心動詞移位,還能表達不同的語義。黃正德將這一理論體系運用到漢語研究中,發(fā)現(xiàn)英語中輕動詞促發(fā)的核心詞移位發(fā)生在詞匯部分,而在漢語中則發(fā)生在句法部分。[7]
繼黃正德之后,林宗宏、馮勝利等研究者運用輕動詞理論分析了漢語中一些以往難以解釋清楚的語法現(xiàn)象,如對“王冕死了父親”的句法分析等。輕動詞理論下的句法解析較有說服力,把學界經(jīng)常解釋、但又總引發(fā)爭議的“老大難”議題剖析得極為透徹。因而,輕動詞理論備受漢語研究者青睞,輕動詞理論指導下的漢語研究成果頗豐。
本文主要考察近十年來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狀況,分析其中存在的爭議和問題,并對未來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作出展望。
二、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狀況
近十年來,運用輕動詞理論的漢語研究結構類型多樣。如:劉賢?。?008)討論了現(xiàn)代漢語中能用“名+名”形式進行句法命名的輕動詞模式;黃正德(2008)以“他的老師當?shù)煤谩睘槔捎迷~義分解理論和動詞核心移位的假定去解釋由漢語句法結構與語義對應失稱所造成的“偽定語”句式;沈力(2009)運用輕動詞理論解釋漢語存現(xiàn)句中的蒙受義句式;黃正德和柳娜(2014)運用輕動詞理論對新興非典型“被XX”結構進行研究;王姝(2015)運用輕動詞理論探討緊縮結構“V個X”的生成等。
另外,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范圍更加廣泛。李樹珍(2012)運用輕動詞理論研究了《世說新語》中的動賓關系,將研究范圍由現(xiàn)代漢語擴展到古代漢語;朱秀蘭和李巧蘭(2007)在輕動詞理論的指導下對漢語方言中的“V人”和“A人”這類“使感結構”進行重新審視,把輕動詞理論引入現(xiàn)代漢語方言語法現(xiàn)象的研究中。
此外,還有關于輕動詞的比較研究。Pei-Jung Kuo& Jen Ting(2007)指出了輕動詞和重動詞的區(qū)別;劉賢?。?008)對比了漢英兩種語言中用于句法命名的輕動詞模式;Chu-Ren Huang&Jingxia Lin(2013)考察了大陸和臺灣地區(qū)漢語普通話中多個輕動詞共現(xiàn)的語序排列問題;Chu-Ren Huang等(2014)以語料庫為基礎,以5個典型輕動詞為例,研究了輕動詞在大陸普通話和臺灣國語中的不同變化的識別。
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比較零散、瑣碎,往往是探討某個結構或句式,所基于的輕動詞理論不甚統(tǒng)一。劉亮(2015)打破了此研究慣例,運用輕動詞理論系統(tǒng)地研究現(xiàn)代漢語,將漢語中的動詞、動詞短語和句式放在統(tǒng)一的輕動詞理論框架下去研究,這不僅解決了理論基礎不統(tǒng)一的問題,同時也根據(jù)漢語特點發(fā)展了輕動詞理論體系,還證實了輕動詞是從語義到句法構建動詞和動詞短語投射的核心實體,各種對結構形成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操作都是圍繞著輕動詞來進行的。
三、目前研究所呈現(xiàn)出的三個議題
雖然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成果頗豐,但這些研究成果也反映出學者之間的爭議。
(一)漢語詞法有無輕動詞
漢語詞法有無輕動詞,是輕動詞理論引入漢語研究后學界出現(xiàn)的一大爭議。有學者,如溫賓利、鄧思穎、沈力等,堅持輕動詞的句法本質,不承認漢語詞法中存在輕動詞。
溫賓利和程杰(2007)認為,當今句法理論中的輕動詞概念過于泛化,輕動詞的本質是純句法的,輕動詞作為“核心功能語類”,只包含在接口不可解讀的形式特征,是一個純句法的構件,不表達任何語義內容,選擇“VP”作補語。溫賓利和程杰的觀點實際上是指輕動詞無音無義,只在句法上起作用,詞法層面無輕動詞,即輕動詞只是“功能語類”,不承擔語義特征,是一個空的形式。鄧思穎(2008)明確指出,輕動詞屬于功能詞,只出現(xiàn)在漢語的句法層面而不出現(xiàn)在詞法層面,不能進入詞的內部結構,漢語詞法中沒有輕動詞。沈力(2009)指出,任何詞匯中的動詞都不含有上位事件的謂語成分AFFECT,沈力由此意識到漢語中的動詞內部不包含高層次的事件結構輕動詞“V”。顯然,沈力認為,輕動詞不存在于漢語詞法中。
黃正德、解正明、劉亮等學者根據(jù)漢語的特點以及深入的研究,認為漢語詞法中是存在輕動詞的。
黃正德(2008)指出,現(xiàn)代漢語的高度解析性使得核心詞移位在構詞的層次上幾乎無用武之地;而古代漢語綜合性強,核心詞移位可以在構詞層次上出現(xiàn)。輕動詞的本質是促發(fā)核心詞移位。由此,黃正德的觀點就是,漢語詞法中存在輕動詞,即便只是存在于古代漢語中。解正明(2008)考察了輕動詞理論對詞典釋義的影響,認為輕動詞是漢語詞庫中的一種特殊詞類,詞典釋義必須考慮輕動詞的特殊性質。也就是說,詞典所收錄的詞目中可能存在輕動詞,而且這個輕動詞對詞目的正確釋義具有重要作用,解正明承認漢語詞法中存在輕動詞。劉亮(2015)在研究現(xiàn)代漢語輕動詞體系時,認為現(xiàn)代漢語動詞內部是結構化并且可以分析的,詞根、語義輕動詞和句法輕動詞三者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動詞。同時,劉亮還指出,與其他語言不同,漢語的復合動詞是在詞匯概念結構的基礎上形成的,需遵循一定的限制,存在語義輕動詞組合的最大范圍。劉亮的說法相當明確,他認為現(xiàn)代漢語詞法中是存在語義輕動詞的。
單就理論層面而言,筆者認為兩家觀點各有可取之處。溫賓利、鄧思穎、沈力等學者的觀點強調輕動詞的句法本質,實際上是在維護輕動詞在西方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理論基礎,符合生成語法追求的普遍語言規(guī)則;黃正德、解正明、劉亮等學者的觀點則是根據(jù)漢語研究的需要,對輕動詞理論加以擴展和引申。從漢語研究的實際需要來看,筆者認為,黃正德、解正明、劉亮等學者的觀點更為合適,即承認漢語詞法中有輕動詞。因為我們不能故步自封,要根據(jù)研究需要適當?shù)匕l(fā)展理論。
(二)有形輕動詞能否促發(fā)核心詞移位
汪國勝和王?。?011)指出,無語音形式的輕動詞使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能以游離態(tài)呈現(xiàn)在漢語中,有語音形式的輕動詞使下層的核心動詞得不到提升,離合詞只能以合并形態(tài)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他們還認為,離合詞的游離態(tài)是無語音形式的輕動詞促發(fā)核心詞移位的結果,離合詞的合并態(tài)是有語音形式的輕動詞(即有形輕動詞)不能促發(fā)核心詞移位的保留式。汪國勝和王俊不認可有形輕動詞促發(fā)核心詞移位的觀點,而劉長慶(2007)則反之。
劉長慶(2007)考察了漢語中事態(tài)謂詞性輕動詞的基本特征,認為無論是有語音形式的輕動詞還是無語音形式的輕動詞,都會發(fā)揮一定的隱性或顯性的句法作用。他還指出,有形輕動詞和無語音形式的輕動詞都可以促發(fā)主要動詞中心語移位,它們是事態(tài)謂詞性輕動詞的詞匯拼出。
由此,筆者聯(lián)想到一個問題:有形輕動詞促發(fā)的移位是否與多個輕動詞共現(xiàn)時的語序有關?劉長慶指出,“加以”“進行”等有形輕動詞可以促發(fā)移位。這樣,我們可以把“開始加以整頓”“開始進行比賽”這兩個例子理解為是輕動詞“加以”和“進行”促發(fā)動詞“開始”移位的結果。Chu-Ren Huang&Jingxia Lin(2013)指出,“開始”也屬于輕動詞。那么,這兩個例子也反映出了多個輕動詞共現(xiàn)時的語序問題。由此可見,有形輕動詞促發(fā)的移位與多個輕動詞共現(xiàn)時的語序問題是有交集的。
回到有形輕動詞能否促發(fā)核心詞移位的爭議上來。筆者認為,促發(fā)核心詞移位的輕動詞主要指的是無音輕動詞。多個輕動詞共現(xiàn)的組合在漢語中并不多見,所以有形輕動詞促發(fā)核心詞移位的現(xiàn)象相對較少。當然,這并不是否定有形輕動詞能夠促發(fā)核心詞移位。
(三)輕動詞促發(fā)的是否是核心動詞移位
一個核心詞移到另一個核心詞的位置上,這就是句法學上輕動詞促發(fā)的核心詞移位。眾多漢語研究者認為,由輕動詞驅使的核心詞移位,在漢語中比比皆是。[16]然而,王姝(2015)對此并不完全認同。
王姝(2015)曾對輕動詞假設理論進行修改,認為隱性輕動詞(王姝把帶音輕動詞稱為顯性輕動詞,不帶音輕動詞稱為隱性輕動詞)缺少的只是一個語音形式(一個音節(jié)),而對這個語音形式所代表的是什么性質的單位并無要求,這個特性被概括為輕動詞語音需求唯一性。王姝還指出,漢語輕動詞結構中的核心詞位移叫作輕動詞語音充填更為合適。從王姝的表達中可以體悟到:無音輕動詞在結構中并不促發(fā)核心詞移位,只是尋找一個語音形式來填補這個空白。
王姝的說法頗為新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可惜的是,王姝只看到輕動詞位置的語音充填,沒有看到核心詞位置的語音喪失。若將王姝的說法補充完整便是:輕動詞語音充填和核心詞語音喪失。在描述相同語法現(xiàn)象時,筆者認為,“輕動詞促發(fā)核心詞移位”的說法更加簡潔明了。
以上爭議,實質上是關于輕動詞定義和性質的爭議?;趯W者們對這些爭議的討論,筆者概括出一些比較認同的輕動詞性質:輕動詞存在于漢語的詞法和句法中;無音輕動詞和有形輕動詞都能夠促發(fā)核心詞移位;輕動詞的本質是促發(fā)核心詞移位。
四、目前研究所存在的問題
筆者認為,近十年來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輕動詞分類過于繁多復雜,另一個是學者們對輕動詞理論所做的補充略顯狹隘。
(一)輕動詞分類過于繁多復雜
漢語中輕動詞分類過于繁多復雜的原因在于:分類標準不統(tǒng)一。
1.基于輕動詞純句法本質的分類
溫賓利和程杰(2007)認為,輕動詞概念過于泛化,他們根據(jù)輕動詞的純句法本質,把廣義輕動詞分為輕動詞“v”、元動詞和助動詞三類。元動詞有一定的語義內容,助動詞有自己獨立的功能投射。在句法表達和推導中,元動詞作為主動詞在“V”處合并,輕動詞“v”在成分統(tǒng)制“V”的位置合并,各類助動詞也在成分統(tǒng)制“V”的位置合并。
溫賓利和程杰提出的輕動詞“v”相當于Kearns所謂的“真正的輕動詞”(Kearns把輕動詞分為真正的輕動詞(TLV,true light verb)和模糊的動作動詞(VAV,vague action verb)兩類,其不同在于TLV是以動詞為中心的)[27]。他們都是嚴格按照輕動詞的句法本質定義輕動詞、對輕動詞進行分類的。
2.基于輕動詞事件語義特點的分類
Pei-Jung Kuo&Jen Ting(2007)把漢語中的“進行”“加以”“給予”“予以”和“做”等一系列輕動詞分成役使類(Make Group)與給予類(Give Group)。役使類輕動詞有“進行”“做”等,給予類輕動詞有“加以”“給予”和“予以”等。
黃正德(2008)結合Hale&Keyser的輕動詞理論和詞項分解法,將漢語輕動詞分為使役類、所有格類、涉及事件量化的構式類、屬格施事類四類。這與Radford把輕動詞分為致使類、施事類、事件類三類相似,都是從輕動詞的事件語義特點出發(fā)對輕動詞作出的分類。
Pei-Jung Kuo&Jen Ting(2007)和黃正德(2008)定義的輕動詞,實際上指的是溫賓利和程杰(2007)定義的元動詞,這類詞能表達一定的語義內容,但在語義結構的飽和程度方面與普通實義動詞有差別。
3.基于輕動詞的外在形式和事件語義特點雙重考慮的分類
馮勝利(2005)根據(jù)輕動詞的外在形式,將其分為不帶音的輕動詞或空動詞(empty verb)、帶音的輕動詞(phonetically realized light verbs)兩類。Chu-Ren Huang(1997)認為,輕動詞是事態(tài)謂詞。王慧蘭和張克亮(2014)基于以上觀點指出,輕動詞涵蓋有語音形式的顯性輕動詞、沒有語音形式的隱性輕動詞和事件性謂詞三類。
朱樂奇(2015)以動作、行為類動詞結構為主,分析了輕動詞在漢語中的表現(xiàn)和形態(tài)實現(xiàn)方式,提煉出CAUSE、DO、POBLIQUE三類輕動詞。顯然,這是根據(jù)輕動詞的事件語義特點進行的分類。同時,朱樂奇又指出,漢語中的“V”可以實現(xiàn)為語義虛化的動詞性詞項(如“令、使、搞”等),也可能因為“V”至“v”的操作,表現(xiàn)為輕動詞與主動詞合二為一。這似乎又是說輕動詞有無形和有形兩種表現(xiàn)形式。
綜上,朱樂奇(2015)關于輕動詞的分類同王慧蘭和張克亮(2014)的觀點極為相近,都是從輕動詞的外在形式和事件語義特點兩方面考慮進行的分類。
輕動詞看似繁多復雜的分類,其實反映的是輕動詞定義和性質不統(tǒng)一、輕動詞范圍不確定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到解決,那么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就會體現(xiàn)出較強的系統(tǒng)性。
(二)某些學者對輕動詞理論所做的補充略顯狹隘
前文曾指出,王姝(2015)對輕動詞假設理論進行了修改,提出輕動詞語音需求唯一性,認為漢語中輕動詞結構里的核心詞位移叫作輕動詞語音充填更為合適。筆者認為,這一理論補充并不合適。像上文所講的那樣,王姝只看到輕動詞位置的語音充填,卻沒有看到核心詞位置的語音喪失。將王姝的說法補充完整便是:輕動詞的語音充填和核心詞的語音喪失。沒有體現(xiàn)出輕動詞和核心詞之間的位置關系。
另外,劉馨西(2009)在論述輕動詞在漢語雙賓句中的作用時指出,盡管輕動詞沒有語音形式,但是它在句法和語義上的作用都很關鍵,不僅可以承載取得義雙賓句中領屬權關系的轉移,而且能夠體現(xiàn)雙賓句中的事件結構。筆者認為,這個結論僅是以漢語為基礎得出的,而輕動詞理論的出發(fā)點是作為普遍語法規(guī)則。如果把這個結論歸入輕動詞理論體系,是極不合適的,應該采集更多的語言材料,通過對比研究去發(fā)現(xiàn)輕動詞在雙賓句中的普適性作用。
五、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展望
本文從研究狀況、研究中呈現(xiàn)出的爭議以及研究存在的問題三大方面,回顧了近十年來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情況。盡管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大有發(fā)展,但仍然有深入研究的空間。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依然比較零碎,系統(tǒng)研究只有劉亮(2015)對現(xiàn)代漢語輕動詞體系的研究,而對古代漢語和方言中的輕動詞系統(tǒng)的研究尚未出現(xiàn)。另外,可用輕動詞理論研究的漢語語法現(xiàn)象還有很多,像“十個人吃一鍋飯”“吃了他三個蘋果”這類漢語語法老生常談的句式、新近的流行說法“乒乓打哭對手,女排打哭觀眾”以及構式語法中所研究的一些結構等,都可以通過輕動詞理論得到合理的解釋。目前,輕動詞理論下的漢語研究只是一個開始,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根據(jù)漢語的特點,盡可能地確立一個適合漢語研究的統(tǒng)一的輕動詞概念,既不能狹隘,也不能泛化,并且努力解決目前研究中所遇到的問題,運用輕動詞理論更加系統(tǒng)、全面、深入地研究漢語。
參考文獻:
[1]Jespersen,Ott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Part VI,Morphology)[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42.
[2]Larson,Richard.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
Linguistic Inquiry,1988,(3):335-391.
[3]Hale,K.&Keyser S J.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Lexical
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M].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3:53-109.
[4]Radford,A.A 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A Minimal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463-562.
[5]Huang,C.-T.James.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M].Taipei:Academia Sinica,1997:45-89.
[6]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5:219-293.
[7]劉賢俊.句法命名中的輕動詞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8,
(2):83-90.
[8]黃正德.從“他的老師當?shù)煤谩闭勂餥J].語言科學,2008,
(3):225-241.
[9]沈力.漢語蒙受句的語義結構[J].中國語文,2009,(1):
45-53.
[10]劉馨西.輕動詞及其在雙賓句中的作用[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2):59-60+63.
[11]汪國勝,王俊.從輕動詞角度看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J].華中師范
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101-105.
[12]楊大然,周長銀.基于輕動詞理論的漢語動結式補語指向研究
[J].山東外語教學,2013,(5):46-51.
[13]Huang,C.T.,Y.H.Li&Y.F.Li.The Syntax of Chines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14]黃正德,柳娜.新型非典型被動式“被XX”的句法與語義結構
[J].語言科學,2014,(5):225-241.
[15]王姝.“V個X”結構的生成:輕動詞解釋[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5,(4):60-67.
[16]馮勝利.輕動詞移位與古今漢語的動賓關系[J].語言科學,
2005,(1):3-16.
[17]李樹珍.輕動詞視野下的《世說新語》動賓關系研究[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8]朱秀蘭,李巧蘭.從輕動詞理論角度看漢語方言中的“使感結
構”[J].蘭州學刊,2007,(8):192-194.
[19]Chu-Ren Huang,Jingxia Lin,Menghan Jiang and Hongzhi
Xu.Corpus-based Study and Identific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Light Verb Variations[A].Coling Workshop on Applying NLP Tools to Similar Languages,Varieties and Dialects[C].August,2014.
[20]Chu-Ren Huang&Jingxia Lin.The Ordering of Mandarin
Chinese Light Verbs[J].In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D.Ji and G.Xiao(Eds.):CLSW 2012.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Volume 7717).Heidelberg:Springer,2013:728-735.
[21]Pei-Jung Kuo&Jen Ting.Light Verb,Heavy Verb and
Verbal Noun in Mandarin Chinese[A].???????? ??????(韓國生成語法學會國際學術大會)[C].August,2007:351-359.
[22]劉亮.現(xiàn)代漢語輕動詞體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
學位論文,2015.
[23]溫賓利,程杰.論輕動詞v的純句法本質[J].現(xiàn)代外語,2007,
(2):111-123.
[24]鄧思穎.輕動詞在漢語句法和詞法上的地位[A].現(xiàn)代中國語研
究[C].2008:11-17.
[25]解正明.輕動詞假說與詞典釋義[J].辭書研究,2008,(4):
30-34+44.
[26]劉長慶.輕動詞理論與漢語相關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
博士學位論文,2007.
[27]Kearns,K.Light Verbs in English[M].MIT.January 1988.
[28]王慧蘭,張克亮.基于語料庫的輕動詞結構漢英翻譯研究[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2):62-68+144.
[29]朱樂奇.輕動詞句法屬性研究之我見[J].語言科學,2015,
(6):589-597.
(昌雅潔 江蘇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210097)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