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琴
(溫宿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服務辦公室,新疆 溫宿 843100)
溫宿縣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緊鄰阿克蘇市,即北緯40°52′-42°15′,東經(jīng)79°28′-81°30′,年平均氣溫10.3 ℃,1月平均氣溫-8.8 ℃,最低氣溫-27.1 ℃,年均無霜期185 d,光熱資源豐富,適宜發(fā)展溫室大棚。截止2016年底,全縣發(fā)展溫室226.7萬m2。其中一些土木結構的溫室因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老化、配備不全、閑置等原因,生產(chǎn)效益不高,菜農(nóng)收入較低。通過對老舊溫室進行分析與改造,解決了結構不合理、設施老化等問題,達到了高產(chǎn)高效的目標。
1.1.1 結構不合理
高度與跨度不平衡,后屋面投影寬度與跨度不平衡,棚面平直無弧度。在同等高度下,跨度太大會造成溫室棚面的日光直射率低,影響溫室的熱效應;同時溫室面積大易造成棚面反射陽光較多,棚內積溫減少,致使溫室保溫效果不好。另一方面,高度太高會造成溫室穩(wěn)定性較差,易受大風的影響。
1.1.2 后屋面處理不當
仰角過低,造成棚面平直,后屋面蓄熱能力差,溫室升溫慢,夜間保溫性差。長后坡溫室造價較高,后墻及后立柱承重大,后墻單薄與椽子的粗度不夠,不能起到很好承重作用。后坡厚度不夠,很多只有20~30 cm,保溫性能差。
1.1.3 墻體老化、單薄
墻體多為濕土夯打建設的墻體,經(jīng)過多年種植和風霜雨雪侵蝕,墻體老化較為嚴重;墻體厚度不夠,很多只有60~70 cm,保溫性能較差。
1.1.4 骨架老化、立柱較多
大多溫室采取土木結構建造,經(jīng)多年使用,骨架老化,骨架折斷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立柱較多,不僅影響光照,而且土地利用率低,不便于機械化操作。
由于資金問題,在新建基地時,沒有綜合考慮溫室基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問題,致使個別基地地下水位太低,打井難度加大,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灌溉問題,影響了溫室的正常生產(chǎn),導致只能種植一茬,降低了溫室效益。一些基地道路都是土路,逢雨雪天氣,道路泥濘,給生產(chǎn)銷售帶來不便。
1.3.1 種植技術與土壤問題
主要表現(xiàn)在:采用澆灌的方式進行生產(chǎn),水資源浪費嚴重;機械化程度低,生產(chǎn)效率低;存在土地板結或沙化現(xiàn)象,土壤理化性質不佳;常年不停歇種植,土壤病害嚴重發(fā)生。
1.3.2 基地承包問題
在土地承包流轉過程中,土地和土地上的設施(溫室、房屋)等各有所歸,致使承包合約到期續(xù)簽時發(fā)生分歧而導致溫室閑置。
溫室的主要改造類型有以下4種:(1)主體改造:主要是溫室骨架、墻體、后坡、棉被等溫室主體結構設施的改造。(2)基地改造:主要針對基地內水電路渠等基地基礎設施的改造。(3)技術改造:主要通過先進技術引用,達到溫室改造升級,提高生產(chǎn)效益的目的。(4)復種改造:主要針對一些基礎設備、設施基本完好,但一直閑置的溫室,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投入生產(chǎn)。在生產(chǎn)中,常見的溫室改造主要是進行溫室主體改造,根據(jù)溫室的具體情況選擇一項或多項進行改造,通過設定合理的技術參數(shù),將低效能溫室改造成經(jīng)濟適用、結構合理、蓄熱性好、安全可靠的溫室?,F(xiàn)主要介紹主體改造的技術要點。
2.1.1 溫室合理結構指標的確定
根據(jù)溫宿縣所處的經(jīng)緯度、最大凍土層和冬春日出、日落溫室升溫、保溫情況,以及考慮經(jīng)濟適用的要求,確定溫宿縣溫室建設的相關技術指標:日光溫室方位坐北朝南、偏西5°~8°;溫室寬度7.5~9.0 m,脊高3.0~3.8 m,高跨比0.4~0.5,后墻高2.0~2.5 m,厚度1.0~1.5 m,后墻高度與脊高的高差不宜超過1 m;后屋面投影寬度與跨度之比為0.17~0.25;前屋面角30°~32°,后屋面角38°~42°;溫室間距是溫室脊高的2.0~2.5倍。在建設中要注意各指標的相關性,因地制宜、相互協(xié)調、綜合考慮。
2.1.2 溫室后坡及墻體的改造
后屋面在蓄熱保溫性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處理不好是溫室散熱降溫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溫室主體改造的重點。后屋面的改造主要改進后坡角度不夠、建設質量不達標的問題。后屋面角增大至38°~42°,后坡椽子直徑至少15 cm,每隔10 cm擺放一根,并由室內向室外按承重層、防水層、保溫層、防水層、草泥的結構進行建造,保溫層可添加稻草、玉米秸、麥秸等保溫材料,后屋面總體厚度不低于50 cm。墻體通過加寬、加高進行加固修復,可在溫室內墻加固一層磚墻或在外墻堆土夯實加厚,對于出現(xiàn)裂縫的墻體及時填縫抹墻加固。
2.1.3 溫室骨架的改造
溫室骨架由原來的竹木結構逐步改造成鋼架無立柱結構或鋼架單立柱結構。鋼架的上拱桿用直徑為25 cm鋼管,下拱桿用直徑為12 mm鋼筋,中間焊接10 mm的鋼筋,呈三角形,每隔1.0~1.2 m放一根拱形鋼架。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可采取每隔1.5 m放一根拱形鋼架,中間加一根竹竿的結構。為提高后墻的承重能力,可增加一排水泥桿式的后立柱,后立柱規(guī)格:長為15 cm、寬為15 cm、高為脊高+埋到土里的長度(一般40 cm),每隔3 m一根立柱。
通過政府部門、申請項目等措施協(xié)調解決基地的水電路配套等問題,對于水電解決難度大的基地,建議推倒復墾種植。
通過采取增設卷簾機、更換棉被、填沙換土、無土栽培、起壟覆膜滴灌等設備和技術應用,提高溫室生產(chǎn)效益。
由于土地承包問題造成溫室閑置,需通過相關政府部門協(xié)調好承包方和發(fā)包方之間的關系,從而使閑置溫室得以正常生產(chǎn)。
以溫室長度80 m,寬度8.0~8.5 m,建造面積約為667 m2的溫室為例,按2015年溫宿縣的建造材料價格(不計人工費)進行成本預算分析(表1,成本數(shù)據(jù)僅供參考)。
表1 改造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