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
摘 要:教師在課堂上應把握好討論的度,讓討論成為學生真正的需求,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課堂,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發(fā)展。
關鍵詞:討論的難易;討論的時間度;討論形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2-01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76
如今,在新課改理念促進下的語文課上,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們特別喜歡采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探求知識,特別是公開課、優(yōu)質(zhì)課上。執(zhí)教者為了讓課題氣氛活躍,討論式教學更是充盈整個課堂,每堂課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課堂上討論得很“熱烈”而且形式多樣:小組討論、同桌討論、全班討論、男女生討論……似乎該用的討論方式都用上了。教室里同學們你吵我嚷,你爭我辯,熱鬧非凡……看著執(zhí)教者一臉的滿意,觀摩者頷首的贊許,我卻陷入了莫名的思索之中。一堂課竟有十幾次的討論,而且,部分學生也是人云亦云,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部分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基本的要求都沒有搞懂,導致學生完全沒有靜心讀書,獨自體驗感悟的機會,效果會怎樣?一味地合作討論,如果不加以引導,勢必會本末倒置,我認為課堂中的討論既要體現(xiàn)探究、合作的理念,又要真正成為學生渴求知識的需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把握好討論的度,讓討論成為學生真正的需求。
一、討論的問題“難易”上要有度
討論是對所提出的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討論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討論問題的優(yōu)劣,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特別要考慮它的難易程度。問題過于容易,則激不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會使討論流于形式,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從課本中找到答案,自己完全能獨立解決,再拿來討論,一則浪費了時間,二則激不起興趣,討論形同虛設。當然問題也不能過難,過難則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產(chǎn)生畏懼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們精心研究教材,悉心了解學生,善于站在學生角度去設計問題。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年齡特點、學識經(jīng)驗等,讓學生在討論方面有方法可循,有資料可查,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后,跳一跳能夠摘到討論的果實。正如一位教師在進行名著導讀學習中,給大家出了一個辯論題:“豬八戒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問題提出后,教師鼓勵學生可查閱手中的資料并進行討論,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先討論幾分鐘后,后展開辯論。這個問題設計得就非常好,它既源于課本,又高出課本,還抓住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們在激烈的辯論后思想認識有了飛躍,收集到了更多更廣的信息和說服對方的依據(jù),講得頭頭是道,而且方方面面俱全,這樣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這才是真正的討論。
二、學生討論的“時間上”要有度
在安排學生討論的時候,“時間度”也是個藝術問題,現(xiàn)在的教師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討論時間過短,四五個問題,學生剛剛轉(zhuǎn)過身去,問題還沒有展開,討論就結束了;有的教師還常常用時間去限制:“大家討論一分鐘。”一分鐘是什么概念?“一分鐘”學生到底能干些什么?更有不少教師,只要一討論,就會說“大家要熱烈一些”,不熱烈就不叫討論嗎?這種種討論完全流于形式,也完全是演戲似的討論。當然也有不少教師,討論時間又過長,一個問題討論起來沒完沒了,一節(jié)課解決不了幾個問題。討論時間的長短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目標和計劃去靈活處理。問題沒有討論深刻,學生們正在興頭上,就不要輕易去打斷,有些問題再討論也沒什么進展,那就不要再討論了,需要教師的幫助、引導,提示學生可以換個角度試試。讓學生打開思路,找到新途徑,討論出新的結果。對問題的解決,應有一定的層次,哪幾個問題需要一次討論解決,哪幾個問題根據(jù)學生的討論需要留給足夠的時間,下去再查閱資料,找機會再處理。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shù),給學生合適的時間。
三、在課堂教學中要正確使用討論法
討論是一種多向信息交流活動,其優(yōu)點在于較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大力提倡“開放性教學”和“探究性學習”的今天,討論法自然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高頻率使用的教學方法。但是,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以此換得課堂上的熱鬧,給自己的課堂教學貼上“學生為主體”“探究性學習”等時髦標簽,卻根本不考慮討論的質(zhì)量和效果,只管讓學生信馬由韁地討論,這就會使討論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成了“放羊式”的討論,表面上看去,學生七嘴八舌,課堂沸沸揚揚,這實際上漫無邊際,“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時一兩個爭來爭去,喋喋不休,大部分學生成了旁聽者,不能正確進行辨析并加入自己的意見和見解,討論的問題意見不集中,討論缺乏目的性、針對性,缺乏深度和廣度,同學們心里仍然是模糊一片。倘若在討論時老師適時引導、正確點撥,學生就不會走進討論的死胡同,也不會信馬由韁,漫無目的。相應地來說,課堂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師生完美合作的過程。學生的討論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應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方向有目的地進行。另外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有如下看法:第一,有些教學內(nèi)容不必要討論。比如,文學知識、詞語積累、漢語知識,就沒有過多討論的必要,不妨直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傳授為好。第二,討論時間不宜過長。因為“討論”只是課堂教學諸多形式中的一種,應確定重點問題進行討論,不宜盲目地什么問題都拿來討論。而且討論的方式也應靈活多樣,比如:有時候可讓學生以查閱資料的方式來明確討論的答案,有時,可讓學生采用對比的方法明確問題,有時,采用辯論的方式,使道理愈辯愈明。第三,教師對學生的討論應該及時進行最后的陳述、總結,在教師的總結中使大家基本形成共識,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達到討論的目的。第四,討論應面向全體學生,有組織者,有記錄者,而且在組織者的引導下,大家能夠你一言、我一語進行交流。通過大家議一議,論一論,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防止少數(shù)同學壟斷課堂的不良現(xiàn)象發(fā)生。
四、討論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評價
教師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來思考同一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并闡述自己的觀點,允許有不同的答案存在。讓學生的思維有創(chuàng)新,有獨到的見解。如果一味地追求統(tǒng)一,用“不對”“錯了”對學生的質(zhì)疑予以否定,甚至用“你怎么會有這種想法”“不要亂說”等話語刺激、評價學生,這樣往往會抑制學生討論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應該讓他們的思維開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例如,《筏子》一文,關于文章的主題,要求同學們分組討論一下,并說明理由。大多數(shù)學生主要是談及對艄公的熱情贊美,討論的時候這部分同學說了很多理由。但個別學生卻談到是對人類征服自然的神奇力量的贊美,對黃河雄偉壯麗景色的贊美。而且談得有理有據(jù),最終也得到了學生、老師的認可。綜上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課堂質(zhì)疑的條件,保護學生樂于質(zhì)疑的思想,以求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琪.語文課堂討論要把握好四個“度”[J].素質(zhì)教育論壇,2010(16):65.
[2] 黃圣香.淺析討論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 2016(6):91-92.
學周刊·上旬刊2017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