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娟
以前乖巧的寶貝,突然變得不聽話起來,什么都要和你“唱反調(diào)”。其實,這“反調(diào)”后面體現(xiàn)的是孩子的另一種成長,你了解之后,才能“四兩撥千斤”,有效應(yīng)對。
1叛逆場景
我要試試為什么不讓?
媽媽說 寶貝兩歲,什么都想試一試,可有些事情是他做不了的,比如我在切菜,他說要來幫忙,我告訴他,你現(xiàn)在還小,不能使用刀具,等長大一點再幫媽媽切菜??伤宦?,一定要過來搶,每次都要以大罵收場。該怎么辦呢?
寶貝心里話 “我可以的,我要自己來”“媽媽做的事太有意思了,我也想試”。
專家分析 兩歲左右的寶寶自我意識萌芽,凡事希望能自主支配,又有著強(qiáng)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去嘗試;同時缺乏對自己能力的客觀評價,在生活中往往顯得“眼高手低”。對孩子安全有威脅的事情,家長的確應(yīng)該拒絕,但是采用“大罵”的方式顯然不合適,反而會增強(qiáng)孩子嘗試的欲望,激發(fā)孩子的反抗心理。
建議溫和堅定地拒絕,告訴寶寶:“這個工具屬于爸爸媽媽,只有爸爸媽媽才可以使用(不以孩子年齡小拒絕,而是界定工具歸屬)。寶寶想要切菜,我可以給你買來屬于寶寶的工具,那樣寶寶就可以和媽媽一起切菜了,好期待啊。”可以為孩子添置安全健康的兒童專用切菜工具,給孩子創(chuàng)造嘗試探索的機(jī)會。
2叛逆場景
我就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媽媽說 寶貝三歲多,特別執(zhí)拗,有些事他做得不對,比如穿鞋,我發(fā)現(xiàn)他穿錯了,要幫他改過來,他都不肯,說“不要不要,就這樣”,真是氣人。
寶貝心里話 “我這樣穿又不難受的,也挺舒服啊?!?“鞋子穿錯,媽媽是在說我不能干嗎?哼,我才不要自己笨笨的?!?/p>
專家分析 對于低齡的孩子來說,鞋子只要穿上不難受,正穿反穿并沒什么區(qū)別。對有著這樣感受的孩子來說,家長一定要把穿好的鞋子換過來,他們會覺得是成人多此一舉。
還有一部分孩子則是認(rèn)為,家長這樣說,是否定了自己。三歲左右的孩子最喜歡說“寶寶自己來,寶寶可以的”,孩子們很享受這種能夠自主完成一些事情的成就感。所以,當(dāng)媽媽說“你錯了”“這樣不對”時,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建議家長采用更適合孩子的方式與之溝通,可以用擬人的手法模仿鞋子說話,如“我想換個穿法,寶寶幫幫我吧(激發(fā)孩子能力感)”或者把全家人的鞋子都拿出來,和孩子一起玩給鞋子找朋友的游戲(學(xué)習(xí)方法),可以加入有趣的形式,比如一邊擺放一邊念兒歌,在游戲過程中示范引導(dǎo)孩子學(xué)會正確的擺放方式,引導(dǎo)孩子穿鞋子之前先擺放整齊再穿鞋。
3 叛逆場景
你不讓干的,我偏要干
媽媽說 寶貝最近特別愛和我唱反調(diào),我不讓他干的,他偏要干,比如剛進(jìn)門,我和他說,把鞋放到架子上,他偏放到地上;我說,先洗手再吃餅干,他偏先去拿餅干。怎么糾正都沒用,嘴上還犟著“我就不我就不”。該怎么應(yīng)對呢?
寶貝心里話 “我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決定?!?/p>
專家分析 說“不”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普遍特點,什么事情都喜歡“不”字當(dāng)頭。這是孩子們新學(xué)會的一個本領(lǐng),說明孩子們開始思考,并有了自己的主意。建議家長給予規(guī)則的同時給孩子自我決斷的空間。比如,有限選擇,“你打算馬上把鞋子放鞋架上,還是五分鐘以后再放?”“我們是一起洗手吃餅干還是不洗手餓肚子?”家長需要接受,孩子正是通過一系列無意識的“不”,才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tài)度,在思想上慢慢趨向于獨立。
兩三歲的時候,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如果父母能夠了解該年齡段的發(fā)展特點,讀懂孩子每個“不恰當(dāng)”行為背后的心理需要,學(xué)會聆聽、尊重孩子,那么孩子將在我們的協(xié)助下建立自信積極的自我,逐漸走向真正的獨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