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一考生
那日,在網(wǎng)上瀏覽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案例:畫家費盡心力創(chuàng)作了一幅畫,正當完成之際,卻不小心把一滴墨滴在畫上,他想要放棄這幅畫。冷靜下來之后,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最終將墨跡畫成了飛鳥,與整幅畫完美結合。(雖然是材料作文,但材料不能作為論據(jù)出現(xiàn),材料全部引入不恰當。)
看了這個案例,我產(chǎn)生了一些感想:雖然畫家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術,才使這幅畫變廢為寶,但我更敬佩的是他堅持不懈的精神,正是因為這一種精神,一切才皆有可能。因為在很多時候,放棄就意味著失去一切。(提煉觀點沒有抓住關鍵詞“冷靜”和“變換角度”,造成觀點偏離材料,從這點判定為三類文。)
眾所周知,林肯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美國總統(tǒng)之一,但在他成功的道路上又隱藏了許多失敗與挫折。他22歲經(jīng)商失敗,24歲時再次破產(chǎn),26歲時因未婚妻死亡而精神崩潰……但所有的打擊都無法阻止他從政的決心,直至他51歲時終于當選了美國總統(tǒng)。他生下來就一無所有,他一生都在不斷跌倒,他曾經(jīng)絕望至極,但他卻一次也沒有放棄。正如他競選落敗后所說:“此路艱辛而泥濘,我一只腳滑了一下,另一只腳也因而站不穩(wěn),但我緩口氣,告訴自己,這只不過是滑了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來?!边@就是林肯,他的成功使我明白了:一個暫時失利的人,如果繼續(xù)努力,打算贏回來,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并不是真正的失敗,相反,他失去了再次戰(zhàn)斗的勇氣,那就是真的失敗了。
沒有哪個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從外國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居里夫人到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導彈之父”錢學森,他們不都是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才登上巔峰的嗎?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哪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他們的成功不正是靠著這永不言棄的精神嗎?正如我們偉大的祖國今天能夠屹立于東方,不就是依靠無數(shù)革命先烈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堅定不移的信念才換來的嗎?(運用排比和反問句,鏗鏘有力地論證了永不言棄這種精神的可貴,顯示了作者比較強的思辨能力。但是因為前面的觀點和材料主旨偏失,令閱卷者只能抱憾。)
同時我聯(lián)想到了我的學習,那次我遇到了一道十分難的數(shù)學題,我想了很久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當想我放棄的時候,想到了愛迪生,他經(jīng)歷了八千多次的失敗才發(fā)明了電燈泡,我與他相比這道題算什么呢?于是我又坐了回去細想,終于找到了突破口。(寫作者自己和愛迪生的對比,雖然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但是,沒有引用名人事例,說服力不強。而且只是敘述,沒有進一步感悟和闡發(fā)觀點,屬于記敘文范疇,造成了文體不明。)
所以,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堅持下去。即便有困難、有挫折,只要有永不言棄的精神,就一定能夠迎來柳暗花明的轉機!永不言棄——我的座右銘!
點評
主旨提煉偏離。這篇作文從材料中引出觀點,然后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舉例論證,做到了事例和分析相結合。但因為對材料提煉不準,對議論文寫作不夠了解,從而導致失誤、失分,具體來說:
1.立意有偏差。作文立意為“永不言棄”,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現(xiàn)象,而沒有深入理解畫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冷靜下來和轉換了角度,因此在內(nèi)容項方面只能評為二類文。
2.論證不嚴密。作文所有的事例都是從正面來論證的。如果在結尾從反面進行對比論證,會使作者的觀點更加嚴密,使得論證更有說服力。
3.文體不太明。議論文有著嚴格的論證思路,而作者在結尾對自己的言行進行了敘述,這一段是記敘文的特征,讓文體變得不倫不類。
(魏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