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別離》一定不陌生吧?我們可以看到,劇中的父母對待孩子的學習有著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媽媽童文潔,是一個標準的女強人,將精力全都撲在事業(yè)和女兒身上,為了讓女兒考上重點高中,看管得越發(fā)嚴格,對分數異常敏感,下降0.5分都會引起一場家庭內部的暴風雨;而爸爸方圓,對待女兒的學習則較為寬松,在妻子為成績跟女兒吵架時,方圓還得充當“滅火器”。
對此,有人說,家長就應該像童文潔一樣,應該全程陪伴孩子的學習,并進行作業(yè)檢查和輔導。尤其是初中階段,孩子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往往還不具備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果放任自流,很有可能會懈怠學業(yè),甚至引發(fā)更嚴重的成長問題。事實上,生活中主張嚴格“監(jiān)管”孩子成績的家長往往占了大多數。
也有人持另外的觀點,認為孩子的學習應該自己把控,家長不能永遠陪著孩子學習。并且,學習成績只是一方面,父母應該更加積極培養(yǎng)、挖掘孩子在學習之外的興趣和能力。這才是當今社會更為注重的。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父母對子女的學習究竟是“該管”還是“不該管”呢?嚴格的監(jiān)督,寬松的管理,究竟哪種環(huán)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更有利?
唇槍舌劍
家長代表 (黃語嫣)
大家好!我是一名初中學生的家長。我女兒今年13歲,在市里的重點初中念初一。關于“父母對子女的學習是‘該管還是‘不該管”這個話題,我的觀點是:每個家長,必須要學會如何引導和監(jiān)督孩子。這對我們來說是一門必修課。
我本人不是“虎媽”,不是那種一味嚴苛要求孩子的家長。學習說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是,對于孩子的學習,我們作為家長,也不能完全“袖手旁觀”,必要的監(jiān)督和指導工作是一定要做的。每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的背后,必然站著一個優(yōu)秀的家長。
就拿我的女兒來說吧,她的成績也不差,但是偏科現象比較嚴重。她平時特別喜歡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過不少作文,語文綜合能力很強,在班里的語文成績是數一數二的。但是孩子的奧數非常薄弱,她自己對數學也不太感興趣。在她們那所重點初中,最重視的就是數學和數學競賽了。要是數學成績不好,孩子的名次肯定好不了。所以,我在周末給她報了一個數學輔導班。雖然她不太樂意上,但是好說歹說下還是去了。我不是強迫孩子學習,總有一天她會明白我做的這些都是為她好。
每個家長,都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我們是教育與管理的“設計師”。孩子年紀還小,視野有局限,看待問題也不夠成熟。這時家長就應該站在一個高瞻遠矚的角度,考慮孩子學什么,朝哪個方向發(fā)展,怎樣發(fā)展,怎樣更好地發(fā)展的問題。只要把這些“功夫”做好了,好成績、好名次的獲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關于該不該干涉孩子的學習興趣,我想對黃老師的觀點再進行反駁。孩子的興趣不平衡,導致個別科目薄弱、拖后腿,家長不管誰來管呢?您肯定聽說過“木桶原理”吧——一只木桶想要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孩子的數學不好,語文再好有什么用?家長要是不在這個過程中及時糾正,孩子的總分能上得去嗎?將來能考得上好的高中和大學嗎?
除了在興趣上進行“糾正”,我認為家長在管理孩子的學習中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個學習環(huán)境,應當適當地給孩子壓力,使他們不敢松懈。比如,我女兒每次回家的時候,我都會先問問她學校里的學習情況,然后督促她完成作業(yè)?,F在家里的電子設備,電腦、手機、iPad這些東西各種各樣,我對孩子的監(jiān)督只要稍稍一松懈,孩子可能就忘了學習了。
所以,每個父母都應該在家里營造適合孩子學習的氛圍,定一些學習規(guī)矩,不能讓孩子過于“自由”。當然,我也提倡勞逸結合,只要孩子完成作業(yè),適當的娛樂都是允許的。
老師代表 (黃忠)
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擅長寫作,有的擅長數學思維,有的則擅長操作知識的學習。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興趣不平衡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我認為對于這一點,家長不需要強行干涉,讓孩子發(fā)揮好自己的強項就可以了。
就拿這位家長的女兒來說。你的孩子喜歡寫作,不喜歡數學,我認為你應該給她報的不應是數學輔導班,而恰恰應該是文學興趣班。我們在學生階段會學習各種各樣的科目,各種各樣的特長,而當日后走上社會,真正拿來安身立命的卻只有一樣,那就是我們最擅長的那項能力。如果你不干涉你女兒的興趣,讓她在課余時間多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或許她可以寫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將來甚至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編劇、記者。
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干涉,有時候常常會“好心辦壞事”。如果強行干涉、要求,會導致很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無力感,并因此喪失信心。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看似對孩子的學習“漫不經心”的家長,孩子的學習成績反而更優(yōu)秀。
我再次回應你的第一個問題。說到孩子的強項和弱項,你說來說去都是擔心孩子的總分、名次,這個觀念未免有些落后了。弱項當然要彌補,但是我相信,順著孩子的興趣,讓強項更強,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才更有競爭力。
你講到為孩子營造學習氛圍,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作用重大,其重要意義自然不言而喻。“昔孟母,擇鄰處”是《三字經》中的名句,孟母“擇鄰三遷”的故事,更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也是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經典故事。
但是,我認為家長為孩子營造學習氛圍的重點,并非你說的家里的“學習規(guī)矩”和“壓力”。合適的學習氛圍,應當更多地從家風家教、家庭關系來入手。比如一個家庭,夫妻和睦、尊老愛幼,那么家中便會有一種溫馨、幸福的感覺,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成長和學習,才能心情愉悅。而這種溫馨的家庭氛圍,恰恰是家長應該為孩子們營造的。在學習上,我們不能“越俎代庖”,那么就在生活中給他們潛移默化的熏陶。
我作為老師,也希望家長能配合我們,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我想借一位北大學子陳童那篇著名的《高考總結》中的感言結束這次討論:“家長提供的寬松環(huán)境和父母的關愛非常重要。從小我們家的環(huán)境就非常自由民主,基本上我自己的事情都是我自己決定的,學習上也是自己管理自己,連輔導班都是自己去找,我爸媽也從來沒有給過我什么壓力,這讓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學習自主性比較強,因此學習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