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火鍋的冬天,是不完整的冬天。如果追溯火鍋的源頭,當(dāng)從商周時期的青銅鼎說起。
鼎是什么?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是文物,其實它是商周時期人們做飯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即今天的鍋。鼎與鍋的不同之處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臺,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飯時將木柴放在腹下燃燒就行,不少鼎出土后發(fā)現(xiàn),腹下有煙熏火燎的痕跡,就是這種原因,而這正是火鍋的加熱特征。
這種鼎,其實就是一種火鍋,將炊器與盛器結(jié)合到了一起。
古人吃肉喝湯用鼎,如今被尊為國寶的司母戊鼎,就是特大的火鍋。鼎作為皇室祭祀用的禮器,作為中國青銅制造的代表,它的本身義已經(jīng)被模糊了。
青銅器主要是貴族用品,平民百姓大多只能用陶器。
商朝人的烹飪手法已頗為精妙,燔、炙、炮、烙、蒸、煮、爆、燒、燉、燴、熬、脯、羹……從這些字的偏旁可以看出,商朝人吃飯主要是以火熱食。
對于商朝人來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家養(yǎng)的、野生的……沒有他們的胃不能消化的。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古中,曾出土動物殘肉、各類動物肢骨和肉湯。商朝的畜牧業(yè)和家庭畜牧業(yè)發(fā)達,牛羊肉并不稀奇,雞鴨鵝等家禽也是能吃到的。商朝的狩獵規(guī)模很大,象、犀牛、老虎、猴子、鹿等也是能吃到的,我們現(xiàn)在可吃不到了。
淡水魚也有了養(yǎng)殖的記載,在3000多年前,是可以吃上鯽魚、草魚、青魚、鯉魚、赤眼鱒等魚類的。吃上一頓火鍋魚,也是有可能的。
由于商朝人愛喝酒,糧食也有了貴賤之分。當(dāng)時人們吃“五谷”——黍、粟、麥、稻、高粱,最常見的是黍和粟,但地位有天壤之別。黍是釀酒原料,格外受奴隸主貴族待見,平民等閑享用不到,社會上彌漫著“貴黍賤粟”之風(fēng)。
總的來看,商朝時期,人們的味蕾已經(jīng)有要求了,開始講究飲食的調(diào)理,也沉耽于飲食的味道。這為中國飲食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火鍋,真是太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