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馳
在紐約曼哈頓林立的高樓和紐約灣的出??陂g有一座自由島,島上矗立著一尊藍綠色的銅像,“她”頭戴冠冕,右手高擎火炬,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自由女神像。自1886年起,這尊全稱“自由照亮世界”的雕像便屹立在海天之間。自由、獨立、機遇、和平……很快在全球范圍內傳播,自由女神像儼然成了這些抽象名詞的具象代表。
自由女神像
當世界各地的移民遠渡重洋,來美國尋找前程和出路時,在漫長的航程接近尾聲之際,面朝他們的自由女神像總是首先帶來終點的希望。不過這些新移民將要前往的是距自由女神像不遠處的埃利斯島。作為美國曾經最大的移民檢查站,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中葉,超過1200萬移民在埃利斯島上登記,并通過體檢和審查入境美國,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償。自1990年起,島上的主樓已被開辟為移民博物館,記錄著當年的希望、疲憊、擔憂、無奈和憧憬。
如今的自由女神像與埃利斯島同屬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地,歸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轄,為美國417處國家公園體系單位之一。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埃利斯島被列入《美國世界遺產預備名錄》。
照耀世界:自由女神像
在紐約曼哈頓半島最南端的炮臺公園中,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耐心地排成兩三百米的長隊。隊伍向前行進得極慢,卻幾乎看不到有人放棄,大家都在等待登上前往自由島的渡船。由于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地為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轄,其他船舶不得在自由女神像所在的自由島上停泊,因此要想上島,唯有乘坐公園管理局指定的渡輪。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等待,筆者隨人流進入為安檢而搭建的臨時建筑,通過機場式安檢后,終于上了船。
這天風寒甚重,迎風的船頭雖然視野開闊,卻讓人難以消受,因此大家都選擇躲在船艙中。大約10分鐘后,自由女神這座幾乎世人皆知的地標終于近在咫尺了。雖然形象并不陌生,但當這座高46米的淡藍綠色銅像如此真切地出現在眼前時,整艘船都沸騰了。有人貼著窗戶,似乎想讓自己靠得更近些;有的人更是按捺不住,直接沖向船頭,仿佛風寒瞬間消失了。輪渡從銅像的左后方慢慢繞到前方,自由女神的儀態(tài)便清晰可見了?!八毙劬嵩诨?,代表著羅馬神話中的自主神,頭戴具有7道光芒的冠冕,一襲羅馬式長袍直墜至地。“她”右手伸直,高舉著一把永不熄滅、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懷抱著《獨立宣言》,封面上用羅馬數字鐫刻著這一宣言的簽署日期:1776年7月4日。雖然從船上看不見,但筆者知道,她的腳旁散落著掙破的鎖鏈和鐐銬?!八蹦沁b視遠方的堅毅眼神不知給多少看到“她”的外國移民、或是在寰宇一角受苦和掙扎的人們帶來希望和溫暖。
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構想可以追溯到19世紀后半葉。1865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結束,北軍取得勝利,美國成功廢除奴隸制。法國法學教授兼政治家愛德華·勒內·德·拉沃拉葉看到自己對和平與民主的愿望在大洋彼岸成型,他提議以法國國家名義送一件禮物給盟國美國,以示祝賀與敬意。拉沃拉葉希望更多人關注美國取得的成就,也借此啟發(fā)法國社會,讓法國走上自由和民主的道路。
自由女神像設計者--弗里德利·奧古斯特·巴特勒迪
這一禮物的設計工作落到了法國著名雕塑家弗里德利·奧古斯特·巴特勒迪肩上。巴特勒迪參與過多尊愛國主義雕塑的創(chuàng)作,著名的“貝爾福雄獅”便是個中代表。這尊長22米、高11米的雄獅傲立于貝爾福堡壘之下,而這一堡壘的官兵曾在普法戰(zhàn)爭中抵抗圍困長達3個月之久。什么樣的設計才能充分彰顯自由和民主的主題呢?其實早在19世紀60年代,巴特勒迪便為蘇伊士運河設計了一個巨型燈塔——這一燈塔是一位古埃及女性身著長袍、高擎火炬的形象,可惜這一設計最后并未動工。
巴特勒迪決定借用這一設計中的女性元素,創(chuàng)作一尊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代表自由的女性形象雕像。在當時的美國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女性符號:源于自主神而代表自由的女神,早在古羅馬時期她便廣受崇拜,美國的廢奴主義者更是對她推崇備至。這一女神的形象出現在當時許多美國硬幣上,連美國國會大廈的最高處也屹立著一尊她的雕像。巴特勒迪以自己母親夏洛特為藍本,設計了雕像輪廓鮮明的面部形象。整個塑像在造型上以簡潔為主,凸顯莊重和概括性。為了突出“自由”這一主題,巴特勒迪曾讓自由女神手持一截被掙斷的鎖鏈,但考慮到美國南北戰(zhàn)爭剛剛結束,這樣的形象恐怕會造成不適,便把鎖鏈移到了自由女神的腳下。巴特勒迪曾對女神左手所持物品一時拿不準主意,后來才決定讓女神懷抱一部法律文典。雖然巴特勒迪對美國憲法贊賞有加,但他最終選擇了《獨立宣言》,以呼應“自由”這一主題。
巴特勒迪與工程師斯塔夫·埃菲爾(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合作,決定用厚度僅為2.4毫米的銅片制作雕像的蒙皮,再在雕像內部用鋼結構進行支撐。這樣一來可以大大減少雕像重量,這一高46米的塑像用銅僅27.2噸,用鋼113.4噸;二來游客也可以進入中空的雕像內部,通過盤繞的旋梯進入女神冠冕中,一覽山河秀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官網上稱自由女神像是“人類精神的杰作……將藝術與工程通過全新而有力的方式融合的技術奇跡”。
自由女神像由法國負責設計和制作,而放置這一塑像的基座的設計和施工則由美國完成。經過漫長的籌款和建設,1886年10月28日,紐約為這尊名為“自由照耀世界”的雕像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游行隊伍在途經紐約證券交易所時,許多交易員向窗外拋撒紙帶,紛紛灑灑的紙帶如雪花似銀雨,營造出熱鬧非凡的喜慶氣氛,而“紙帶游行”的傳統便始于此。在自由女神像上以及周圍,還有多塊牌匾和碑刻,其中便包括了美國女詩人艾瑪·拉撒路專門為自由女神像創(chuàng)作的十四行詩《新巨人》。憑欄遠望,遠處曼哈頓的摩天大樓鱗次櫛比,早已不是移民大潮涌來時的模樣,但自由女神在風浪之上依舊保持著當年歡迎各國移民的姿態(tài)。
埃利斯島: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檢查站
埃利斯島主樓
從自由女神像所在的自由島北面眺望,不遠處的海面上浮現出一個低平的小島。島上一棟棟樣式統一的紅磚建筑僅數層樓高,和背景中的摩天大樓形成鮮明對比,這座小島便是埃利斯島。1892~1965年間,1200多萬名渡海而來的移民在興奮地望見自由女神像后,便換船登上埃利斯島,完成一系列登記、體檢和審查后,才能被批準進入美國。這座小島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檢查站,如今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的先輩就是從這里開始編織美國夢的。
循著當年移民的足跡,筆者再次乘船,向埃利斯島進發(fā)。如果從空中俯瞰,便會發(fā)現埃利斯島幾乎兩側對稱,其中軸線呈西北-東南走向,中軸線上大部分都是一條水道,將島分為兩部分,兩部分僅在西北部相互連接。其實最初的埃利斯島比現在小多了,通過多次填海造陸才有了現在的格局。1855~1890年間的美國,對移民的登記檢查還歸各州自己負責,當時紐約州的移民檢查站并不在埃利斯島上,而是位于如今曼哈頓的炮臺公園中。1890~1891年間,美國聯邦政府才接管了移民工作。1892年1月1日,一座木質結構的移民檢查站在埃利斯島上投入使用,拉開了它長達73年的特殊歷史。據說第一位通過這一新檢查站進入美國的移民是一位名叫安妮·摩爾的愛爾蘭女孩,她的父母早在兩年前便已移民紐約,安妮這次就是來和父母團圓的。只有17歲的安妮在埃利斯島上受到了官方的熱情歡迎,并獲贈一枚價值10美元的金幣。
渡船徐徐駛入島上的水道。下船走不了幾步,一棟華麗而莊重的法國復興風格建筑便立于面前。1892年投入使用的木質檢查站才使用了5年,便毀于大火,這一紅白相間的主樓便是為替代它而建的,其設計在巴黎世博會上還獲得了一枚金質獎章。自1954年埃利斯島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后,島上包括主樓在內的建筑群便不再使用,慢慢荒廢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主樓進行了修復。1990年,這座當年的移民檢查站以“埃利斯島國家移民博物館”的新身份重新開放。
向主樓走去,從歷史照片中可以看到不少移民登島時還穿著民族服飾:穿方格裙的蘇格蘭人、頭戴毛皮大帽的哥薩特人、身著長裙的吉普賽女子、腳蹬木屐的荷蘭兒童、頭戴白巾的阿爾及利亞人……穿過當年移民走過的大門,便來到位于主樓一層的行李室。作為博物館展覽的一部分,這里仍擺放著些許樣式老舊的行李,還原出移民們入樓后做的第一件事:把隨身攜帶的行李放在此處。接下來,移民們便要接受一系列檢查和詢問,等待他們的第一關便是體檢。為配合體檢,美國公共健康局在埃利斯島上設立了美國海軍43號醫(yī)院,這曾是全美最大的海軍醫(yī)院,也被稱為“移民醫(yī)院”。軍醫(yī)們身著制服,逐一翻開每位移民的眼瞼,查看是否有沙眼、結膜炎和白內障等眼疾。雖然沙眼在今天看來只是小疾,但當年有沙眼的移民則會被遣返來源地。通過這道檢查后,接下來另一位醫(yī)師會花上6~40秒的時間,純靠視覺打量一位移民的總體健康和衛(wèi)生狀況。如果有嚴重疾病或瘸腿少腳等殘疾,那么等待他們的也是被遣返的黯然。還有一些身患疾病的移民雖然不會被遣返,但必須留在移民醫(yī)院進行長期治療,共有超過3000名移民命殞在這個醫(yī)院中。
軍醫(yī)檢查移民眼睛,確保沒有沙眼等眼疾
如果有幸通過體檢,當年的移民們則可以去二樓接受移民官員的詢問。筆者選擇了一條較小的樓梯,圍繞著一口早已廢棄的電梯井盤旋向上,電梯井宛如一個金屬籠,銹跡斑斑,冰冷而頹廢。不知繞了多少圈,終于來到了所謂的二樓。一間宏大的有些出乎意料的房間赫然出現在眼前,它的體量幾乎可以作為小型體育館了,這便是當年的登記室,它還有另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大廳”。如今的登記室空曠敞亮,穹形屋頂之下,棕紅色的地磚光潔發(fā)亮;不過當年這里卻被多條座椅和通道占得滿滿的,這間大廳便是移民們接受詢問的主要場所。每位移民都要回答移民官提出的包括姓名、職業(yè)、有無犯罪歷史在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總共有31個。由于絕大多數移民都不會英文,因此除移民官外,還有一位翻譯在場。移民官會仔細審查每位移民的背景,做出“接受入境”“遣返”或“扣留”的決定。當時美國政府要求每位移民隨身攜帶一定數量的美元現金,且沒有成為社會負擔之嫌,才能入境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為減少間諜和破壞活動,埃利斯島還是7000多名來自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這三大軸心國移民的集中扣留地。無論是對被遣返或被扣留的移民來說,埃利斯島都可被稱為“淚水之島”。
雖然伴隨著忐忑和擔憂,但絕大多數移民在埃利斯島上經過三五個小時的考驗后,都會被允許進入美國。作別埃利斯島后,他們要么乘船前往曼哈頓,要么乘船去澤西市的火車站,再奔赴各地。如今,島上還立有一道移民榮譽墻,上面密密麻麻刻錄著70多萬曾經通過埃利斯島進入美國的移民姓名。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