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倩
《異形:契約》可以說萬眾矚目。雷德利·斯科特想要把《異形》變成一個鴻篇巨制,這原本不見得會發(fā)生。進入新千年之后,他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尋找新的題材,新的表述方法,新的敘述視角。其中大多數都失敗了。十年內,他拍了七部電影,只有《普羅米修斯》和《火星救援》獲得成功?!镀跫s》走出新一步,要開始填補《普羅米修斯》和《異形》之間的故事。
《普羅米修斯》的成功離不開票房的大賣,也是真正將這個系列宇宙化的大作。當年,斯科特驚異于《星球大戰(zhàn)》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正好撞上了《異形》劇本,無形之中他也生成了自己的宇宙觀,腦海中浮現了斯科特式的太空電影。
《異形》肩負厚望,斯科特也想要去創(chuàng)造龐大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他并不希望異形是一支探險隊的冒險故事。所以《普羅米修斯》跳出了原本的模式,一群科學家有備而來。它的功用不只是作者層面,還將原本《異形》的視角提高了。太空船的意外故事,連上了更高深、更形而上的因果關系,《普羅米修斯》將整個系列的結構變得更宏大了。
可是沒想到,斯科特拍《異形:契約》,不僅沒能讓整個結構的主線大幅前進,故事反而近乎原地踏步,導演調轉頭去刻畫個別人物的性格成長和內在沖突。電影的敘事回到了第一集:一支探險隊的意外歷險。
《異形》問世于上世紀70年代末,可以說它奠定了太空驚悚片的基礎戲路。今年春季的另一部電影《異星覺醒》就可看出明顯的師承。不過,就算你看過《異形》的多少“后裔”,再把元祖版翻出來看,你一樣會看得毛骨悚然。人的貪婪和愚蠢同樣推著故事向前走,但劇情的走向、人物的反應和對白,都是你預料不到的。
當年的創(chuàng)舉,如今沿襲就變成了定勢。或許導演一早已清楚自己這一集只要做主角的內在成長和變化,其他打算置之不理。無論故事走向、戲劇的高潮還是人物的生死,根本毫無懸念。最大的敗筆,就是導演還期望觀眾會有意料之外的觀感,在電影里埋了好幾個沒有意外的逆轉,若不是《普羅米修斯》的角色還有下文,《異形:契約》幾乎等于一次翻拍。電影唯二的精髓是異形在不同形態(tài)的殺人之路,以及隊員猶如《死神來了》般層出不窮的死亡方法。
這部電影的存在,消弭了前作對敘事結構的拓展,又退回到小規(guī)模。假如斯科特只是為了在《普羅米修斯》和《異形》本傳之間不斷循環(huán)這樣的模式,直到故事銜接為止,前傳就變得沒有意義?!懂愋危浩跫s》把本該隱含在劇情后的細節(jié)變成了主力,讓觀眾奮力跟著各種資料去吸收維基百科般的型態(tài)演化,又或者跟著影評人打開各種寓言和宗教式的形而上解讀。無形中,大家的觀看模式被限定了,《異形:契約》成了一種傾銷式的影像,而觀眾只能以系列粉絲的角度來消化這部商業(yè)電影,若非如此,便毫無樂趣可言。腦補的內容也遠大于劇情的原創(chuàng)性和故事的完整度。
單純的影像陳述,連如今的爆米花大片都已經舍棄了。主流電影幾乎都走內外兩層創(chuàng)作,這就是它們的當代屬性,亦即:外層故事以獨立的線索、故事行進為衣,內里有編導作者的創(chuàng)作內核。外層以技藝為骨,內層以思辨為實。
《異形:契約》的內核不是沒有,它在思考“人性”與“神性”,也在思考“人造人”與“人”的分別,思考“造物”的優(yōu)越與新生代的反撲。只是缺少了表層的配合,它只能變成空洞的寓言式電影。電影文本做百科全書式的解讀,實際在為電影表層缺失做開脫。它把表層元素的匱乏歸咎于觀眾沒有腦補。如果觀眾腦補,也是作者的幸運,可仗著腦補而疏于表層則是“耍流氓”。給予好評的輿論只重視《異形:契約》在整個系列中的功能,卻沒有去挖掘它獨立本體的完整性,電影表里之間脫鉤的空缺,就是這部電影的最大遺憾。好在華語區(qū)有粉絲的愛護,電影在國內的口碑頗好。然而《契約》脫鉤的部分如果不能在下一集好好彌補和進化,斯科特便只能不斷設計新來的小隊被異形吞噬的過程,直到雷普利出現??扇绻恰懂愋危浩跫s》的水準,那又何須拍成電影呢?我們猜不到的,只有異形愈加驚恐的殘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