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霍恩作為新格賴斯理論的兩大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論得到許多學(xué)者的追隨,同時也被一些人批評、修正、完善。本文將會對霍恩體系的主要內(nèi)容和后期證實進行簡要的介紹,希望對后續(xù)研究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新格賴斯理論 霍恩等級 后期證實
引言
提到格賴斯理論的替代機制,我們會想到新格賴斯理論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別為霍恩、萊文森以及斯波博和威爾遜。作為替代機制的設(shè)計者,霍恩曾在1988年的著作中表達其觀點?;舳鹘ㄗh把原始的格賴斯準則用兩條基本并且對立的準則:Q原則和R原則。
一、霍恩體系之主要內(nèi)容
正如霍恩對于格賴斯理論的評價,他認為我們需要的是正真不可或缺而又不互相重疊的原則。所以,霍恩就秉承詞要求提出了他Q原則和R原則。Q原則(基于聽話人):
你的話語要充分(參照第一數(shù)量次則)
說得盡可能多(在符合R原則的前提下)
下限原則,誘發(fā)上限會話含義
R原則(基于說話人):
你的話語應(yīng)是必要的(參照關(guān)系原則、第二數(shù)量次則、方式準則)
只說必須說的(在符合Q原則的前提下)
上限原則,誘發(fā)下限會話含義(轉(zhuǎn)引自Horn 1984:11)
這里我們需要注意:嚴格地說,不是方式原則中的四條次則都屬于R原則?;舳饔?988年再次表達這兩條原則時,明確把“避免歧義”、“避免含混不清”歸入了Q原則。
二、霍恩體系之后期證實
霍恩的研究沒有止于以上的闡述,在此之后,他為了證明他理論的合理性,考察了許多不同的語言現(xiàn)象。涉及到很多方面,包羅萬象?;舳髟谒?984年的文章中已經(jīng)研究了代詞脫落。我們首先需要簡單了解一下代詞脫落的知識。
代詞脫落是由喬姆斯基提出的。他的表述這樣的:把一個不出現(xiàn)的代詞空范疇放在一個可能出現(xiàn)代詞的位置上(imposing a choice of PRO over an overt pronoun where possible)(Chomsky 1981:65)。喬姆斯基用下面兩個例子解釋他J的理論:
例:6.John would much prefer [his going to the movie]
7.John would much prefer [his (own)book]
在例6中代詞空范疇可能被用于代替代詞his(John would much prefer going to the movie),而這里被取代的his和John不是共指。相反,在例7中,代詞空范疇不能出現(xiàn),代詞his(own必須同時出現(xiàn))與John是共指。
然而,霍恩指出,當(dāng)一個人需要避免歧義的時候就會違背這個原則。
例:8.*Hei wants himi to win.(no coreference possible)
9.(?)Ii want me to win.(coreference possible in contrastive context)
10.(?)Youi want youi to win.
因此,在例8中,根據(jù)喬姆斯基的原則,共指被完全排除。但是在9中,如果說話人想要把意思表達清楚,可能使用I和me的共指。這種情況在漢語中存在,例如,兩個人發(fā)生爭執(zhí),一個人說:我想我贏,另一個人也說;我想我贏。本來這句話可以正常說成:我想贏就可以了。但在這句話中強調(diào)了贏的對象“我”。所以,這里本可以用代詞脫落,卻出現(xiàn)了正常的代詞,就表示了有標(biāo)記的信息。然而,在例10中就會有一點不同:“從技術(shù)上講,在例10中代詞脫落應(yīng)該起到作用,因為一句簡單的話,說話可能對不同的聽話人講,可以通過用手指或目光凝視來區(qū)別。然而,這種情況是太邊緣化了以至于不能觸發(fā)避免歧義的條件,并且第二人稱情況和例9中的第一人稱有相似的工作原理”。所以,例10中的兩個you可能共指。
對這些情況的思考很自然地會引出反身代詞的問題?;舳髡J為反身代詞為升了級的代詞脫落這個磨提供了更豐富的谷物。這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原則,即一個反身代詞可以被譯作和一個特定的先行詞共指,即使一個反身代詞本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那個位置上。
例:11.Hei likes [himselfi/*himi].
12.Hei said she likes [himselfi/*himi]
我們可以看到在例11、12中he和himself共指,和him不共指。
對代詞脫落做過詳細研究之后,霍恩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代詞脫落從根本上講是和省力原則(說話人原則)相關(guān);而就像代詞空范疇和真代詞的分工是要求同時考慮Q-原則和R-原則的。這樣,霍恩就利用代詞脫落這一現(xiàn)象證明他的兩原則存在的合理性。
三、總結(jié)
本文對霍恩體系的介紹是基于霍恩1984年發(fā)熱文章,我們可以看到,在那是霍恩的研究已經(jīng)很豐富了,包含萬象。并且,霍恩的研究為后來萊文森等人的研究鋪就道路,使這方面的研究被更多人學(xué)習(xí)。
參考文獻:
[1]Horn,L.R.1984.Towards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A].In D.Schiffrin(ed.). Meaning,F(xiàn)orm,and Use in Context:Linguistic Application[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姜望琪.當(dāng)代語用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
[3]姜望琪.也談格賴斯照應(yīng)理論[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4.
作者簡介:劉輝(1991.10-),女,遼寧海城人,研究生,在讀于黑龍江大學(xué),研究方向:語言學(xué)及語言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