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
位于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境內的靈渠,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盤山渠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被列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開鑿于秦代,溝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古以來是嶺南與中原地區(qū)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清乾隆五十六年,查淳書刻的“湘漓分派”四個大字,如今還屹立靈渠邊,像一位老者在述說著久遠的往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了北方六國,便把觸須伸向了千里之外的“百越”地帶,即今天的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本意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然而,號稱“秦戊五嶺”的大規(guī)模征戰(zhàn)并不順意。秦軍在廣西、廣東苦戰(zhàn)了三年,遭遇到桀驁不馴的越人頑強抵抗。幾十萬秦兵死傷無數(shù),進退不能,又缺衣少糧。如何是好?焦灼在煎熬著秦皇。最終,決定劈山引水,利用最便捷的水路來增援秦軍。只要有一條運河連接起湘江、漓江,順暢了南北水道,大秦王朝就不愁一統(tǒng)嶺南!
運輸將軍史祿受命于危難之際。當他置身于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那道漫長的湘桂走廊,面對峭石林立,野草拂面、群獸亂竄時,他的內心非常清楚,修渠不一定比征戰(zhàn)來得輕松。經歷了選址、勘察和無數(shù)艱辛。史祿發(fā)現(xiàn)湘江上游的海洋河與漓江支流的始安水,只隔一座寬約三百公尺的分水嶺。只要將其鑿穿,筑起大壩,開通渠道,湘水和漓水便可溝通!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千難萬險。至今,對于當年靈渠的地段選址、工程布置與施工技術,仍然是人類航運發(fā)展史上一個難解的謎。
世界上最偉大的劈山鑿渠工程開始了!那是一次鋪天蓋地的人海戰(zhàn)術。沒有炸藥開山,沒有先進的工具,只靠鐵鑿敲打,吆喝得驚天動地,使得山在變薄,壩在增高。史祿明白,秦始皇的眼睛一刻不閑地在身后盯著。這給史祿一次充分展示才華的機會,他決心要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fā)揮到極致。
靈渠工程的設計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它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與合理性。它被規(guī)劃成樞紐和渠系兩大部分。樞紐部分包括大小天平,即人字壩和鏵嘴,作為分水、導水的建筑;南北兩陡,作為引水進渠的建筑;有了如此精細的建筑導向,使得海洋河經過鏵嘴的劈分和大小天平的截流,出現(xiàn)了“三分向南入漓水,七分向北歸湘江”的格局?!跋胬旆峙伞绷⒈ㄕ?。此外,渠系部分包括南北渠及附屬建筑物均相互配套,這使得湘水、漓水有分有合,相得益彰。
正當工程進展順利,一場罕見的雷暴雨突然來襲,一連幾天,造成沙石潰散,山體滑坡,大堤倒塌,令人欲哭無淚。而喧囂的洪水嘲笑般的搖頭晃腦而過,留下一片淤泥濁漿。這讓史祿后來在夢中常常驚恐地醒來,水火無情絕無半點虛假。水,乃首當其沖。
秦始皇畢竟是一代君王。當他得知工程的慘重遭遇,不僅沒有責難,反而是撫慰和嘉獎,因為他知道,開通的運河,不僅可以載船運兵,更重要的是承載著秦朝大帝的江山!
遠在南方的史祿及官兵們,在浩蕩皇恩的感召下,再次向山體和風雨發(fā)起挑戰(zhàn)。但是,又一次次敗下陣來。他們一次次修建起來的壩體,一次次垮塌,因為稀泥與石塊的結合部少了強大的黏合劑。
一天,惆悵的史祿在工地轉來轉去,忽然被打鐵的火種映紅了雙眼。他想,如果將鐵水燒溶和石塊結合在一起,是不是能牢牢地穩(wěn)住壩體呢?他為自己大膽的想法高興得跳了起來。后來,他果真就這樣去做了。牢固的堤壩一經筑成,歷經了2000多年的波濤,就再也沒有動搖過、分離過。
靈渠,經過艱苦的磨難,于公元前214年,大功告成,成為可與陜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并列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靈渠的開通,使戰(zhàn)局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秦始皇可以整日發(fā)出爽朗的笑聲了??达L帆鼓蕩,戰(zhàn)船逶迤,健壯的秦兵和大批的糧草補給,不斷從長江流域經湘江運抵靈渠直達漓江,從而插入珠江。通航的當年,秦兵征服了嶺南,建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統(tǒng)一南北,是秦皇大帝預料之中的事情。但是,他料所不及的是北方的漢人與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怎么這么快就會和睦相處,并開始繁衍生息?秦皇真的不了解,秦兵棄掉了堅硬笨重的盔甲、劍戟,放馬靈渠兩岸,感受春來花開,領略秋葉金黃,聽南方少女真實吐露心聲的委婉歌謠,那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從而帶出了中原腹地和南疆邊陲的經濟聯(lián)系和文化交流。
在歷史檔案中,我們查閱到:靈渠有過24次的疏浚改造。漢代的馬援,唐代的李渤、魚孟威,也陸續(xù)主持過靈渠的修筑。為了紀念這些有貢獻的先賢,人們在靈渠的南渠岸邊,修建了一座四賢祠,供奉著史祿和后續(xù)者們的塑像,對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南渠和湘江之間有一道石堤,號稱秦堤,長3.15公里,所用的石料全是經過加工、精選的大塊條石,是為了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護南渠不受洪水沖擊的保護性工程。因筑于秦代,故被稱為秦堤。秦堤雖然年代久遠,但自古以來不缺花木繁盛,始終郁郁蔥蔥,悠閑恬靜;為尋古攬今的通幽之處。尤其春天到此,那真是:桃花落滿路,翠柳夾堤生,無限春色……
1963年的春天,雨過清新,風爽天開,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滿懷雅興地來了。來到靈渠,聽了“飛來石”的傳說;看了大小天平壩的奇巧;款步悠悠走過狀元橋,之后他大為感嘆,稱“靈渠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痹娕d也如同靈渠水春潮般地涌出,他揮筆寫下膾炙人口的《滿江紅》:“北自長城,南來至,靈渠岸上,親眼見,秦堤牢固,工程精當,閘水陡門三十六,劈湘鏵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調分量。湘漓接,通漢壯。將軍墓,三人葬。聽民間傳說,目空君相,史祿開疆難復憶,豬龍作孽忘其忘。說豬龍,其實即祖龍,能開創(chuàng)?!?/p>
此詩文刻于石碑,現(xiàn)仍立于靈渠渠畔,供游人瀏覽、領略。
一代大帝秦始皇展開了博大的胸懷去擁抱幽遠的山水,當為大智者。而興安的厚土慷慨地接納了這一歷史的賦予,擁有了靈渠,也屬于幸運兒。史祿無疑是功不可沒。如果,時空穿越,此時的秦始皇一定會春風得意地站在咸陽城樓,用他的一雙濃眉大眼,眺望著碧綠的南方。南方確實很綠,南方有他的杰作。流淌了兩千多年的靈渠,在人類文明史的演進過程中,依然閃爍著卓越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