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白區(qū)全年氣候溫和,一年四季均適宜種植甘蔗。發(fā)展秋植甘蔗,能更好地發(fā)揮甘蔗的增產(chǎn)潛力,對提高電白區(qū)糖料產(chǎn)量具有積極意義。
關(guān)鍵詞:秋植甘蔗;栽植期;管理;病蟲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66.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4.044
秋植甘蔗的播種期一般在8~10月,翌年冬季收獲,生長期長達13~15個月,故有“年半蔗”的說法。秋蔗具有產(chǎn)量高、成熟早的特點,是除春蔗以外的又一甘蔗栽培季節(jié),宜大面積推廣種植。
1秋蔗植期
1.1早秋植
早秋植甘蔗一般在8月上、中旬下種,此時氣溫高,甘蔗萌芽快,分蘗早,生長期長。但播種后約有70~80天處于高溫多濕季節(jié),長苗快,封行早,抑制了分蘗,播種量要多。
1.2中秋植
中秋植為8月下旬~9月下旬,此時播種,萌芽快而且整齊。中秋植甘蔗分蘗期可達4~5個月,分蘗苗數(shù)量多達主苗的2~3倍。栽培上應注意做好間苗、定苗和培育壯苗的工作,提高分蘗的成活率。中秋植甘蔗是當前秋蔗大面積栽培的主要植期。
1.3晚秋植
晚秋種植的播種期為10月中、下旬,此時雖然天氣開始轉(zhuǎn)涼,但不影響甘蔗萌芽,但因為雨水減少,干旱地區(qū)對萌芽有影響。晚秋種植甘蔗產(chǎn)量相對偏低,生產(chǎn)上較少應用。
2秋蔗管理
2.1施肥
秋蔗生長期長,需肥量大,總的吸肥量比春蔗多20%~30%,因此,生產(chǎn)上要多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增施鉀肥。
2.1.1基肥 為促進秋蔗早生快發(fā),宜一次施足夠的有機長效肥,通常畝施腐熟有機肥3500~4000公斤。
2.1.2攻苗肥 秋蔗齊苗至立冬前應薄施1~2次速效氮肥,作為攻苗肥,培育壯苗和促進分蘗,通常畝施尿素3~4公斤。
2.1.3過冬保暖肥 11月下旬~12月上旬,當天氣低溫干旱時,結(jié)合間苗、定苗和中培土施一次過冬保暖肥,以有機肥為主,通常畝施腐熟有機肥2500公斤。
2.1.4拔節(jié)肥 春暖后,秋蔗進入拔節(jié)和伸長期,吸肥力強,吸肥量大,應早施、重施氮肥,滿足甘蔗莖葉生長需要,通常畝施51%硫酸鉀復合肥30~40公斤。
2.1.5壯尾肥 為防止秋蔗早衰,應在秋蔗生長后期施一次壯尾肥,以維持后期長勢,獲得高產(chǎn)量,通常畝施復合肥10~15公斤。
2.2水分
甘蔗需水規(guī)律是“兩頭少、中間多”,即萌芽期和分蘗期保持土壤濕潤狀態(tài);伸長期生理活動旺盛,葉片蒸騰作用強,需水量多,土壤以“濕”為主;成熟期生長緩慢,需水不多,一般在收獲前一個月停止灌溉。
2.3培土
幼苗7~8片真葉,有兩個分蘗時結(jié)合施攻蘗肥進行小培土;甘蔗分蘗盛期母株高0.5米時結(jié)合施壯蘗肥進行中培土;蔗莖伸長期結(jié)合施攻莖肥進行大培土,大培土注意配合有機肥施用,填平壓實株間,培土高度一般20~33厘米。
2.4除草
中耕除草在封行前進行,一般在封行前進行2~3次中耕松土除草。
3甘蔗主要病蟲防治
3.1赤斑病
該病癥狀初始葉面上出現(xiàn)黃色病斑,呈不規(guī)則黃綠色小斑,其后病斑擴展成形狀不規(guī)則的大斑,隨著葉片的生長及老化,病斑越來越多,并在病斑中央背部及正面,先后出現(xiàn)赤紅色小點,并逐漸擴大,整個葉斑呈赤紅色,嚴重時全葉呈赤褐色,直至枯死。防治方法:選種抗病品種,加強肥水管理;搞好排灌,及時排除積水;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甘蔗抗病能力;在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或80%代森錳鋅600倍液噴霧防治。
3.2鳳梨病
該病主要為害甘蔗種苗,造成種苗萌發(fā)不正常,嚴重的不能出苗。感病種苗切口兩端變紅,有鳳梨氣味,后切口變成黑色,長出黑色大頭針狀物,遍布切口。種苗縱剖面初為水漬狀,后中心部分變成煤黑色,直至完全腐敗。防治方法:精選種苗,選擇蔗莖中等大小的梢部作種苗;對種苗進行浸種、消毒、催芽;成育苗移栽,增強成活率。
3.3蟲害
甘蔗蟲害主要有蔗螟、薊馬、蚜蟲、蔗龜?shù)?,防治上應注意與水稻、甘薯、黃麻等作物輪作,減輕蔗龜?shù)鹊叵潞οx為害;掌握在蔗螟卵孵盛期施藥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選擇對口藥物,例如薊馬、蚜蟲等刺吸性口器害蟲,應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5%啶蟲脒可濕性粉劑2000倍進行噴霧防治,對蔗螟等鱗翅目害蟲可用9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或3%甲維鹽1500倍液,或18%殺蟲雙水劑4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對蔗龜成蟲可畝用90%敵百蟲75克加40%樂果乳油50克對水50公斤噴霧防治,幼蟲則用敵百蟲0.5公斤加洗衣粉100克,對水50公斤,在蔗頭處打洞灌根殺滅。采用化學藥物防治甘蔗病蟲時,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nóng)藥,以保障人畜安全。
作者簡介:梁玉瓊,中專學歷,研究方向: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