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坤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移民的融合問題是各國都面臨的問題。目前八千萬德國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有移民背景,其中土耳其移民是德國最大的移民族裔。研究土耳其移民文學可以總攬德國土耳其移民發(fā)展歷程,有助于土耳其移民更好的融入德國社會,同時也能為德語文學研究作出貢獻。
關(guān)鍵詞:土耳其移民;移民文學 ;跨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I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065-03
一、前言
隨著移民數(shù)量的增加和難民的大量涌入,移民融入問題成為目前德國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關(guān)注移民問題也勢必會引起對為移民發(fā)聲的移民文學的研究。專門授予移民作家的沙米索獎(Adelbert-von-Chamisso-Preis)的格言就是“多種文化,一種語言”。①博世基金會從1985年開始贊助該獎項,授予那些母語和源文化非德語的作家。
可見,體現(xiàn)移民語言文化的移民文學早就在德國引起了學界的注意??缥幕瘜懽魇且泼裎膶W的顯著特點。當然移民文學這個概念并未取得學界的一致認同。一直以來曾被表述為“客籍工人文學”、流亡文學、外國人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移民作家文學、跨文化文學等。
本文為了突出使用的移民題材而采用移民文學這個概念。
二、德國土耳其移民歷史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工人根據(jù)不同時效的協(xié)約來到聯(lián)邦德國。為了強調(diào)這種特殊性,這些人被稱之為“客籍工人”(Gastarbeiter)。
在這一背景下,1961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勞動力協(xié)議。根據(jù)這一協(xié)議,土耳其政府想要達到三個目的:
一是降低本國的失業(yè)率,減輕本國的就業(yè)壓力;
二是獲得外匯儲備;
三是在德國培訓土耳其工人。協(xié)議規(guī)定這些過去的工人只能在德居留兩年。
此外,不允許將家人帶過去。
1968年到1973年,在德客籍工人數(shù)量達到最多:從1014百萬到2595百萬。
1972年,土耳其客籍工人成為在德外籍客工中最大的群體。對于政府來說,大量客籍工人的到來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的繼續(xù)增長和價格的回落;對雇主來說,獲得大量廉價勞動力比起缺少有資質(zhì)的勞動力也容易接受的多;對于工會來說,其所追求的勞動時間的縮短也通過來德外國勞動力的輸入使條件變得更有利。當時,無論政府、雇主還是工會都認為輸入外國勞動力這只是個過渡性解決方案,因此,也沒有一個長期的政治上的措施以應對這些移民會帶來的后果。
然而,客籍工人留德時間越來越長和沒有職業(yè)的外國人數(shù)量越來越多的趨勢還是引起了德國政府的憂慮。
1961年到1973年,沒有職業(yè)的外國人的數(shù)量翻了十倍,從137.200人到1.370.000人。外籍工人開始把他們的家人接到德國,并在德國定居。
1973年的石油危機也給德國政府帶來壓力并導致政府做出決定:停止招募非歐盟國的外籍工人。
1973年以后,德國政府就對在德外籍工人實施雙重戰(zhàn)略:
第一,限制外籍工人移居德國并動員在德外籍工人返鄉(xiāng);
第二,采取措施從社會方面入手整合在德居留的外國人。
1975年,當時的德國政府降低了在德外籍工人在外國居住的孩子的子女補貼費。這使得這些還留在原住國的孩子被大量的接到德國。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在德土耳其移民人口劇增。盡管1973年德國與土耳其的輸入工人協(xié)議就已結(jié)束,很多土耳其客籍工人也返回故鄉(xiāng),在德土耳其人數(shù)量仍在增長,是因為家庭團圓政策。這樣,來德土耳其人的目的就不僅僅是因為經(jīng)濟因素,還包括了社會因素,也影響到了政治和文化領(lǐng)域。
20世紀80年代,尋求避難成為土耳其移民赴德的最重要的原因。1980年的土耳其國內(nèi)軍事暴動導致大量土耳其人遠赴德國尋求避難。差不多有135 000份避難申請遞交到德國。僅1980年就有超過5萬人由土耳其進入德國。當時的德國政府試圖通過強化避難權(quán)和引入強制性護照來降低難民的輸入。
1981年到1984年,政府又一次采取政策鼓勵返鄉(xiāng)。當時凡是自愿返回故鄉(xiāng)的外國人每個人能獲得10500德國馬克,每個孩子1500馬克。這一政策使得約有100.000土耳其人返鄉(xiāng)。
1991年新的外國人法生效。1998年紅綠聯(lián)盟執(zhí)政初期就要求改革國籍法。
2001年,第一部法律草案開始草擬。2004年7月1號,聯(lián)邦議會通過了這一法律。2005年1月9號生效。2000年,入籍數(shù)為186.688次之后出現(xiàn)滑落。
2003年,只有140.731名外國人入籍。在這一年,申請入籍的土耳其人有56244.對于沒有入籍的外國人來說,在德國享有很多社會、政治上的相應待遇都是不可能的。
2000年以前,德國實行的入籍制度都是血緣國籍(Recht des Blutes)。只有證明自己具有德國血統(tǒng)才可以入籍。2000年,這種古老的國籍法擴展到出生地國籍。這樣,在德國出生的孩子自動具有德國國籍,只要其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在德國至少合法居留八年以上即可。近年來,在德國開始流行使用“具有移民背景的德國人”這一概念來定義入籍的不同的移民群體及其后代。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自2005年起,也開始使用這類概念。
目前,約1500萬具有移民背景的德國人,幾乎是全德人口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②這個概念的問題在于導致更難區(qū)別這些入籍群體的來源。
三、土耳其移民文學概況
撒古特·索勒古恩作為最早研究德國土耳其文學的德國文學研究者之一,在2000年的《土耳其少數(shù)族裔文學》(Die Literatur der türkischen Minderheit)一文中最早指出德國土耳其文學應進行分代處理。
(一)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60/70年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客籍工人使用土耳其語進行創(chuàng)作再翻譯成德語,向德國社會介紹了土耳其工人生活。
(二)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年輕一代的作家,他們或是在德國出生或是在德國長大,并使用德語進行創(chuàng)作。抒情詩是主要的創(chuàng)作形式。
同時,這一時期德國的民族主義和對外國人的敵對情緒勢頭又開始增長,這在土耳其作家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
(三)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題從德國人和外國人的碰撞轉(zhuǎn)變?yōu)樽晕液屯獠渴澜绲呐鲎病?/p>
第一代德國土耳其移民作家的作品主要是作家以自己的移民經(jīng)驗為內(nèi)容的初加工作品,他們往往經(jīng)歷了比較困苦的移民經(jīng)歷。體裁主要是詩歌和短篇抒情作品。隨著時間推移,移民文學逐漸脫離移民狀況這一主題。第二代移民作品是從80年代初算起,其中也出現(xiàn)了第二代作家的作品。德國土耳其移民文學被用于德國跨文化教育和推廣融合的因素在德語課上。
到20世紀90年代中為止,在德國獨立出版的數(shù)量比起如今的情況仍是極少的:抒情詩憑借約30部的詩集和長詩的數(shù)量,算得上是主要的體裁。敘事作品數(shù)量還不到一半。
20世紀90年代后,德國土耳其裔作家作品才開始增多。主題開始涉及到融入的問題、在新生活中的陌生感、對土耳其故鄉(xiāng)的思念,但是主流的創(chuàng)作主題仍是移民的工作環(huán)境。
第三代作品中則將移民背景視為發(fā)展的機會,兩種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之間的這種境遇更多的被視為積極的機遇。這些年輕一代的作家常常帶有德國和土耳其兩國的視角,而內(nèi)容則常常與兩種文化無關(guān),兩種文化僅僅是作為背景出現(xiàn)。
如菲利頓·宰莫格魯(Feridun Zaimo■lu)的戲劇、阿珂非·皮林格茨(Akif Pirinci)的偵探故事、菲提·阿金(Fatih Akin) 或波拉·達科特金( Bora Dagtekin)的電影和電視、克馬爾·庫爾特(Kemal Kurt)的兒童文學都非常成功。這些作品的主題并不是批判,而是文化身份如何在社會和交流中建立起來,被視為跨文化文學的一個特殊優(yōu)勢。③
四、德國土耳其裔移民代表作家簡介
(一)阿拉斯·約亨(Aras■ren)
阿拉斯·約亨1939年生于伊斯坦布爾。1957年開始寫詩,1958年創(chuàng)作第一部敘事作品。1962年在法蘭克福參加演出,1965-67年,嘗試在聯(lián)邦德國為土耳其工人建立劇團,1969年移居西柏林。1966年起,擔任柏林自由廣播(Sender Freies Berlin(SFB))雜志土耳其編輯部的負責人。1980年獲得德國工業(yè)聯(lián)邦協(xié)會文化委員會獎。1985年獲得沙米索獎。④
(二)菲利頓·宰莫格魯(Feridun Zaimoglu)
菲利頓·宰莫格魯1964年生于土耳其,長于柏林、慕尼黑和波恩。自1985年開始居于基爾。大學攻讀人類醫(yī)學專業(yè),現(xiàn)在是一名作家、編劇、劇作家和記者。同時還在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的達福學院沙米索文學獎國際研究中心(IFC)擔任沙米索詩講師。2005獲得沙米索獎。⑤
(三)雅德·卡拉(Yadé Kara)
雅德·卡拉1965年生于土耳其卡伊樂林,在柏林學習英語語言學和日耳曼語文學。在柏林、倫敦和香港等地從事演員、教師、經(jīng)理人和記者等多項工作。2004年獲得沙米索獎。2005年獲得德國圖書獎。⑥
(四)澤哈拉·卡拉克(Zehra ■rak)
澤哈拉·卡拉克1960年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1963年移居德國,在卡爾斯魯厄長大。自1982年以來定居柏林。她曾獲得多項補助,如1987年和1992年的柏林藝術(shù)評議會(Berliner Senat für Kultur)的工作獎學金,1998柏林坷多施基金會(F■rderstipendium der K■the-Dorsch-Stiftung Berlin)獎學金。1993年獲得荷爾德林獎(Friedrich-H■lderlin-F■rderpreis)。1989年獲得沙米索促進獎, 2001年獲得沙米索獎。⑦
(五)艾米納·瑟維格·約茨達瑪(Emine Sevgi ■zdamar)
艾米納·瑟維格·約茨達瑪1946年生于土耳其馬拉蒂亞。1965-67在柏林的工廠工作。 1967-1970年在伊斯坦布爾戲劇學校學習。1976年在東柏林做演員,1978 - 1979年在巴黎工作,1979-1984年在波鴻戲劇院工作。除了各種戲劇角色,她也在《弗雷迪土耳其王》(Freddy Türkenk■nig)、《機場,返回德黑蘭》(Airport, Rückflug nach Teheran)、 《愛在伊斯坦布爾》(Eine Liebe in Istanbul)、《生日快樂,土耳其人》(Happy Birthday, Türke)等影片中演出。1986年以來,在柏林做自由撰稿人。1991年獲得英格博格·巴赫曼獎。1999年獲得沙米索獎。2001年獲得北萊茵 - 威斯特法倫州的藝術(shù)家獎。2003年獲得德國文學基金的紐約獎學金,被評為2003年拜耳根-恩克海姆(Bergen-Enkheim)的城市作家。2004年獲得克萊斯特獎。 2007年,成為德國語言文學科學院成員。2009年獲得馮塔納獎(文學領(lǐng)域的柏林藝術(shù)獎)。2010年獲得卡爾·楚克邁耶勛章。2012年獲得愛麗絲所羅門詩歌獎。⑧
(六)瑟里姆·約茨多根(Selim ■zdogan)
瑟里姆·約茨多根1971年生于科隆。高中畢業(yè)后學習民族學,大學沒有畢業(yè)。在開始為報紙撰稿之前,做過多種工作。1996年,獲得NRW的詩人獎。自1995年以來,在科隆做自由撰稿人。1996年,獲得北萊茵 - 威斯特法倫州獎。小說《在七月》被法提赫·阿金拍成同名電影,1999年獲得沙米索獎。2010年,《兩個夢想之間》被提名為德國科幻小說獎最佳小說。同時,發(fā)表了幾篇有聲讀物。⑨
(七)均納·達爾(Güney Dal)
均納·達爾1944年生于土耳其恰納卡萊,在安納托利亞長大。他曾在伊斯坦布爾的大學攻讀浪漫學,做過書商、記者等職業(yè)。1972年以來,定居柏林。1997年獲得沙米索獎。他獲獎無數(shù),1976年獲得伊斯坦布爾Milliyet出版社的小說獎,并于1980年,1983年和1986年獲得柏林參議院的文學獎學金。
(八)阿勒維·塔克納依(Alev Tekinay)
阿勒維·塔克納依1951年生于土耳其伊茲密爾。德國文理中學畢業(yè)后,在慕尼黑讀日耳曼語言文學并獲得博士學位。 1990年獲得沙米索獎。目前在巴伐利亞的各個大學中教授德語和土耳其語作第二外語。
(九)允可瑟爾·扒扎爾卡亞( Yüksel Pazarkaya)
允可瑟爾·扒扎爾卡亞1940年生于土耳其伊茲密爾。1958年,到斯圖加特學習化學,1966年畢業(yè)。后學習德語,獲得博士學位。1972年,在斯圖加特成人教育中心做部門負責人。1989年獲得沙米索獎。從1986-2002年在科隆的西德廣播做編輯部負責人。1994年在美國的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學習并進行寫作。自1960年起,他用土耳其語和德語寫詩。 1980-82年做雙語雜志Anadil的出版人。1987年獲得聯(lián)邦十字勛章。1991年獲得奧爾罕·阿塞納獎。1994年獲得不來梅參議院的兒童圖書獎。 2000年的春天,在德累斯頓大學做沙米索詩歌講師。2003年以來,在貝爾吉施格拉德巴赫做自由撰稿人。 2006年,從恰納卡萊大學獲得榮譽博士學位。 2010他的《40歲 - 說起來容易》(40 yil – dile kolay oder 40 Jahre – leicht gesagt)在法蘭克福劇院上演。
(十)扎伏爾·瑟諾卡克(Zafer ■enocak)
扎伏爾·瑟諾卡克1961年出生于土耳其安卡拉,自1970年以來定居德國。在慕尼黑攻讀德語、政治和哲學學位。自1979年以來,出版德語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80年代中期以來,從事土耳其作家文學的翻譯工作。1988年獲得沙米索獎。自1990年以來,生活在柏林,并為各種報紙和電臺上撰寫以東方-西方和土耳其文化和文學為主題的文章。此外,還是文學雜志《警笛》(Sirene)的共同編輯。
他曾獲得多項津貼,包括柏林文學學術(shù)討論會和柏林參議院(1988年和1993年)提供的獎學金。 1996年,獲得洛杉磯極光社獎學金。1997年在麻省理工學院馬克思卡德?lián)慰妥淌凇?00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客座教授。1999年和2000年分別在達特茅斯和奧伯林學院做客座作家。2007年成為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學的客座詩人。
除了敘事作品,他還為報紙撰寫跨文化問題研究文章。最近幾年還用土耳其語進行創(chuàng)作。部分書籍被翻譯成英語和捷克語。詩歌《在籬笆邊》由作曲家弗里德曼·施密特·麥楚譜曲。
五、結(jié)語
德國的土耳其移民是德國最大的移民群體。自二戰(zhàn)結(jié)束以來,土耳其移民等客籍工人在德國經(jīng)濟的建設(shè)史上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德土耳其移民已然是德國社會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德國土耳其裔移民作家作品自面世以來也廣受關(guān)注。最具影響力的沙米索獎和德國圖書獎都能夠看到土耳其裔移民作家作品的身影。
因此,研究德國土耳其裔移民文學是研究德國移民文學的最好切入點,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領(lǐng)域。
★本項目受黑龍江大學2016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YJSCX2016-033HLJU。
注釋:
①http://www.bosch-stiftung.de/content/language1/html/4595.asp[EB/OL]
.2017-03-01.
②http://dictionary.sensagent.com/Interkulturelle%20Literatur/de-de/#Ga
starbeiterliteratur [EB/OL].2017-03-01.
③http://www.bpb.de/gesellschaft/migration/kurzdossiers/57302/definition
-von-migration [EB/OL].2017-03-01.
④https://de.wikipedia.org/wiki/Deutsch-t%C3%BCrkische_Literatur[EB/ OL].2017-03-01.
⑤http://www.bosch-stiftung.de/content/language1/html/15000.asp[EB/O
L].2017-03-01.
⑥http://www.bosch-stiftung.de/content/language1/html/14730.asp[EB/O
L].2017-03-01.
⑦http://www.bosch-stiftung.de/content/language1/html/14754.asp[EB/O
L].2017-03-01.
⑧http://www.bosch-stiftung.de/content/language1/html/14802.asp[EB/O
L].2017-03-01.
⑨http://www.bosch-stiftung.de/content/language1/html/14844.asp[EB/O
L].2017-03-01.
⑩http://www.bosch-stiftung.de/content/language1/html/14850.asp[EB/O
L].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