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骨草種植前景廣闊
雞骨草別稱紅母雞草、石門坎、黃頭草、黃仔強、大黃草、豬腰草。為豆科植物廣州相思子的干燥全株。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一種中藥,其用途廣泛,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疏肝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濕熱黃疽,脅肋不舒,胃脘脹痛,乳癰腫痛。特別在保肝護肝、治療肝炎、肝硬化方面有較好的療效。雞骨草味甘、微苦,涼,還可在春夏潮濕季節(jié)用來煲湯作食療。
隨著制藥企業(yè)與市場需求的增加,雞骨草需求量日益增大,雞骨草野生資源日漸枯竭,開展雞骨草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對雞骨草產(chǎn)業(yè)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廣東、廣西等地均有出產(chǎn)。
雞骨草木質(zhì)藤本,長達1米,常披散地上或纏繞其他植物上。主根粗壯,長達60厘米。莖細,深紅紫色,幼嫩部分密被黃褐色毛。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7~12對,倒卵狀矩圓形或矩田形,長5~12毫米,寬3~5毫米,膜質(zhì),幾無柄,先端截形而有小銳尖,基部淺心形,上面疏生祖毛,下面被緊貼的粗毛,葉脈向兩面凸起;托葉成對著生,線狀披針形;小托葉呈錐尖狀??偁罨ㄐ蛞干ㄩL約6毫米;萼鐘狀;花冠突出,淡紫紅色,花朋春、夏。生于山地或曠野灌木林邊、多生長于海拔約200米的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雞骨草喜溫暖、潮濕、怕寒冷,耐旱,忌澇。以疏松、肥沃的壤土、砂質(zhì)壤土、輕粘土、pH5~6.5的環(huán)境為適宜。
生產(chǎn)主要采用育苗移栽法繁殖,也可以用直播及分根繁殖。種子采用磨擦法和熱水浸種法處理,以提高發(fā)芽率。2~5月播種,點播或撒播。點播株行距2厘米×3厘米,播后蓋1厘米厚的砂土或火灰,噴水保溫,并蓋稻草一層。1公頃播種量為150公斤。
移栽:播后4~7天出苗,出齊后10天施1次人畜糞水(每1公斤兌水20公斤),或施用少量的復(fù)合化肥,30~45天當(dāng)苗高10~12厘米時即可移植至大田。行株距為30厘米×40厘米或30厘米×30厘米,栽后及時淋水,每月除草、松土1~2次。雞骨草生長前期約4~5月,每月施肥1次,以尿素0.1公斤或硫酸銨0.2公斤,兌水50公斤以促進苗生長;生長中期約6~8月生長旺盛,以磷鉀兼施,每月1公頃用氮、磷、鉀復(fù)合肥75~120公斤兌水或尿素1.5公斤,或硫酸銨3.0公斤,兌水1500公斤糞水進行溝施。生長中后期即9月以后,配合有機肥,1公頃施過磷酸鈣375~450公斤,豬牛糞3750~4500公斤,當(dāng)莖藤蔓高30厘米時(4~6月),在株間插好支架以利蔓莖攀援。
①根腐?。鹤⒁庥昙九潘鍪┎菽净?,噴施1∶1∶100波爾多液或1000倍多菌靈防治。
②炭疽?。河晏熳⒁馀潘?,發(fā)病時用1∶3∶300波爾多液噴灑,或用1500倍甲基托布津防治。
③蚜蟲:可用化學(xué)藥劑防治。 (南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