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假設(shè)衛(wèi)星也能穿越,穿越到民國時代給老上海拍張照片,那么在這張照片上,你能看到一條條的馬路,馬路兩邊一排排的里弄,里弄兩邊一座座的石庫門。假如照片的分辨率足夠大,你還能看見石庫門里進(jìn)進(jìn)出出的房客,那里面有很多大人物:魯迅、茅盾、丁玲、蘇青、梁實秋、葉靈鳳、張愛玲、瞿秋白、沈從文,甚至還有剛從日本留學(xué)回來的郭沫若。
郭沫若租房的地方叫“民厚里”,那時候是上海最大的社區(qū),蓋的房子幾乎全是石庫門樣式。所謂石庫門,就是獨門獨院,入口裝兩扇很窄的黑漆木門,石頭或青磚的門楣,進(jìn)門是個小天井,天井后面蓋兩三層小樓,樓梯后面接蓋一個小房間當(dāng)廚房,廚房上面再接蓋一個更小的臥房———上海人管它叫“亭子間”。
那時候郭沫若還很窮,租不起一整座石庫門,只能租亭子間。只有七八平米的亭子間,住了他們一家五口:他老婆,還有三個孩子。做飯要去下面的小廚房,這是房客們共用的。洗菜要用廚房前面那個唯一的水龍頭,這也是房客們共用的。要是上廁所,對不起,沒有廁所,每家房客備一只便桶,每天早上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亓嗟脚美锶?,等著收垃圾的人倒掉?/p>
住處窄小,做飯洗菜上廁所不方便,這些都不算什么,最讓郭沫若頭疼的是吵鬧。他是作家,需要安靜,可是弄堂里擺了一長溜麻將桌,打麻將的老頭老太從早上鬧到天黑,小販們挑著擔(dān)子走街串巷叫賣各種小食品小飾品,他把亭子間的門窗封嚴(yán),都擋不住噪音。寫什么呢?寫什么呢?他在吵鬧中繞室疾走,做夢都想換一個幽靜的住處。
類似的體會魯迅也有,梁實秋也有,沈從文也有,這些文壇大腕都有過經(jīng)濟(jì)困窘的時候,都在亭子間租過房子。聽聽魯迅是怎么說的:“對于靠筆墨為生的人們,卻有一點害處,假使你還沒有練到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鬧得整天整夜寫不出什么東西來?!彼f的是在亭子間租房,吵鬧讓他難以寫作。
還不光吵鬧。那時候上海房價房租居全國首位,高出故都北平十倍不止,寸土寸金,不浪費地皮,這幢石庫門跟那幢石庫門的樓間距縮到最短。譬如一男一女分別在兩家的亭子間租房,哪天一見鐘情,不用下樓,各自打開窗戶,就能直接擁吻。這么窄的間距,肯定影響通風(fēng)和采光,搞得那時候窮作家住亭子間就跟現(xiàn)在蟻族住地下室似的。
我沒有租過亭子間,只租過地下室,在那種昏暗的蝸居里聽見頭頂沉悶的腳步聲,也是難以靜下心來寫作。后來我讀到博爾赫斯的小說《阿萊夫》,跟里面的主人公學(xué)會了某種禪修方式:感到煩躁和壓抑的時候就坐下來,一動不動凝視某個角落,很快就能瞧見大海、沙漠、黎明、黃昏、金字塔、萬里長城以及青枝綠葉的葡萄,也就是說,我進(jìn)入了冥想狀態(tài)。身處蝸居,神游八極,會很爽,爽完了,心也就定了,可以寫東西了。
估計魯迅和郭沫若他們是不會這一招兒的,要不然也不會“被鬧得整天整夜寫不出什么東西來”。一想到這些大腕在亭子間里抓耳撓腮坐立不安的模樣,我就忍不住想穿越回去教他們禪修。當(dāng)然,我要是有錢的話,替他們買一幢僻靜的花園洋房會更靠譜。
選自《中國經(jīng)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