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妮
【摘 要】清代著名的桂林畫家李吉壽畫技全面,尤以善畫墨梅聞名,被稱為清代的“梅花圣手”,素有盛譽。除工寫墨梅外,還兼工山水,臨古之作極為逼真,其畫作被贊為“尺幅片紙,寶若席珍”。本文對桂林博物館藏李吉壽的山水畫、臨古之作及墨梅圖進行賞析,以展現(xiàn)李吉壽的繪畫藝術(shù)成就。
【關(guān)鍵詞】李吉壽 山水畫 臨古 墨梅圖
李吉壽(1815—1896),字次星,號桐江漁、萬松老人,廣西桂林永福縣羅錦鎮(zhèn)崇山村人。因擅畫墨梅,又稱梅花館主?!吨袊佬g(shù)家人名辭典》中介紹李吉壽道“工寫墨梅,兼工山水,臨古之作逼真。晚年融諸家為一爐,于樹石、花卉、鳥蟲、人物無不精妙。書法秀麗,尤工八分,瘦硬直追漢魏,草篆亦有法度。”[1]由此可見李吉壽是一位畫技全面的畫家,除專事畫梅之外,人間百物百景以及臨古之作也時常見于筆端。清人楊翰稱贊李吉壽的畫作“可奪元人,尺幅片紙,寶若席珍。”[2]桂林博物館收藏有李吉壽書畫作品二十余幅,這些書畫作品真實印證了李吉壽的藝術(shù)成就。
一、筆墨精潤,山水寄情
李吉壽《八百遐齡圖》(見圖1),縱129厘米,橫64厘米,紙本設(shè)色,現(xiàn)藏于桂林博物館。畫幅右上方題款中寫下“八百遐齡圖,文衡山有此本,予嘗臨于晉中。今為詒孫侄寫此大幅,因用其意收藏家,侈言粗文是作近乎否耶?時光緒乙酉五月,七十一叟吉壽并記。”鈐白文方印“吉壽”“老星之子”。“老星”即為李吉壽之父李熙垣,他開崇山李氏書畫世家一派,歷經(jīng)八代,世稱“畫筆如林”,李吉壽為其第六子。題畫中的“八百”原義是以花鳥圖中的八哥和柏樹的諧音組成,“遐齡”意為高齡、高壽,表示長久,故《八百遐齡圖》是蘊含長久、象征幸福安康寓意的文人畫題材。此畫為李吉壽臨摹文衡山即明代“吳中四才”中文征明筆墨之意而為之,畫家在題跋表明,自己曾在晉中臨摹過文征明的此類畫作,而這幅畫作是為贈送后輩孫姪而作,并自謙此畫是否能與文征明筆墨相近、意境相似呢?
《八百遐齡圖》布局飽滿,用筆細(xì)膩,氣勢雄偉,層次分明。水墨勾皴的樹石,極富秀雅之韻。高山大石以長披麻皴來表現(xiàn),并在山體的凸凹處施以濃淡相宜的墨色,使人感受到山石的蒼勁渾厚,繁而不亂。遠(yuǎn)處的山峰采用點的技法來進行裝飾,聚散有序,似草似木,似苔似樹,增加了畫面的意境。更遠(yuǎn)處的山峰則用淡墨渲染,遠(yuǎn)近分明。山石間云霧繚繞,虛實相間。漫山的柏樹采用了勾、點、染的技法進行表現(xiàn),并用濃淡相間的墨色做葉片點綴且施以色彩,樹木郁郁蔥蔥,錯落有致。重重山巒伸向遠(yuǎn)方,產(chǎn)生一種悠然的縱深感。山腳下水邊的密林柏樹旁,一位老叟手扶手杖帶一小童正欲過橋,似要繞山而行。整幅畫營造出“仰觀瀑水風(fēng),俯聽流泉響”的如詩意境。此作品畫法皴染兼?zhèn)?,充分發(fā)揮了水墨畫的長處,整幅畫面?zhèn)鬟_(dá)出一種靜謐的美感。
二、師法自然,不加雕飾
李吉壽《仿石濤青城臥游圖》(見圖2),縱133厘米,高64厘米,紙本設(shè)色,現(xiàn)藏于桂林博物館。大滌子即為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的別號。石濤本名朱若極,是明代藩王靖江王的后裔,廣西桂林人。
李吉壽在這幅畫軸左上角隸書豎題“菉園尊兄大人自青城游歸,志山水之清幽,思林泉之臥游,屬予作圖,因仿大滌子筆意以應(yīng),即求方家教政。歲光緒乙亥花朝桂林次星弟李吉壽”。左邊鈐兩方印“吉壽印信”以及“次星李氏”,在畫軸左下角鈐“在山水間”閑章。
由題跋可推斷這幅畫描繪的是四川青城山的景色。石濤對繪畫創(chuàng)作強調(diào)“師法自然”,他的山水畫筆意縱恣,不在意細(xì)處的得失,但特別注重大局的造勢,講究“氣勢”。這幅山水畫李吉壽仿照石濤氣勢豪放的筆意,墨色濃淡、干濕兼用,山石用披麻皴,橫直交錯,秀靈而堅實。構(gòu)圖體現(xiàn)出含蓄隱現(xiàn)之妙。群峰環(huán)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的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都掩映在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從山腳游人倚欄而坐的臨水亭閣至山頂翠林圍繞的宮觀,亭閣、宮觀分級而上,取材自然不加雕飾,與山林河流融為一體,無不體現(xiàn)出道家崇尚隱逸的風(fēng)格。此畫的結(jié)構(gòu)似乎并沒完全遵循近大遠(yuǎn)小的規(guī)律,反而是畫中間的樹木更為突出,墨色蒼勁有力,矗立于畫面中,似乎這幅畫就是畫家以站在這棵樹下的角度縱目四望而描繪出來的,倒是別有一番風(fēng)趣。
三、墨梅奇拙,師承名家
李吉壽畫梅堪稱一絕,稱為清代的“梅花圣手”。桂林博物館收藏有十余幅李吉壽的墨梅圖,現(xiàn)以其墨梅四條屏與同好共賞。
李吉壽《墨梅四條屏》,每條幅縱185厘米,橫48.5厘米,紙本水墨。整幅畫作墨色秀潤,用筆古拙,凝重渾厚,呈現(xiàn)出一片古雅生機。畫中蒼勁的老梅挺拔向上伸展,鐵桿繁枝,變化穿插,樹干曲折盤旋而上。畫家蘸墨濃淡均勻,干濕涂枝,新枝似柳,舊枝如鞭,枝繁花多,枝頭點綴花萼,用筆率真,隨心所欲。圈花點蕊,如珠似玉,生動地畫出了梅花的清逸孤傲[3]。
李吉壽對于自己的畫作頗為自許,畫畢往往有題詩或留跋,文與畫兩相輝映,具見心意[4]。這組《墨梅四條屏》均在畫幅左上方以行書題字,其中兩幅詩文描寫梅花盛開,隨著風(fēng)如蝴蝶般漫天飛舞的唯美場景,以及引借古人騎驢踏雪尋梅的典故抒發(fā)愛梅情懷。如第一幅(見圖3)“畫到梅花開九分,還有一分開當(dāng)遲。風(fēng)入漫林落一半,三分化蝶二分泥。”并留跋“用落花化蝴蝶意恰有意趣”,應(yīng)了朵朵梅花如蝴蝶般飛舞綴滿畫面的意境。第二幅(見圖4)題跋“騎驢踏雪憶陸游,涂寫梅花幾世修。古有臥游須類此,不須日日去尋幽。花亦迎人喜氣開,蕾蔀滿紙送香來。遙知雨露沾濡足,好試和美宰相才。”更重要的是另外兩幅的詩句中透露出了畫家的藝術(shù)淵源。第三幅(見圖5)題詩作“半作花圈半點墨,天然兩樹分黑白。點墨始自宋以前,圈花又自補之開。我今仿此穿云出,江水照影如一色?!钡谒姆ㄒ妶D6)題詩作“自從乩筆喚梅仙,王冕金農(nóng)師法金。摹擬君家八十載,圈花如在曉風(fēng)前?!辈⒃诼淇钐幈砻髯约捍藭r已“時年八十一”。晚年的李吉壽時常加題作畫時的歲數(shù),可體會出其感嘆老之將至的惜年之心。
在這組墨梅圖的題詩中,李吉壽道出了之所以能得到畫梅高妙技法的緣由,是因師承楊補之與金農(nóng),因此這組墨梅四條屏中處處可見楊、金筆意。南宋畫家楊補之在繼承墨梅創(chuàng)始者華光和尚墨梅畫法衣缽的基礎(chǔ)上,又創(chuàng)造出兩種畫梅方法,其中一種便是以墨筆圈出梅的花瓣,即是現(xiàn)在還流行的所謂圈花法,而李吉壽的畫梅圈花之法與楊補之一脈相承。
金農(nóng)書法、篆刻造詣深厚,畢生有金石之好,其繪畫浸染著金石之氣。李吉壽師承金農(nóng)以金石筆法入畫,筆墨老辣古樸,含蓄奇拙。梅干斑駁蒼渾,堅厚挺拔。梅朵用淡濃墨隨意圈畫、點染,看似無意之作,其實是功力所至?;ǜ伞⒒ㄝ嘀啬c綴,無不透出金農(nóng)的氣韻風(fēng)格。金農(nóng)還有“金長題”的雅號,因其平生擅長于題詠,幾乎每畫必題,且每題必妙,將題款合理地安排在畫面之間,以達(dá)到“變字為畫”的效果。這一特點在李吉壽的這組墨梅四條屏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題詩中透露出自己師從楊補之、金農(nóng),直接印證了文獻(xiàn)記載其“師金農(nóng)”的真實性,是進一步深入研究李吉壽畫學(xué)淵源的重要資料。
四、結(jié)語
李吉壽在28歲時考中舉人,懷著一腔濟世報國的熱情步入仕途,并多有“惠政”。然而當(dāng)時政治的腐敗及官場的險惡,讓一向潔身自好的李吉壽深感自己清高的個性與官場的現(xiàn)實格格不入,便常以詩畫明其心志,自省自勵。甚至在年過半百告老還鄉(xiāng)之后,仍未停止對藝術(shù)的追求,創(chuàng)作出不少題材各異的畫作,如山水畫、花鳥畫、墨梅圖、臨摹畫作等。因喜愛書法,古稀之年他還集寫了《隸書六言聯(lián)》《蘇軾語四條屏》,82歲時還為其孫李庶華的《承韓軒詩文集》作序。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見李吉壽懷有的一顆熱愛生活、年輕樂觀的心靈。正像他筆下的墨梅,愈到深冬愈頑強,鐵桿似的梅枝上綻出最潔白的花,并散發(fā)著恒久不去的幽香,這或許就是李吉壽擁有多姿多彩而又漫長藝術(shù)生命的原因。
參考文獻(xiàn):
[]俞劍華.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1.
[2][4]劉漢忠.老子心中山水 兒子筆下梅花——李熙垣、李吉壽畫跡[J].收藏·拍賣,2014(02).
[3]唐春松.妙手丹青——桂林博物館藏古代繪畫精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