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教孩子面對輸比教他如何贏,更重要
◎策劃/本刊編輯部
兒子很喜歡玩飛行棋,可自從上次連輸給我兩局后,就生氣地把棋盤扔到了床底下,并揚言道:“我再也不要玩這個游戲了?!笨粗鴥鹤游男∧?,我意識到,是該給他上一堂課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多時候,他們會對“勝負”非?!拜^真”?!疤脍A”和“輸不起”是很多孩子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有勝負心是好事,這樣能激勵人上進,但經不起挫折、承受不了失敗,就不是一件好事了。還記得花季女孩小夏,只是因為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就縱身從18樓一躍而下,結束了如花般的生命,多么可惜又多么可嘆!人不可能一輩子是贏家,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大的挫折與挑戰(zhàn),學會“輸得起”,甚至比學會“如何贏”更重要。
就像本期策劃想要表達的一樣,《榮光之下,母愛很“痛”》里的郎朗,從3歲起,生活就以練琴為中心,雖然最后功成名就,但他缺失的母愛以及快樂的年少時光是再也補不回來的;而《我不再為贏而贏》里的鄒市明,起先一直堅信人生的意義就是贏和金牌,以至于兒子鄒明軒受其影響,對獲勝有著狂熱的癡迷。輸,在這個小人兒的世界里是一件撕心裂肺,甚至是不可原諒的事情。看著哭得歇斯底里的兒子,這位父親才突然意識到,此前他對輸贏的執(zhí)念有多瘋狂、多可怕。
其實,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好勝心只要妥善引導,就能加速孩子成長。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們不要揪住孩子的錯處不放,也不要將焦點一味地放在結果上,要肯定孩子在過程中的嘗試以及為此付出的努力。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即使失敗也并不代表自己沒用,父母更不會因此而不疼愛他。在疏通了孩子的情緒后,再幫他分析這次“為什么會輸”,下次“怎么做可能贏”,讓輸的結果變?yōu)橄麓乌A的動力。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白巖松曾說過:“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為什么我們從來不教給孩子‘十有八九’時的心態(tài)和應對能力?”在如今的教育里,家長、老師、社會都過于關注如何讓孩子成功,目標直指“輸贏”,而對于孩子是否能構建起獨立、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的技能,懂得生活的情趣……反倒關心不夠。
那天,我給兒子讀了一個小故事,叫《一匹從未贏過的賽馬》。這匹馬叫春麗,是日本的一匹明星賽馬。它之所以成為明星,不是因為它能征善戰(zhàn),相反,在它的賽場生涯中,它從未贏過。那么大家為什么會喜歡一匹屢戰(zhàn)屢敗的馬?原來大家看重的,是它不懈的努力。一匹從來沒有贏過的馬,每次出場卻都精神抖擻,傾盡全力奔跑,從不灰心懈怠,正是這一點,感動了廣大日本人。這些年日本經濟不景氣,許多人事業(yè)失敗,精神不振,每年自殺的人數超過三萬。而一匹賽馬,讓人們看到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