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摘》自2017年第1期始,在頭條位置連載5期,隆重推出蒙古族作家巴根的長篇小說《忽必烈大帝》。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尤其是影視劇中,不缺乏帝王題材,像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帝王中“真正的大君主”(馬可·波羅語) ①,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者,中華民族版圖的奠定者……歷史在他這里變得波瀾壯闊,有太多的傳奇、深意和詭秘,可供講述和挖掘;僅近些年,就有若干個版本,或大傳,或長篇小說,或電視劇,或紀錄片,總之,超出想象的多。在講述這段歷史的眾生喧響中,蒙古族作家巴根的獨異之處在于:他與忽必烈大帝在歷史地理環(huán)境中有種血脈相通,這使他更可能接近人物的性情和內(nèi)心,生動地還原歷史現(xiàn)場;同時,也是對于一個歷史小說家更重要的,就是他在《忽必烈大帝》中,呈現(xiàn)了他的史識。所謂史識,借錢穆先生的話講,即是“須能見其全,能見其大,能見其遠,能見其深,能見人所不見處”②。
一.開篇可見歷史文明氣象
在《忽必烈大帝》中,開篇第一章“汗位之爭露端倪 忽必烈險喪狼口”,寫11歲的忽必烈因可憐小鹿,不忍心射殺,被哥哥蒙哥嘲罵。弟兄中只有他沒有射殺的禮物,獻給出征歸來的大汗爺爺——成吉思汗,但大汗爺爺面露喜色,舉起忽必烈大聲道:“長生天作證,將來得統(tǒng)一天下者,必吾孫也。”③(以下未標注引文皆出自《忽必烈大帝》)因為,“征戰(zhàn)多年加之蒙古人天生的血性,憐憫早已經(jīng)淡出了蒙古人的腦海”,這也是提醒子孫后人,“殺戮不是最好的辦法。人要有慈悲之心?!薄爱敎缌宋飨囊院螅M入中原滅金和南宋,那里的人多得像螞蟻一樣,誰能殺得過來?我們要學會柔啊!我看出忽必烈或許有這個心性。”從這個細節(jié),能看出幼年的忽必烈,和血腥氣太濃的兄弟們不同,但這又很符合孩子憐愛幼小動物的天性。同時也表明,未來大的歷史格局,需要這樣一個有憐憫之心的人來創(chuàng)建。
另一細節(jié),忽必烈領(lǐng)著幼弟阿里布哥,到一座廟里玩,和海云法師關(guān)于釋迦牟尼佛像的對話。這為后面忽必烈成為大一統(tǒng)國家的帝王后,實行人治,寬容一切宗教,埋下了伏筆。
接著,就是忽必烈和幼弟遇見狼,忽必烈為保護弟弟而受傷。有憐憫之心的少年忽必烈,在關(guān)鍵時刻拼死擔當,機智果敢,可見忽必烈內(nèi)心的氣魄。正如成吉思汗的箴言:“江河長,沒有馬蹄長;草原廣,沒有人心廣。”
作為一部長篇小說,開篇有沒有大氣象,意味著這部長篇其后有沒有大格局?!逗霰亓掖蟮邸烽_篇,就呈現(xiàn)出了挖掘和表現(xiàn)歷史文明的氣象。他的筆鋒指向一個有寬仁之心的帝王,他如何征服天下、治理天下,這種進入歷史的視界,也為其后的敘事奠定了邏輯起點。
作為歷史小說,最難處理的恐怕還是虛構(gòu)和歷史真實的問題。在歷史真實的基礎(chǔ)上,展開想象力的翅膀。這想象和虛構(gòu),像是帶著鐐銬的舞蹈。帝王生涯離不開權(quán)術(shù)爭奪和廝殺,但作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僅僅還原舊史,是沒有意義的;對于一個崇尚權(quán)術(shù)的國度,對于皇室權(quán)術(shù)之爭的窮盡描寫,其負面影響就更一言難盡。在不違背歷史和人性真實的前提下,怎樣重新認識和理解歷史,怎樣選材,對于帝王人生的寫作,尤為重要,這意味著你能否寫出歷史的當代性意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文化思潮中的新歷史主義,亦認為應(yīng)打破封閉的傳統(tǒng)的歷史觀。
二、史識中有愛的維度
在《忽必烈大帝》中,作家巴根對歷史的認識,人性化的立場很明顯,這使他能夠穿越歷史的迷障,超越官本位的社會生活帶給人的思維定勢,有種人性化的體諒和生命之愛。這種愛的維度,在同時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尤其是在帝王題材的寫作中,較少見到。這種人性化和愛的維度,體現(xiàn)在上文所講的成吉思汗晚年的言行中,體現(xiàn)在忽必烈成長的過程中和他的治國理念中,體現(xiàn)在帝王家族的母親們身上,體現(xiàn)在整部長篇的字里行間。
這里談?wù)剱鄣木S系者——帝王家族的母親們。作為母親,她們有著一般母親的愛,更有著一般母親所沒有的大悲慟和大蒼涼。
譬如,蒙哥大汗去世后,阿里布哥為爭汗位,在年邁的母親面前說哥哥忽必烈的種種不該,母親很悲切,不想看到他們因此而動刀,母親陪他們來到他們幼年時被群狼圍咬的地方,用拐杖指著石堆說:“我堆石頭記住了這地方。阿里布哥你更小,是忽必烈用身體護住你,是他把你從狼嘴里奪回來的……”作為一個母親,以愛的方式來平息兒子們的權(quán)力之奪,或許是最好的方式。
在對待被俘的金朝皇子完顏真的態(tài)度上,周圍的人都主張殺掉;年少的忽必烈和他在戰(zhàn)場上交過手,他的刀還砍傷了忽必烈,但在軍營里,他們二人幾乎成為了朋友。當忽必烈的母親看到砍傷自己孩子的敵人,也是個孩子時,并且忽必烈在為他求情,她的心也軟了,嘆了口氣道:“唉,你也是個孩子啊……”就饒恕了他。在母親的眼睛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孩子。在她臨終前,流著淚對忽必烈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殺你弟弟……”
在作者的筆下,忽必烈是弟兄中和母親心意最相通的孩子。在他的性情里,有著很多和母親相似的地方。父親托雷去世后,母親就掌管了整個家族的事情,這個母親處事果斷、深謀遠慮,優(yōu)待各種宗教人士,這些對成長中的忽必烈應(yīng)有深遠影響。
小說中,忽必烈的夫人察必內(nèi)心的愛和荒涼也寫得很出色。當年忽必烈和察必的兒子們在草原上像幼鹿一樣奔跑,看都看不住,而察必病逝前,向帝王忽必烈說:“我給你生了三個兒子,只?!!!耍ㄕ娼穑??!绷硗鈨蓚€兒子都在征戰(zhàn)中死了,她的女兒們在權(quán)益聯(lián)姻中被嫁到了遙遠的異域,難以再相見。忽必烈不僅明白,后來也真的尊重了察必的心愿,當真金請求父汗去領(lǐng)兵戍邊時,作為父汗的他,沒有應(yīng)允這個太子去遠征。此時,他是大汗,也是蒼老了的父親。
母親在,天然的愛就在。人性在,人和人之間,就會懂得和尊重,而不是完全被殺戮和權(quán)力浸透的冷酷。文學總是要寫人性中的希望,這也是這部作品的開篇所呈現(xiàn)過的。
三、寬仁而強力的忽必烈大帝形象
為方便表述,先把人物關(guān)系交代下。成吉思汗和孛兒帖的四個兒子: 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托雷。托雷和唆爾忽合塔尼的四個兒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布哥。忽必烈和察必的三個兒子:真金、忙哥刺、那木罕。
這部長篇小說,以忽必烈大帝的一生為主線,其間貫穿重大的歷史事件。以正面直寫的方式,這是非??简灇v史功底的方式,也是高難度的方式。從忽必烈的少年時代一直寫到他的暮年,跨越了幾個朝代——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窩闊臺長子)、蒙哥,在這幾個朝代的跨越中,主要是寫忽必烈的成長期;更多的篇幅是寫忽必烈執(zhí)政和治理天下的時期。
在忽必烈的成長期,也就是作為帝王之前的忽必烈,作者注重挖掘和表現(xiàn)其性情中寬仁、憐愛、勇于擔當和顧全大局的成分,如:忽必烈幼年不忍心像兄弟們那樣射殺小動物;和弟弟一起被狼群包圍,為救弟弟而受傷;對同齡人也是敵人的金朝皇子完顏真的救援和呵護;不追窮寇,給他們留一條生路;在弟弟阿里布哥和他爭汗位時,相對于弟弟,他的表現(xiàn)算是比較寬仁的,等等。這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成吉思汗病逝,窩闊臺成為蒙古汗國的第二代大汗;窩闊臺執(zhí)政后蒙古全面進攻金朝;窩闊臺去世后的汗位之爭;蒙哥大汗歸天后,圍繞忽必烈和阿里布哥之間的汗位之爭等。作者對這些歷史事件和場景的描述,很見筆力。
小說前半部分對忽必烈性格中的寬仁、悟道、大氣成分的著力挖掘和表現(xiàn),也可以說是為后面忽必烈登基汗位以后的治國理念,埋下了伏筆。在人物性格發(fā)展的邏輯上,可謂自然、必然,水到渠成。
忽必烈登基汗位后,聽取漢人幕僚劉秉忠的建議,取年號為中統(tǒng),這一年為中統(tǒng)元年,意為中華開統(tǒng)之義,天下歸一也。所謂“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④。忽必烈大帝從此開始譜寫一統(tǒng)天下、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作為歷史題材的小說,作者可以選擇對他的創(chuàng)作宗旨有表現(xiàn)力的事件和細節(jié)來寫。在忽必烈的帝王生涯里,作者巴根著重描述的是,作為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帝王,他的兼容性、開明性和氣度,同時還有他嚴格的管理和自律、無可撼動的決策力。這二者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一個帝王身上,方成就了元朝這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
小說后半部分,描寫了忽必烈在治理天下的過程中,注重人治。他在征服土地之后,懂得征服人心。如他對待南宋丞相文天祥的態(tài)度,“文天祥被押至大都,忽必烈親自接著,好言撫諭”,好禮相待,感嘆于他對南宋王朝的忠心;忽必烈見文天祥久勸不降,就讓趙孟頫去勸他,等等。這個情節(jié),歷史現(xiàn)場寫得很生動。可見,元世祖忽必烈以“仁德賓服四方,優(yōu)禮以待文士、名流、隱者”。忽必烈在外交方面也很開放,小說寫他和馬可·波羅親如兄弟。
作為蒙古族帝王,忽必烈有著嚴格的道德尺度,尤其他對子孫后代的管理和培養(yǎng),更見王者風范。如皇孫鐵木爾酗酒被罰,在“凍裂三歲牛腦袋的嚴冬”,忽必烈命人把皇孫拴在馬樁上重杖。他厲聲道:”戒酒明令在先,他屢屢違犯,將來會誤國誤族誤自己……”
他讓兒子真金學藏文和漢文,多了解不同民族的習俗和文化,“我把百官之首——右丞相讓你做,你也要成為百官表率。一舉一動要慎重,不要狂言。祖汗有訓,欲治身,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焙霰亓易岄L子真金親自去平定海都之亂,察必堅決不肯,苦苦哀求。忽必烈則說:“弟弟被關(guān),哥哥去救,合情合理。再出事,證明他們沒本事,兩個大王加一個丞相治不了叛軍,我這個當大汗的臉上無光??!那真是天要懲罰我,誰也避免不了?!?/p>
對于這個蒙古族帝王,出征沙場、英勇善戰(zhàn)、為帝國而生死,人人都不能例外,無論你是帝王、皇子,還是士兵。他自己在76歲高齡,欲親征海都,百將大雨中跪求,忽必烈低吼道:“誰也阻擋不了我……我不能把海都這個禍害留給我的子孫?!?/p>
忽必烈有著典型的蒙古族人生命的強力和征戰(zhàn)的果敢,屬于帝王中的帝王,也堅定到冷酷,絕對的王者風度!在他之上,僅有長生天。
小說以忽必烈77歲那年,率軍東征日本海而結(jié)束。那時他和察必的三個兒子都死了,察必也死了。他的視力也在漸漸模糊,體能大不如前……他心中能夠呼喚的也就是“長生天”了。這就是小說的味道——它讓人感受到叱咤風云的帝王最終也免不了暮年的悲涼,因為帝王也是肉體之身的人。
四、也可以說是問題
當代長篇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帝王題材,大多有想被改編成影視劇的初衷,事實上也是?!逗霰亓掖蟮邸愤@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成熟的電視劇腳本。小說共有50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都有相對獨立完整的故事,結(jié)局有相應(yīng)的懸念;敘事主要由人物對話和場景構(gòu)成,而且比較注意場景的切換,基本是電視連續(xù)劇的形式,或者章回體小說的形式。這種形式,具有很好的可讀性,比較適合大眾閱讀。但從文學藝術(shù)的極致性追求來看,這也是問題,是當代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共同存在的問題。
當代作家寫歷史題材,絕大多數(shù)都是沿用章回體小說的形式,電視連續(xù)劇的手法,文體少見創(chuàng)新,現(xiàn)代性的思考在文體上少見呈現(xiàn)。這個類型的創(chuàng)作,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格局里,文學藝術(shù)性顯得較弱;與世界文學中的史詩就更有距離。一方面,也許因歷史題材自身的特性,牽制著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恐怕不能不說是歷史題材作家寫作的定位,是改編成影視劇的可能性,而不是史詩性。在藝術(shù)形式的選擇上,著重的是大眾化和適合傳播的方式,而不是文體創(chuàng)新。
即便包括這一點,在同類題材中,《忽必烈大帝》也仍不失為一部以文學性見長的出色大作。
注釋:
①勒內(nèi)·格魯塞(法國):《草原帝國》上冊,第410頁,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
②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第12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3年。
③巴根:《忽必烈大帝》,《海外文摘》,2017年第1-5期。
④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七冊,第79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作者簡介:劉海燕,女,中州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院首屆青年評論家班學員。著有《理智之年的敘事》《如果愛,如果藝術(shù)》。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