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
讓別人一無所得的人,自己也不會得到所有
人的心理有時候是很古怪的,自己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更古怪的是,一旦自己得到了,似乎更不愿意讓別人得到。
前者,是想在平等中求得內(nèi)心的平衡。后者,愿在優(yōu)勢中繼續(xù)保住自我的優(yōu)越感。
這種古怪,本質(zhì)上是自私。在人性的窄憋處,可以遇見許多類似的扭曲和陰暗。首先是見不得別人好,然后是希望自己能比別人好。最陰暗的一類,恐怕就是:希望自己得到所有,而全世界的人一無所得。
還有一類人,完全活在別人的世界里。自己的好壞倒在其次,他人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自己的歡樂和痛苦。民間所謂“氣人有笑人無”,就是這種畸形心理的體現(xiàn)。
得承認有這樣的人,否則,永難看明白這個塵世。也唯在卑鄙的人那里見識了黑暗,才能盡見高尚者的光明。
真正光明的人,心底陽光明媚,心性善良寬廣。他們在自己這里計較得少,在別人那里心疼得多。光明,就是能以己之光,渡身處黑暗之人。他們希望別人能好,然后,是彼此同好、好好與共的大同世界。
光明再上一層,是偉大和崇高。這樣的人,心懷天下,有著一顆赤子之心。他們往往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在世俗的世界看來,這是一群最“傻”的人,而正是這批人,構(gòu)成了民族和社會的脊梁。
在個人的自私里淪陷太深的人,是不相信有這樣一批人存在的。自己做不到,覺得別人也肯定做不到。自私了太久,也陰翳了太久,自己這里看不到希望,于是也就關(guān)上了所有朝向希望的窗。
在精明的群體里,所能看到的,是一個個精致的利益出口。在這個出口附近埋伏的,是無盡的欲望。一個深陷在欲望中的人,是難以抵及光明境界的,更遑論崇高和偉大。
更多的人,愿意活在精明里,這是世俗社會的必然格調(diào)。一方面精明可以使自己活到滋潤,另一方面精明可以使自己周旋到游刃有余。前者抵達的是內(nèi)心的愉悅感,后者獲得的是處世的體認感,精明,很妥帖地周全了兩者。
當(dāng)然了,這種有些市儈的節(jié)奏,也會讓一個人陷入到無人喜歡的尷尬境地。人太精明之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不是世故就是圓滑,言語上看似滴水不漏,行動上卻又顯得虛頭巴腦。這種虛假,最終累及自身。精明人到最后,最樂意交往的常常是那些憨厚實誠的人。只因為,對方的簡單里,有著自己難以企及的本色感和真實感。
在勢利的價值體系里,談情懷是多余的。有些東西是掩飾不住的。一個人說出的話,做下的事,就是各自的標(biāo)簽和格調(diào)。
對于生活中略顯程式和客套的虛情假意,要適當(dāng)?shù)厝フ徑狻.吘?,每個人都需要一點儀式感,去完成彼此禮儀上的尊重。
問題是,這樣的形式主義勒進了靈魂,有的人干脆就一假到底了。
這不僅是人格的繩索,也是人性的毒素。
我喜歡人活得老到一點。所謂老到,就是把世事看得分明,卻又內(nèi)斂于心;經(jīng)歷諸般艱難,卻仍如初寧靜;能大開大合,卻從容沉穩(wěn),不動聲色。
老到,是對世故和圓滑的超越。在老到者的身上,你很難看到小聰明,小動作,小九九。老到是一種劫波渡盡后的深厚,是一種恩仇盡了后的舉重若輕。老到,就是知道人生有些東西已經(jīng)不值得了,然后,嘩啦啦全放下。
老到,最終抵達的,是人生的自在和輕松。
(圖/兔斯基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