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
有時候,培養(yǎng)孩子的個人意志,我們只需要在旁邊陪伴著,守護著,看著他獨立完成,就足夠了。
前段時間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現(xiàn)在的孩子很幸福,也很可憐。幸福之處,是有更好的物質(zhì)條件和更多的關注;可憐之處,是因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身處于被6個大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緊密圍繞的狀態(tài)之中,常常要被不同的信息輪番干擾。
不被打擾,成了如今孩子成長的一種奢侈品。
不要打亂孩子探索的節(jié)奏
上周末,我們一家三口去逛商場,女兒敏敏看到有個兒童繪畫區(qū),便接過工作人員遞來的繪畫紙和公用水彩筆,坐下來開始認真地畫畫。旁邊坐了另外一家五口,他們的孩子也在畫畫。后來我發(fā)現(xiàn),那個孩子沒一會兒就要哭鬧幾次,因為他的家人在不斷地打擾他畫畫。
“這里不對,應該畫太陽!”“你趕緊畫,怎么這么不專心?”孩子哭得最傷心的一次,是爺爺把他的畫筆搶過去,在紙上涂上紅色,還告訴他:“太陽就應該用紅色,知道嗎?”孩子哭喊著想要拿過自己的畫筆,可父母卻拉著他的手說:“爺爺在教你畫。”
沒有一個人理會孩子的感受。
期間,奶奶還多次打斷孩子,讓他學習其他小朋友的圖畫,“看到?jīng)]有,別人畫得多好。”孩子的眼睛早已不在畫紙上,而是隨著家長們的不斷打擾而轉移了注意力。
不一會兒,敏敏完成了作品,繼續(xù)畫第二張圖。而那個小男孩,比敏敏來得早,卻一張圖都沒畫完。也許并不是他不能完成畫作,而是旁邊的大人不斷地把想法強加到他身上,打擾了他的自我探索,導致他的專注力被慢慢消耗掉了。
我想,爺爺奶奶要是長期這樣干擾孩子,這個孩子對繪畫的興趣遲早會被磨滅掉。當孩子不能專心去做一件事情時,作為父母,記得看看你是否過多地干涉了孩子的節(jié)奏。
不要剝奪孩子的自我功能
有一次過年,我們帶敏敏回老家玩。餐桌上,當親戚朋友看到2歲半的敏敏可以獨自吃飯,并且吃得很專注時,他們都很驚訝,不斷地問:你是如何教孩子的,為什么她可以自己吃飯?
再看看其他帶著孩子的親戚,除了年齡較大的一些孩子外,其他的幾乎都有1~2個大人去喂飯。要么抱著喂,要么追著喂,一餐飯差不多要喂1個小時。
我說,我并沒有刻意教孩子自己吃飯,只是讓孩子“自由發(fā)揮”。她如果吃飽了,自然就會放下碗,我絕不會追著喂飯。其實,如果大人可以嘗試著不再去喂飯,孩子很快就會獨立吃飯,而且會越吃越熟練。
可當我說這些的時候,親戚們不但不信,而且有很大反應:“孩子不吃你就同意了,這怎么行?小孩子懂什么,你不喂的話他絕對吃不飽!”
也許,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剛出生的嬰兒,餓了都會哭著喊奶吃,可為什么兩三歲的孩子會不知道餓呢?正是因為孩子從小被強迫著喂飯,從而打擾了他自己吃飯的節(jié)奏,才會喪失自己吃飯的能力。也許我們都從未想過,孩子可能是在以不吃飯的形式來反抗,告訴我們,他不想被打擾,他想做自己。
孩子的個人意志,就是這樣在我們成年人的打擾之下慢慢喪失的。類似的事情,每一天在每個角落都能夠看到:喂孩子吃飯;逼孩子穿衣服;當孩子正在畫畫的時候,不斷地告訴他要怎么畫;當孩子想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大人出于不信任或好心,主動幫他完成……
網(wǎng)絡上曾經(jīng)有一個很火的段子:“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那時候大家談得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意志的強加。而這種強加意志的壞處就是打擾了孩子成長的節(jié)奏,孩子不能夠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冷,更不知道冷了自己去穿衣服。
國內(nèi)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xiàn),好像一定要有人補救性地幫他做點什么,他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人會覺得,我都是為了孩子好,這是愛孩子的表現(xiàn)。但是,很多人都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一下,他是否需要這些,他是否有主動請求你幫助。等孩子稍大一些的時候,你又是否為此評價過他:我家孩子從來都不主動吃飯,畫畫的時候很不專心。
如何做到陪伴又不打擾?
孩子會渴望獨立的空間,渴望可以伸展自己的手腳,嘗試自己的力量,這是一個生命成長的必然規(guī)律。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不能意識到這一點,無法放下“都是為了孩子好”那種密不透風的愛,我們就會在不經(jīng)意的時候打擾了孩子成長的步伐。
所以,讓幼小的孩子獨自探索,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
比如,當一個正在蹣跚學步的孩子想去拿一個玩具時,他真正需要的,不僅是拿到那個玩具,更是自己去完成拿玩具的過程。如果此時,你出于“好心”主動幫孩子,替他拿了玩具,你很可能就打擾了他嘗試獨自探索這件事情的過程。
很多人認為孩子的能力是專門培養(yǎng)的結果,其實恰恰相反。越是被培養(yǎng)的孩子,他的個性和能力發(fā)展就越容易受到限制?!逗脣寢寗龠^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就說過,不限制就是培養(yǎng),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會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于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
當孩子嘗試著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時,我們只要在旁邊陪伴著,守護著他,然后看著他獨立完成,就足夠了。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探索的過程中,幫他排除可能會遇到的危險;當他遇到挫折向我們求助的時候,給予他必要的幫助和情感支持。
我們常常把“做什么”視為愛的表現(xiàn),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