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舉
關于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家世的傳說很多。如何解開謎底呢?普京總統(tǒng)的堂弟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京撰寫的《普京家族》一書是最權威、雄辯的回答。
根據亞歷山大的調查研究和歷史檔案材料,普京家族在40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莫斯科以西200多公里的特維爾州,100多年前在該州圖爾吉諾沃鄉(xiāng)波米諾沃村居住,祖輩生活在純粹的俄羅斯農民家庭。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后,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出現(xiàn)了進城打工潮。普京總統(tǒng)的爺爺斯皮里東·伊萬諾維奇在十幾歲時,由他的叔叔伊萬·瓦西里耶維奇介紹,到特維爾市一家餐館作學徒。幾年后,斯皮里東轉到圣彼得堡戈羅霍沃伊街一家飯店作廚師。1917年革命爆發(fā)后,飯店關閉,普京的爺爺斯皮里東回鄉(xiāng)勞動。有一天,突然有人通知他立即去莫斯科。他非常緊張,不知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他忐忑不安地來到莫斯科,結果是虛驚一場:原來是蘇維埃政權機關食堂讓他去作廚師。
1861年至1916年,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命運,普京家族很多成員從農村到特維爾、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務工,分別成為飯店廚師、裁縫、木工、印染工、建筑工人,等等。正如作者所寫的:“在俄羅斯,人們直觀地感覺到普京總統(tǒng)的農民根基。正是這種具有吸引力的特點成為普京總統(tǒng)支持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和俄羅斯絕大多數家族一樣,在過去的100多年里,普京家族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家族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作者在書中介紹了自己的爺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被俘后被送到丹麥戰(zhàn)俘集中營勞動的情形。
在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蘇聯(lián)有2600多萬人犧牲。大多數家庭都有成員犧牲。普京家族也不例外。普京總統(tǒng)的父親、當年30歲的弗拉基米爾·斯皮里東諾維奇1941年上前線參加志愿軍,在戰(zhàn)場身受重傷,回到列寧格勒。傷愈后,在生產火車和地鐵車廂的葉戈羅夫車輛廠工作,擔任車間主任、黨支部書記。普京的母親瑪麗亞·伊萬諾夫娜,在列寧格勒從事經濟和后勤工作。普京總統(tǒng)的兩個哥哥在列寧格勒大圍困期間因饑餓而亡。
普京總統(tǒng)32歲的大伯米哈伊爾·斯皮里東諾維奇,1941年在前線犧牲;21歲的叔叔阿列克謝·斯皮里東諾維奇,在庫爾斯克戰(zhàn)役中受傷而死;姑父彼得·伊萬諾維奇在戰(zhàn)場失蹤;堂叔沃龍佐夫在德國柏林迎來了戰(zhàn)爭勝利;表叔亞歷山大·費奧德羅維奇則在伊朗迎來二戰(zhàn)結束……2015年以來,每年5月9日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之后,普京總統(tǒng)都會手舉父親的肖像,參加“不朽軍團”的群眾游行,以這種方式紀念犧牲的親人。
《普京家族》這部書似乎是俄羅斯人民歷史的縮影。它通過對普京家族的描述,客觀、深刻、生動地反映了俄羅斯農村生活的歷史變遷,反映了從俄國十月革命到蘇聯(lián)農業(yè)集體化的過程,以及俄羅斯廣大普通家庭、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精神風貌和性格特點。
作者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京的曾祖父尼古拉·彼得羅維奇·普京和普京總統(tǒng)的曾祖父伊萬·彼得羅維奇是兄弟。亞歷山大出生于1953年10月18日。1976年畢業(yè)于梁贊無線電學院,先后在梁贊儀器廠、俄羅斯中央銀行梁贊分行工作。2001年起在科米共和國烏辛斯克市石油鉆井公司任職。后來轉到莫斯科,在全俄私有化和個體企業(yè)協(xié)會工作。
亞歷山大從1986年就開始搜集普京家族的資料,目的是想“弄清自己的出身和祖輩的情況,找到失去聯(lián)系的親人,恢復往來和聯(lián)系”。他說,“那時誰也沒有想到它們會成為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家譜的研究對象”。2013年,歷經周折后,《普京家族:基本研究資料1986—2002年》一書出版。該書資料詳實,全書彩頁,圖文并茂,被稱為俄羅斯最成功的農民家族家譜研究著作之一。書中所采用的家譜調查研究和寫作方法,也頗有示范和參考作用。2015年,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弗·弗·普京總統(tǒng)家族》精編版問世。中國人民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將此精編版組織翻譯成中文版的《普京家族》,由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研究員和《普京家族》翻譯團隊成員之一,我謹向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京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同時,對一起翻譯此書的李垂發(fā)、張鐵鋼和易甲子,對當代世界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