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
用香是現(xiàn)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時尚之都巴黎就是一個香水之都。聞香可以識女人,聞香更可識文明。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中國也已成為世界香水消費大國。十大香水品牌:從香奈兒、雅詩蘭黛、到古馳、迪奧、伊而莎白,中國人已經(jīng)不再陌生。前不久,還有人在北京辦了一個香水瓶收藏展。十大品牌中卻沒有一個屬于中國,這當然是很大的遺憾。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國曾經(jīng)是一個有著悠久用香歷史的文明古國。我想將來某一天,人們會發(fā)現(xiàn)世界十大香水品牌,已經(jīng)不再是法國專利。甚至中國與巴黎一樣,成了東方的香水之都,那就意味著古老的中華文明,終于迎來了新的青春綻放。
“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1983年,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高土臺墓地發(fā)現(xiàn)了一座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高等級大墓。盡管這個墓地出土玉、石、陶器達170多件,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一只看似普通的泥質(zhì)灰陶熏爐。這件熏爐呈六角竹節(jié)紋,帶蓋,蓋上有三孔為一單元的六組18個小孔。這件東西盡管高不足11厘米,直徑只有9.9厘米,卻引起了專家的注意。因為這是一個仰韶文化晚期的墓。這個灰質(zhì)熏爐明確說明,我們的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先于世界各種文明,使用熏爐用香了。(圖一)其實早在遼西牛河梁女神廟遺址紅山文化堆積層中,就已出土了一只陶熏爐蓋,雖然爐身已經(jīng)缺失,但它是一只熏爐蓋則是確定無疑的。稍有遺憾的是,這兩個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其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的意義,似乎沒有被考古學界、文化學者充分的重視和宣傳,還沒有被納入眾多文化史的著作中,甚至很多權(quán)威的出版物,都還沿用我國的古代用香源于戰(zhàn)國的傳統(tǒng)說法。
熏爐最初的功能,也許主要是為了驅(qū)蟲消毒?!吨芏Y注疏》卷第三十七記載:“翦氏掌除蠹物,以攻螢攻之,以莽草熏之?!敝袊戏剑孟x滋生,在尚未開發(fā)的先古時期,蠻荒之地,更是蚊蟲肆虐,熏香是人類生存之必需。所以熏香的風氣南方要比北方為甚,熏爐的出現(xiàn),南方要早于北方,使用也更加普遍。長沙西漢張瑞君墓出土的銅器上就明確有“熏爐”二字的銘文。
考古資料提供了這樣的數(shù)據(jù):廣東發(fā)掘的400余座漢墓中,共出土熏爐112件,近半數(shù)的墓葬中出土熏爐;而在洛陽繞溝發(fā)掘的220余座墓葬中,僅出土熏爐3件。這說明早期的熏爐實用的功能,要遠遠大于審美和生活質(zhì)量提高的功能。但是隨著生產(chǎn)力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環(huán)境質(zhì)量有了更高追求,用香成了人們社會交往禮儀中的重要元素,對熏爐的審美功能也更重視了。這時也才真正稱得上古諺所云:“薰者,燒取其煙以為香也”,“薰以香自燒?!保ā稘h書.龔勝傳》)。西漢初期的豆形熏爐,雖然還是陶質(zhì)的,但有的做工已經(jīng)十分考究,具備了審美的功能。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出土了一個豆形陶熏爐,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圖1)這個熏爐雖是陶質(zhì),但做工精致,通體涂黃色,再用紅黃兩色彩繪花紋,蓋頂?shù)囊恢圾B還可以轉(zhuǎn)動。鈕周圍飾以雙劃紋折線兩層,內(nèi)層作三角形,外層作八角形,間有三角形鏤孔。有意思的是熏爐中還裝滿與高良姜、辛夷和香混合在一起的茅草。這類陶熏爐在早期漢墓中出土不少。
陶質(zhì)熏爐多出土于兩漢早期,上部呈早期的博山爐形式,山巒起伏中間飾以樹和野獸。這類熏爐的出現(xiàn),實際上已有了文化、審美的意義,它的塑形和紋飾中含有不少的文化符號,只是有的還沒有被破譯。漢詩詠熏爐曾有:“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句。這倒是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香薰的一個詩化寫照。這時的熏香已不是簡單地驅(qū)蚊滅蟲。而是為人們營造一個舒服、高雅的生活環(huán)境。含有香豆素的蕙草香氣似乎還不夠濃郁,于是又將高良姜、辛夷等混合在一起,組成了馬王堆一號墓陶熏爐中焚香的材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木塌上有書“蕙一笥”者,即指出土物中的茅香一笥,這種專門配置的香料的出現(xiàn)標志著熏香已經(jīng)從驅(qū)蚊滅蟲的俗事,變成了賞心悅目、有文化內(nèi)涵的雅事,它具有了把觀賞、工藝、禮儀甚至文學、藝術(shù)交融為一體的特點,使熏香成為了一項審美活動。
“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漢代中期以來,出現(xiàn)最多的熏爐樣式就是博山爐。博山爐開始出現(xiàn)在南方地區(qū)。但很快就遍及北方和中原。而中原地區(qū)的這類熏爐都是銅制,有的還錯金錯銀,或者通體鎏金鎏銀,顯示了中原工匠高超的技術(shù)和工藝。博山爐中最出名的當數(shù)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銅錯金博山爐。這個爐上部鑄出“博山”,山勢重疊,峰回巒轉(zhuǎn),神獸出入其間,虎豹奔走,小猴嬉戲,甚至還有獵手巡弋山石,獵殺逃竄的野豬。爐通體用金絲錯出紋飾。金絲錯落有致,流暢精致的線條,襯托出飄逸的山勢。爐座透雕出三條翻騰于波濤間的蛟龍。此墓同時還出土了鎏銀人物騎獸博山爐和龍鳳足帶盤熏爐。人們可以從中一窺皇族王室日常生活的奢侈、氣派與精致。漢詩云:“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山枝似松柏,下根據(jù)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連”。對博山爐做出了生動形象的描述。
我收藏的幾只銅質(zhì)博山爐,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一是鏤空雕神人瑞獸博山爐。(圖8)整爐高21.5厘米,徑12.5厘米。爐蓋上群巒間有羽人與獸隔山對持、猴乘鹿背嬉戲、胡人與獸執(zhí)手相歡、有角神人雙手叉腰、鹿奔神山間和神鳥立于高石六組鏤空圖案。爐座上雕出三條蟠龍,龍口大張,十分威猛。這個爐造型端莊、大方,比例得當,銹蝕包漿自然,銅色皮殼都很開門,應(yīng)為博山爐中的上乘之作。
二是仙山神人透雕爐座博山爐。(圖9)爐高16厘米,徑9厘米,從尺寸上講,比前面那只要稍小些,但紋飾遍布全器。爐蓋上有人獸對峙等六組圖案,爐體刻有兩圈蔓草紋,爐座透雕三龍圖案。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齊·劉繪《詠博山香爐詩》中形容的:“蔽野千秋樹,出沒萬重山。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下刻蟠龍勢,矯首半銜蓮”。我在地攤上淘到這只爐時,銹蝕嚴重,經(jīng)先后用多種除銹方法除銹,方才將紋飾一一現(xiàn)出。
三是帶承盤博山爐。(圖10)這個爐小巧可愛,高不過11厘米。承盤徑為13厘米。但爐蓋上的山巒簡明大氣,承柱底座刻有蟠龍,爐座在一承盤上。爐有承盤,說明古人已有了環(huán)保意識,用爐熏香時,承盤中置水,既可以為爐體降溫,又可以吸附飛出的煙塵,還可以增加空氣的濕度。使用時,煙氣流轉(zhuǎn),宛如海山仙山。
銅質(zhì)博山爐出現(xiàn)于西漢中期,一出現(xiàn)就風靡全國,其基本形制很快成熟定型,有人認為這是漢武帝親自設(shè)計的。相傳漢武帝嗜好熏香,專門派工匠按海上仙山——“博山”之形象設(shè)計了博山爐。這似乎有點政府統(tǒng)一設(shè)計、組織計劃推廣的意思,當然這并沒有一個確切的證據(jù)。博山爐的出現(xiàn),按《西京雜記》又有一說,稱:“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九層博山香地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但是“博山爐”的出現(xiàn),確實是與漢代統(tǒng)治階層推崇道教的崇仙學說,全社會都彌漫著一種向往長生不死的神仙境界有關(guān)。上下一結(jié)合,有人引領(lǐng),又有普遍呼應(yīng),自然就成為了一種社會風尚。
“拂胸輕粉絮,曖手小香囊”
銅制博山爐成為熏爐的主流樣式,統(tǒng)治了從漢到唐幾百年。到兩晉南北朝,隨著中國瓷器制作的發(fā)展和佛教文化的西來,熏爐的形式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磁器具有實用與觀賞、技術(shù)與藝術(shù)相互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到了兩晉與南北朝,具有“天開云破”、“千峰翠色”的青瓷的出現(xiàn),使其與原始陶器和原始磁器比較,更具有美觀華潤、堅實耐用、富有玉質(zhì)感的特點,正如楊萬里“燒香七言”所言:“琢瓷作鼎碧如水”。越窯、龍泉、洪州等燒制青瓷的名窯,都燒制了許多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的磁熏爐。江蘇宜興西晉周處墓出土的青釉鳳頂熏爐、黃巖靈石寺出土的青瓷香球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典范之作。
我收藏的幾只兩晉南北朝青瓷熏爐也很有特點。
一是越窯球形四系熏爐。(圖11)爐身刻有雙層蓮瓣紋,一圈水波紋,一圈蕙草紋。中間留有三角形鏤孔和圓形鏤孔。釉質(zhì)有玻璃感,明亮通透,但另一側(cè)釉面受土蝕嚴重,釉面失光,可知這只爐一側(cè)倒于土中。爐身高19厘米,徑17厘米,此器似應(yīng)有蓋,惜已失。
二是鏤空青釉立鳥熏爐。(圖12)此爐下呈豆形器身,上有全鏤空熏蓋,蓋頂有立鳥,熏蓋鏤空,10組三角形大鏤孔和5組三角形小鏤孔,蓋下部和爐身上部還飾以雙線劃紋和剔出三角和點狀裝飾。盡管土蝕嚴重,全器釉層有的已經(jīng)失光,但是由于漢原始青瓷釉層厚,并有聚釉現(xiàn)象,土蝕反而造成了一種釉色斑駁的特殊效果,釉薄處已露胎,面釉厚處積釉呈青綠色。此器高21厘米,徑16厘米。
其三、四為一對兩晉南北朝蓮瓣博山青瓷熏爐。(圖13、14)這對熏爐的釉色十分亮麗、青翠,正所謂“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此器形以8蓮瓣高聳為峰,峰峰筆立,錯落有致,顯出山勢險峻、挺拔秀美,正中有一立鳥,昂首遠眺,似要展翅而飛。可以想見,當一縷青煙從山巒頂部裊裊升起,香風襲人,那是一種何等的詩情畫意,你就可以細細體味當時詩歌所吟“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的忘情物我了。兩晉南北朝時,豪門士族爭奇斗侈,皇族士林出入“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這類香爐的精致自不待言了。
五是影青縷空蔓草瓣香球。(圖15)香球是在漢代出現(xiàn)、唐宋年間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更為精致的熏爐?!段骶╇s記》所指“臥褥香爐”,應(yīng)是這類香爐的肇始,而陜西西安何家村窯藏及法門寺地宮等出土的唐代銀香球,則是這類器物的典范。司馬相如曾在《美人賦》中鋪陳“芳香芬烈、黼帳高張?!薄ⅰ皩嬀呒仍O(shè),服阮珍奇,金鉔薰香,黼帳低垂?!薄敖疸N薰香”,何為金鉔,早有明末清初的史學大家、《國榷》的作者談遷考證,金鉔就是香球。它是置放臥室床榻帷帳之間的。我的這個影青鏤空蔓草蓮瓣香球,與黃巖靈石寺塔出土的青瓷香球、易縣凈覺寺舍利塔地宮出土的香球,造型極其相似,也應(yīng)是床第臥帳中物。不知當年曾為哪位美人所用。
六是醬釉多角熏爐。(圖16)多角瓶盛行于唐宋。唐代的多角瓶一般角長心實,宋代的多角瓶角短心空。這個熏爐的“博山”部分采用了多角型,也有特殊的美感。
七是唐白石鏤空香球,(圖17)這個香球上部鏤空雕出的蔓草紋飾,與波斯銀器的紋飾相同,可見沿著絲綢之路,西域文明傳入中原所成就的大唐盛世。在石器上作鏤空雕應(yīng)是有相當難度的。頂部有六瓣蓮花圍繞一球狀蓋紐。漢以后,熏爐的材質(zhì)逐漸呈多樣化,至明清還有玉質(zhì)、金銀器、琺瑯器、竹木漆器等新制香爐。但我收藏的唐白石熏爐,應(yīng)是使用石質(zhì)材料較早的。呈球狀說明也應(yīng)為臥室所用的香球一類??梢韵胍?,有這樣精湛的透雕,色白滑潤,盡管我沒有清除表面的土蝕,石質(zhì)中遍布的云母沒有充分地顯現(xiàn),但石質(zhì)仍閃爍著云母的晶瑩亮澤,當初的奢華和精致是可以體會的。香球可以熏衣熏被,可以暖手,可以把玩,定是增加了不少臥榻情趣。想必“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指的正是這樣的香球。
“沉麝不燒金鴨冷,淡云籠月照梨花”
熏香是個雅事,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把焚香鄭重其事地與烹茶、插花、掛畫并列為四藝,不少唐宋詩人都有詠香詩。李商隱的《燒香曲》:“漳宮舊樣博山爐,楚嬌捧笑開芙蕖”。蘇東坡更在《寒食夜》中留下了“沉麝不燒金鴨冷,淡云籠月照梨花”。寫得幽麗凄迷、委婉動情。
蘇東坡說的“鴨”,指的是一種唐宋元明時十分流行的鴨形熏爐。它得到唐宋文人墨客的青睞,香事與香詩,又以吟賞鴨熏的詩詞為多。為什么“鴨”為文人青睞,未及細考,但有專家認為,這與佛學的傳播有關(guān)。但這個解釋也有問題,佛教尚未傳入時的戰(zhàn)國,鴨形器就有不少,此事似要專論。美國芝加哥美術(shù)館所藏的北宋青白瓷鴨熏,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修復(fù)的明素三彩鴨香熏等,都是這類熏爐的精品。
我也收藏一只青銅鴨香熏。(圖18)它與江西吉水出土一件鴨香熏大致相同。鴨熏有承盤,鴨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鏤出條狀熏孔似為鴨翅,下層刻有羽毛,銅銹使其更有毛感,整體造型寫實,富有關(guān)感。五代十國時的徐夤吟“香鴨”:“不假陶镕妙,誰教羽翼全。五金池畔質(zhì),百和口中煙。嘴鈍魚難啄,心空火自燃。御爐如有闕,須進圣君前?!?/p>
文人的參與,使香熏文化多了一層文化意味。我還收藏一只宋代白釉狻猊香熏。(圖19)高14.5厘米,徑12厘米。這只香熏器身有殘,十個貼塑人物均已無頭,但長袍寬袖,有的拱手,有的垂袖,衣服上還飾以云紋,口沿又淺刻花卉,爐蓋上除貼塑花卉紋飾外,還立有一狻猊,口大張,爐香從此裊裊升起。狻猊為龍生九子之第五子,據(jù)說“形如獅,喜煙好坐”。故香爐多喜以此為蓋。這樣的熏爐,文氣重,發(fā)人悠思遐想,雖殘尤珍。
我們知道的文人雅集,主要是詩詞唱和。文人除了斗詩,也好斗香。唐中宗時就有一種高雅的集會,達官顯貴“各攜名香,比試優(yōu)劣”,名曰“斗香”。至于女人和風月場中以此助情助興,更是十分普遍。唐代長安有一叫“蓮香”的名妓,國色天香,所到之處“蜂蝶相隨,蓋慕其香也”。漢時有胡人金日禪有一種體香發(fā)散,被稱為金禪香,其香使其深受漢武帝的寵信;而楊貴妃“三千寵愛集一身”,也是其香使唐玄宗不能自拔;甚至到了乾隆帝,還有一個來自新疆的香妃,引發(fā)多少香艷佳話。
“博山爐中百合香郁金蘇合與都梁”
文人的參與使熏香有了更多的文化意義,而宗教更使熏香有了神圣感和儀式感。早期的博山爐,反映的是道教的西王母、東王公的神仙境界,而其后東漸西來的佛教,更使熏香與宗教祭祀融為一體?,F(xiàn)有考古資料表明,北魏早期的佛教造像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有香爐的圖像。而這以后的各類熏爐,很多都有蓮瓣的裝飾。佛教的典籍中充滿了對香的比擬和描述。梵文的香,就包含有與佛有關(guān)的意思。很多漢譯佛經(jīng)中都有對香爐和香料的描述。東晉《佛說灌頂百結(jié)神王護身咒經(jīng)》第四稱:“佛告天帝釋若男子女人……燒名香,膠香婆香安息香”,隋《佛本行集經(jīng)》卷第六稱:“種種妙香,似熏彼座,無量無邊,寶爐燒香?!焙螢椤懊隳z香婆香安息香”,何為“種種妙香”,這就涉及到高級香料的輸入問題。
早期高級香料是從南海輸入中國的。當時使用的龍腦香,又稱冰片,就是從蘇門答臘島的木材中蒸餾而出的。漢通西域后,更從西方輸入蘇合香。南朝梁吳均有詩云:“博山爐中百合香、郁金蘇合與都梁,”蘇合是產(chǎn)于小亞細亞的一種金縷梅科喬木香。而百合香則是將沉香、白檀香、蘇合香、甲香、龍香、麝香等“細挫搗成末”做成的混合香料。此外,《西域舊國》中提到的外來香料還有狄提、兜納、白附子、薰陸、郁金、蕓膠等,來自安息諸國的香稱為“安息香”。
古埃及被認為是最早使用香水的國家。圖坦哈蒙法老的墓穴是唯一沒有遭到盜掘破壞的,其中有一幅鑲嵌畫,上面有皇后一手拿著香水瓶,一手為丈夫整理衣領(lǐng)的畫面。這成為了古埃及使用香水的重要根據(jù)。這只瓶子從圖文看,我怎么看也看不出這一定就是一個香水瓶。西方考古學家、文化史學家看來是很懂得,很善于“大膽假設(shè)的”。我國在唐代肯定已有香水,《云仙雜記》卷6曾記載柳宗元每接到韓愈寄來的詩時,總要“先以薔薇露盥手,薰玉莛香,后發(fā)讀”??梢娒倒逑闼窃缫汛嬖诹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