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jù)功能目的論,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的過程和結(jié)果。本文通過分析《哈利·波特》系列兩個不同的中譯名,從書名、人名和咒語翻譯這三個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得出譯者根據(jù)不同的受眾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得到不同的翻譯結(jié)果。在功能目的論的視角下,要以翻譯目的作為準則來評判譯本的翻譯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功能目的論 翻譯批評 《哈利·波特》
所謂目的準則,即翻譯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的策略和結(jié)果。費米爾指出翻譯是一種用于達到特別目的的復(fù)雜行為。翻譯即傳意,傳意的對象不同,目的也就不同。因此費米爾認為翻譯目的的最重要之一即為受眾。譯文讀者分各種年齡段,有其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和對譯文的理解與期待,因此譯文是在目的語情景下為某種目的及受眾目標而產(chǎn)生的語篇。同時,目的決定手段,不同的翻譯目的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和翻譯結(jié)果也不盡相同。因此譯者需要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采取最合適的翻譯策略,達到預(yù)期的效果。本文將從功能目的論的角度,對比分析《哈利·波特》系列臺北皇冠出版社和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兩種中譯版本的差異。
《哈利·波特》是英國女作家J·K·羅琳著作的魔幻文學(xué)小說,該系列總共七部,主要描寫了小巫師哈利·波特在魔法學(xué)?;舾裎执钠吣甑膶W(xué)習(xí)和歷險故事,集魔幻、懸疑、冒險于一身。
《哈利·波特》系列的中文版本有兩種,一個是由蘇農(nóng)(第一部)、馬愛新和馬愛農(nóng)姐妹倆翻譯的簡體中文版,一個是由彭倩文翻譯的繁體中文版。雖然原文是相同的,但是這兩個版本的翻譯卻大為不同。經(jīng)考察原作和譯作與受眾的關(guān)系得出其差異:臺北皇冠出版社將其視為兒童文學(xué)小說來翻譯,受眾對象為兒童;小說,而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將其視為經(jīng)典文學(xué)小說,受眾對象更為寬廣。以下選取本系列的書名、人名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一、書名的翻譯對比
書名是一本書的靈魂濃縮,高度反映了書的內(nèi)容和主題。因此譯名的預(yù)期功能首要就是信息功能,譯者在翻譯書名時應(yīng)力求使譯名忠實于原書名。
從表中列出的兩個書名的版本可以看出:彭倩文翻譯的書名主要是在概括故事的情節(jié),馬愛新等人則主要是提煉小說主題。
概括小說情節(jié)是指通過書名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高度凝練的總結(jié),讓人一看書名就能了解內(nèi)容概況。彭倩文的翻譯目標受眾是兒童,兒童文學(xué)小說是按照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創(chuàng)作的,所以她在翻譯書名的時候采取了直譯和補譯的方法,直白地呈現(xiàn)出明了的故事梗概,信息量大,能讓兒童在第一眼大概地了解小說會講什么故事,感受其趣味,從而吸引兒童們進行閱讀。馬愛新等譯者的翻譯目標受眾更傾向于成年人。馬愛新等譯者采取了直譯的翻譯策略,猶如琵琶半遮面地給予讀者線索,同時又吸引讀者到書中去探究到底作者圍繞這個線索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二、人名的翻譯對比
J·K·羅琳是兼具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豐富知識的優(yōu)秀女作家。她甚至可以被稱之為語言學(xué)家,因為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羅琳運用了很多拉丁和法語詞根去再造英文人名,簡介地反映了任務(wù)的性格和品質(zhì),所以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成中文人名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羅琳使用的技巧和英文人名的深層含義。例如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學(xué)校里面的死對頭同學(xué)“Draco Malfoy”。他出身于古老的貴族家庭,并且厭惡非巫師家庭出生的巫師?!癿al”是法語和西班牙語前綴,為邪惡的意思,“foy”則源自于“foi”是相信的意思。這兩個詞根組成了姓“Malfoy”,說明這個家族是終極黑巫師 “Voldemort”的忠實擁護者和追隨者。因為語言上的差異,所以譯者翻譯這個名字時需要采用能反映人物性格特點的中文字詞。臺北皇冠出版社主要面向兒童,所以彭倩文在音譯的基礎(chǔ)上進行改譯為“跩哥·馬份”?!佰J哥”直接顯示了這個人物傲慢的性格,以及蔑視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的態(tài)度?!榜R份”諧音“馬糞”,筆者認為這是譯者基于人物令人討厭的性格而注入了些許的個人感情色彩,但是卻能引起兒童的共鳴,從名字上就得到認同。但對于成年人來說,這種譯名難免有點可笑和幼稚。因此馬愛新等人直接將其音譯成“德拉科·馬爾?!保捎脴藴实闹凶g英文名的用字,顯得更加正式,但是卻掩蓋了原作者想通過人名就顯示出人物性格的意圖.
從以上兩個版本的中譯本中可以得出:不同的翻譯目的和受眾,直接決定了翻譯手段和結(jié)果的差異。功能目的論為譯者合理地運用翻譯策略和技巧提供了理論指導(dǎo),并且給予了譯者一定的發(fā)揮空間,使其不局限于單純的直譯,同時也把譯者的責(zé)任范圍擴大,譯者必須發(fā)揮預(yù)期的功能,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J·K·羅琳.蘇農(nóng),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M].北京:人名文學(xué)出版社,1997.
[2]J·K·羅琳.馬愛新,譯.哈利波特與密室[M].北京:人名文學(xué)出版社,1998.
[3]J·K·羅琳.馬愛新,馬愛農(nóng),譯.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M].北京:人名文學(xué)出版社,2012.
[4]J·K·羅琳.馬愛新,譯.哈利波特與火焰杯[M].北京:人名文學(xué)出版社,2012.
[5]J·K·羅琳.馬愛新,馬愛農(nóng),譯.哈利波特與鳳凰社[M].北京:人名文學(xué)出版社,2012.
[6]J·K·羅琳.馬愛新,馬愛農(nóng),譯.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M].北京:人名文學(xué)出版社,2012.
[7]J·K·羅琳.馬愛新,馬愛農(nóng),譯.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M].北京:人名文學(xué)出版社,2012.
[8]J·K·羅琳.彭倩文,譯.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M].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
[9]J·K·羅琳.彭倩文,譯.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M].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
[10]J·K·羅琳.彭倩文,譯.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M].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
[11]J·K·羅琳.彭倩文,譯.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M].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
[12]J·K·羅琳.彭倩文,譯.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M].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
[13]J·K·羅琳.彭倩文,譯.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M].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
[14]J·K·羅琳.彭倩文,譯.哈利波也—死神的圣物[M].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
[15]張南峰.中西醫(yī)學(xué)批評[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4:110-133.
[16]蔣樟健.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視角下《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兩個中譯本的對比研究[D].廣西大學(xué),2012.
作者簡介:王星(1992.11.02-),女,2014級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