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yǎng)倉庫”油莎草
油莎草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有:油渣子、油莎豆、糖根果、地下板栗。油莎草塊莖含油27%左右。成熟的時候,從地下拔出直接可吃,味道香如花生。
中國目前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種植油莎草。
油莎草是一種產(chǎn)量很高的油料作物,含油量27%左右。一般畝產(chǎn)600多公斤,可產(chǎn)油150~200公斤,相當(dāng)于2~3畝油菜籽和2畝左右花生的產(chǎn)油量。油莎草除榨油外,也可加工成食品出售,可生食、炒食、油炸,味道香甜。葉可作飼料,或作為造紙、編織的原料。
油莎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亞油酸,其中含蛋白質(zhì)8~10%,亞麻油酸含量占20%左右,亞油酸含量占29%,總油酸高達90%以上。油色清澈微紅,無沉淀,濃香無異味,0℃以下不凍,可作精美菜肴的調(diào)料油,具有降低人體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是一種優(yōu)質(zhì)的保健食用油。
油莎草是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和綜合利用前景廣闊的集糧、油、牧、飼于一體的經(jīng)濟作物。既是很好的油料作物,又是家畜的優(yōu)良飼料,可作為優(yōu)良牧草發(fā)展種植。此外還可用作潤滑油和制皂,發(fā)展油莎草種植對于有效補充國內(nèi)食用油資源,緩解我國食用油供求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油莎草株高約100厘米。稈直立,粗壯,高可達1米。莖圓筒形,塊莖長1.5~2厘米,油莎草寬1厘米,有節(jié),節(jié)間干后有皺紋,表皮黃褐色,由葉片包裹而成。葉互生于基部,線形,表面光滑柔軟,葉鞘淡褐色,寬4~6毫米。少數(shù)植株開花,苞片長于花序;花長于主莖頂端,黃白色;多為出聚傘花序,穗狀花序圓柱形或稍扁平;小穗多數(shù),長8~30厘米,水平叉開,每穗具 8~30朵花;花兩性,鱗片卵形,黃褐色。小堅果矩圓形,長1.2~2毫米,寬為長度的一般,灰褐色。
陽性植物,喜光。耐旱、耐澇、耐溫、耐瘠、耐鹽堿,適宜于在河灘、荒地、荒山、荒坡種植,適應(yīng)性廣。喜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要求年均氣溫20℃以上,年降水量不少于600~650毫米,高溫多雨的夏季生長尤旺。
油莎草地下長圓形的根狀莖生育期130天左右,可用直接播種、育苗移栽、分株移栽等方式栽培。既可春播也可夏播,當(dāng)氣溫達到15℃以上時,從4月上旬到7月中下旬都可播種。春播的8月中下旬、夏播的11月上中旬收獲。
(1)整地:要求在播種前20天進行,做到深耕25厘米,嚴整、疏松、細碎、濕潤、規(guī)格做壟,行株距50厘米X15厘米,畦高15~20厘米,畦寬150厘米。
(2)種子處理:油莎草種子要用上年收獲的飽滿無霉變、無蟲傷鼠咬的新種子。春播前先曬1~2天,再貯藏3~5天后,用初始溫度45℃左右溫水浸泡1~2天,進行催芽播種,夏播則不必催芽。
(3)播種:穴播行株距30厘米×15厘米,穴深5厘米,每畝開穴0.7~1萬個,每穴放2~3粒種子,最好用爐渣或土雜肥覆蓋,在花崗巖及砂頁巖發(fā)育的沙壤土播種不需要蓋爐渣。
(4)管理:油莎草幼苗出土長到5~20厘米時,要進行中耕除草,追肥1~2次,選擇陰天或傍晚,每次用稀人畜糞尿、尿素或復(fù)合肥15~20公斤對水300~500公斤潑施,或大雨來臨前撒施。中耕要淺,苗高50厘米封行后不再中耕松土,以防傷根減產(chǎn)。生長中后期(收獲前40~60天)可噴施多效唑或膨大素1~2次,對提高產(chǎn)量大有好處。
油莎豆由野生馴化而變?yōu)榧曳N,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頑強的生命力,基本上不發(fā)生病蟲害,不用噴施農(nóng)藥。
(5)采收:油莎草成熟時,地上草葉變黃,地下塊狀莖變硬,用牙咬時響脆,斷裂面平整,有油脂光澤。夏播較晚時,應(yīng)在霜凍來臨前、地上部未枯萎時抓緊收獲。若收獲過晚,一是地上草枯萎后無法拔蔸,增加收獲難度;二是霜凍后其他農(nóng)作物都已歸倉,油莎草的塊狀莖在土中散發(fā)油香,會引來老鼠偷食,造成嚴重減產(chǎn)。油莎草收獲時,可將地上草留茬0.2米,如果土質(zhì)疏松時,可連蔸拔起(蔸下有果70%左右),或用釘耙挖起。將塊狀莖朝天曬一兩天后,用手摘下篩凈、曬干貯藏。如用于榨油和食品加工,應(yīng)將塊狀莖洗凈,去除雜質(zhì)。
(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