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義項、例證誤設(shè)辨析

2017-08-08 20:06李岑
辭書研究 2017年4期
關(guān)鍵詞:古漢語

李岑

摘 要 《中華漢英大詞典(上)》涉及古漢語的義項和例證存在著不少釋義和翻譯上的錯誤。文章在具體考證的基礎(chǔ)上,列舉分析了一些錯誤,并提出相應(yīng)的修改建議。在此基礎(chǔ)上,歸納出防止此類義項、例證誤設(shè)應(yīng)當注意的五條原則。

關(guān)鍵詞 《中華漢英大詞典(上)》 古漢語 誤設(shè)

《中華漢英大詞典(上)》(以下簡稱《中華》)自2015年8月出版以來,受到了海內(nèi)外的讀者廣泛關(guān)注。它的收詞數(shù)量之大、范圍之廣,都遠超現(xiàn)有的漢英詞典,且其特色之一,就是收錄了大量能夠體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古漢語字詞和例句。然而,筆者隨機抽取正文第917—931頁約75萬字閱讀后,發(fā)現(xiàn)其中對古漢語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本文在具體考辨的基礎(chǔ)上,整理出五條編纂原則,希望能為該詞典的編者、編輯及廣大讀者提供參考,也希望這些原則能為將來漢外詞典編纂古漢語條目時提供些許借鑒。[1]

一、 應(yīng)準確理解古漢語字、詞、句的含義

漢外詞典在收錄古漢語的條目或例證時,應(yīng)當確保對漢語部分的理解是準確的。然而,我們在所考察的《中華》的15頁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對古漢語字、詞、句的理解偏差,這些偏差或者導致了錯誤的釋義、翻譯,或者導致了詞條重要義項的遺漏。

1. 灰飛煙滅

《中華》選取了不少古文典籍中的詞句作為例證,其中不乏耳熟能詳者。既是名家名作,就不能脫離原文的語境隨意解釋。但《中華》對這些詞句的翻譯,有些地方頗值得商榷。

如“灰飛煙滅”詞條,例證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英譯“the enemy fleets were destroyed and reduced to ashes and smoke”對應(yīng)“檣櫓灰飛煙滅”,“when the historical tale is being told”對應(yīng)“談笑間”。“談笑間”的英譯直譯回中文是“當這個歷史故事被講述的時候”。然而,蘇詞實為想象當年周瑜赤壁之戰(zhàn)的英姿,“談笑間”是說他在談笑風生間就指揮戰(zhàn)勝了曹軍,編者如何確定周瑜是在談?wù)摗皻v史故事”?且“when the historical tale is being told”用了被動語態(tài),言下之意似又不是周瑜本人在談?wù)摎v史故事,而是別人在談?wù)撝荑さ臍v史故事?總之,這句詞的翻譯實在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蘇軾這首名作已有楊憲益、戴乃迭、許淵沖、朱純深等多家譯文?!罢勑﹂g,檣櫓灰飛煙滅”一句,楊、戴譯為:

He laughed and jested

While the dread enemy fleet was burned to ashes!

許譯為:

Laughing and jesting with his bride so fair,

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castles in the air.

朱譯為:

He masterminded the fireattack on the foe—

Over a casual chat

To see their fleet perish, blow by blow.

《中華》在前言中聲明:“古文典籍不少已有訓手名家譯成英文,原本擷來錄入即是,但典籍皆是語篇迻譯,詩詞類的翻譯還有韻律方面的技術(shù)要求,與出現(xiàn)在詞典里的單句孤例不完全相同,所以有時我們會自行另譯?!本幷叩目紤]不無道理,但我們以為,前人的譯文不宜直錄,前人對原文的理解則不妨參考。

2. 徽

“徽”義項6的例證“易服色,殊~號”中,“易服色”英譯為“change the colour of their uniforms”,實屬望文生義。

“易服色,殊徽號”語出《禮記·大傳》:“立權(quán)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薄胺保嵭⒃唬骸败囻R也?!笨追f達釋為:“服色,車馬也者,謂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車之與馬,各用從所尚之正色也?!睂O希旦《禮記集解》曰:“服如‘服牛乘馬之服,謂戎事所乘,若夏乘驪,殷乘翰,周乘是也?!薄耙追?,殊徽號”句,《春秋公羊傳注疏》隱公元年何休解詁亦引,徐彥疏曰:“易服色者,即《明堂位》云:‘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鉤車,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夏后氏駱馬黑鬛,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鬛之屬是也?!边@些都將“易服色”釋為改換車馬的樣式和顏色。略有不同的是,孫希旦《禮記集解》還將“色”釋為了祭牲的顏色:“色,謂祭祀所用之牲色,若夏玄牡,殷白牡,周骍犅是也?!钡还茉鯓?,“易服色”不是指改變?nèi)舜┑闹品念伾ㄕ嬲腿舜┑囊路嘘P(guān)的,是“別衣服”),它是指改朝換代后,新朝所崇尚并采用的新的車馬樣式、顏色,或者還包括祭祀用牲的種類和毛色,建議將其改譯為“change the colour of carriages and horses”。

3. 隳突

“隳突”收錄了“selfindulgent; uninhibited”,(即“放縱不羈”)的義項,但其應(yīng)用極為廣泛的“騷擾”義沒有收錄。這屬于對詞條重要義項的遺漏。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收錄于中學課本,是家喻戶曉的名篇,其中就有“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之句。《舊五代史·唐書·李襲吉傳》有“但慮隳突中原,為公后患”句,宋王安石《躍馬泉》詩中亦有“古水縮蛟螭,憎山欲隳突”。建議補充此義項。

4. 回

“回”義項1的例證,引用了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虎鼓瑟兮鸞回車”,英譯“phoenixes circled the chariots, with tigers playing zithers”。問題出在“回車”二字上。

從“phoenixes circled the chariots”看,編者將“回車”理解成了“圍繞著車”,而事實并非如此。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王逸注曰:“言乃旋我之車,以反故道。”“回車”即掉轉(zhuǎn)車頭義。類似的例子還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其一)的“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說作者住在偏僻的小巷子里,駕著大車的闊氣朋友們一看就掉頭走了。

其實“鸞”為一種傳說中的神鳥,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說其可駕車,暗示此非人間,而是仙境。不僅李白如此,古代東亞漢文化圈的外國文人也是熟悉這種用法的。如17世紀朝鮮金萬重的小說《九云夢》中,就有“眾道人來集于堂上,與處士或騎白鹿,或驂青鸞,向深山而去”之句。鸞不駕車,反而圍著車子轉(zhuǎn)圈,則實所未聞。

對“虎鼓瑟兮鸞回車”的翻譯,我們?nèi)越ㄗh編者參考前人的譯文。如孫大雨曾譯為:

Tigers are plucking in concert on harps heavenly;

Phoenixes are turning round vehicles light and airy.

此譯文中,“回車”便被譯作“turning round vehicles”,即“調(diào)轉(zhuǎn)車頭”。即使不譯出“掉頭”,我們認為至少也應(yīng)將鸞“駕車”的意思譯出,如許淵沖譯文:

Their chariots drawn by phoenix disciplined,

And tigers playing for them a zither song ...

或王玉書譯文:

Tigers play the zithers, phoenixes pull the cars;

Numerous are immortals that line up to pass.

上述三家對“回車”的翻譯都可供編者參考。但如此一來,這句話中的“回”字就不能對應(yīng)“回”義項1的解釋“to twist and turn; to circle; to wind”,所以我們建議刪除該例證。

5. 毀面

《中華》凡例稱,“補充性信息為釋義的一部分”,“用圓括號”。“毀面”一詞,在做了基本解釋“to disfigure ones face”(即“破壞面容”)后,圓括號內(nèi)補充說明“of woman, to prevent being taken as a concubine, or of a fugitive to prevent recognition”(即“特指女人防止被逼做妾,或逃亡者防止被認出”)。

這兩條補充信息著實有些奇怪。的確,古時有些女子立志守節(jié),因拒絕家人再嫁的逼迫故毀面自誓,但并非是因為要做妾?!稌x書·列女傳》載一婦人“嫠居陜縣,事叔姑甚謹,其家欲嫁之,此婦毀面自誓”。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列女》載李如忠妻馮氏在丈夫死后,“竟無渝志,有強之者,輒毀面流血”。她們并沒有被逼做妾,一樣自毀面容。況且還有《史記·刺客列傳》中聶政那樣的人,刺殺韓相俠累后“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清邵泰衢《史記疑問》中這樣評價:“政之毀面,使人不識者,不特全仲子,且以全姊也?!甭櫿?,既不為躲避做妾,也不是逃跑怕人認出,而是為了不牽連恩人和家人。

“毀面”這兩條補充性信息顯示編者對該詞的理解有誤,建議修改為“usu of a woman to prevent from being remarried, or of a person to prevent recognition”。

6. 惠風

“惠風”的義項2“benevolent government”(即“仁政”)后,以“~和暢”為例證,譯為“gentle and pleasant breeze”?!盎蒿L”確有仁政之義,如《后漢書·文苑列傳下》引邊讓《章華賦》“惠風春施,神武電斷,華夏肅清,五服攸亂”,或《三國志·吳書·陸胤傳》“惠風橫被,化感人神”;而“惠風和暢”語出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話純屬描寫春景,并非影射政治。不知編者是否以為“惠風和暢”同時含有政治意味,才將之置于義項2之后,導致義、例不符?!盎蒿L和暢”宜移至義項1“gentle breeze”之后。

以上六例表明,《中華》在對古漢語字詞、古詩文的釋義和翻譯方面還有待加強。對名家名句的理解錯誤可以通過查閱漢語辭書或參考前人的英譯來避免;對較難理解的詞句,如先秦時代的作品,則可以借助古注以了解傳統(tǒng)注疏的脈絡(luò),避免望文生義;對于常用古漢語字詞的解釋,則有必要多方參考權(quán)威漢語辭書,避免釋義錯誤或遺漏詞條的重要義項。

二、 應(yīng)正確移譯漢語辭書的釋義和例證

漢外詞典在收錄古漢語條目和例證時,勢必需要參考權(quán)威的漢語辭書,吸收其成果,并在準確理解后做出正確翻譯。編者如對漢語辭書的釋義、例證理解有誤,用外語釋義、翻譯時就會出現(xiàn)偏差。

為了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多收錄古漢語的詞條和例證,《中華》采納了《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的成果。這在其前言中是有表述的:“為古今兼顧計,將《漢語大詞典》作為必要參考書之一,從中收詞,很有必要。”編者還以“宥坐(之)器”為例,說明《中華》的確收錄了《漢大》的詞匯。但我們發(fā)現(xiàn)《中華》在吸收這些詞匯、例句時,卻屢屢因理解偏差導致英語釋義或翻譯上的錯誤。

1. 灰死

“灰死”的義項3“(like dying embers burning again) resurgence”為“復蘇、復活”之義,但“灰死”本身只表示火灰熄滅(大致對應(yīng)“dying embers”),并沒有再度燃燒(“burning again”)的意思,如要引申,也只能引申出人或事的失勢、停息。為何編者不將“灰死”的本意列為義項?“復蘇”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鑒于《中華》對《漢大》參考較多,我們檢索《漢大》[2],發(fā)現(xiàn)“灰死”條如下:

灰死 ① 火灰熄滅。(1) 《史記·韓長孺列傳》:“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后因用以為典。唐駱賓王《帝京篇》:“灰死韓安國,羅傷翟廷尉?!?/p>

義項1“火灰熄滅”,引《史記》韓安國“死灰復然(燃)”事,說明“灰死”可以指代韓安國這個典故。大約《中華》編者看到了這個例子,便以為“灰死”一定就是“死灰復燃”的簡稱,從而在沒有解說韓安國典故的情況下,直接給出了“復蘇”的釋義。

固然,“死灰”在韓安國這個事件中是“復燃”了,且在《漢大》接下來的例證《帝京篇》駱賓王所用的兩個典故中,韓安國與翟廷尉都被重新起用。然而,中國文學中的典故從來都是試圖用最簡單的詞語濃縮最復雜的故事,即便“灰死韓安國”用了韓安國死灰復燃的典,也不能說明“灰死”作為韓安國典故的每一次使用都有“復燃”的意思。

試看唐楊洽《鐵火筯賦》“安國罷悲于灰死,莊生坐得于火傳”,宋釋文珦《貧賤詩》“甑墮何足言,灰死不須溺”,都用了韓安國的典,然都不能將“灰死”理解為“復蘇”。

且有宋侯溥《壽寧院記》,講述毀佛之后再度興建佛寺的情形,“雖蹔灰死,而卒之逾熾于前也”,更是明確使用“灰死”比喻佛教被壓制的狀態(tài),其后的復興是要用“逾熾于前”補充說明的。

至于《普濟方》《外臺秘要方》記載的水銀霜制作方法中,“石硫黃如灰死”,用的則都是“余燼”的本意。

所以,《中華》“灰死”的義項3并不妥當。建議先收錄“灰死”的本意,并引申出“失勢”的意思。至于“復燃”,則建議刪除。

2. 阓、阛

“阓”的釋義為“city gate”(即“城門”),但該字的意思并非城門,而是集市的門。中國宋代以前,城中并非處處可以經(jīng)商,而是要在專門劃定的市場區(qū)域,也就是“市”交易。東漢張衡《西京賦》“爾乃廓開九市,通阛帶阓”,描寫的就是漢代的西安城大開九市、商業(yè)繁榮的景象?!段倪x·西京賦》薛綜注曰“阛,市營也;阓,中隔門也”,又引崔豹《古今注》“市墻曰阛,市門曰阓”,都很清楚地說明,“阓”就是指集市的門。

《中華》釋為“城門”,初實難解,后查閱《漢大》,見“阓”字釋義為“市區(qū)的門”,才明白錯從何來。蓋《中華》編者以為“市”是“城市”,“市區(qū)”就是“城區(qū)”,才有了“城門”的解釋。因“阛阓”為一詞,我們又檢索了《中華》的“阛”字?!瓣a”字的釋義同樣有誤?!稘h大》釋“阛”為“市垣”,于是《中華》編者譯成了“city wall”(即“城墻”),同樣將“市”理解為了“城市”。建議將“阛”“阓”二字分釋為“market wall”和“market gate”。

此例還有處理漢字繁、異體時體例不統(tǒng)一的問題,詳見下文。

3. 火田

“火田”義項1“burning off of fields”后的補充說明“for hunting or for cultivation”,恐怕又源自對《漢大》“火田”釋義的誤解。

火田 ① 以火焚燒草木而田獵?!抖Y記·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爾雅·釋天》:“火田為狩?!?/p>

② 火耕之田。《晉書·食貨志》:“往者東南草創(chuàng)人稀,故得火田之利?!碧瓢拙右住稏|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吏征魚戶稅,人納火田租?!鼻逵衢小吨T子平議·韓非子》“哀公懼,自將眾輒救火者”:“上文云‘魯人燒積澤,所謂火田也?!眳⒁姟盎鸶?。

《漢大》“火田”義項1為“以火焚燒草木而田獵”,《中華》編者恐將“田獵”理解為種地和打獵,才有了“for hunting or for cultivation”的解釋。實際上“田”就是打獵的意思,《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是說天子諸侯沒有什么國家大事的話,每年要去打三次獵,而不是種三次地。即便“火田”還有義項2“火耕之田”的意思,表示放火燒了草木是為了耕種,這一意思也已經(jīng)在《中華》義項2“field burnt off for cultivation”中體現(xiàn),不必在義項1中重復,所以義項1之補充說明中的“or for cultivation”應(yīng)刪。

除對“火田”本身的含義理解有誤外,《中華》對該詞詞性的判斷也有誤,詳見下文。

4. 溷雜

“溷雜”義項2的例證為“~人群中而出”,單看這句話,意思并不是很明確,無法判斷“出”到底是離開,還是出去,抑或其他意思。檢索《漢大》“溷雜”條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其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征信錄》(1957: 186)作為例證:“傳聞岑西林從武昌逃走時,竟薙去須髯,溷雜人眾中而出?!边@應(yīng)當就是《中華》“溷雜人群中而出”的來源。

《漢大》的例證提供了上下文語境,我們方才明白“出”其實是逃跑的意思?!俺觥弊鳛椤疤优堋苯馄鋵嵱泻苡凭玫臍v史,如《春秋左傳正義》僖公二十四年經(jīng)文“天王出居于鄭”,正義曰“出居實出奔也”;又如《國語·齊語》“翟人攻衛(wèi),衛(wèi)人出廬于曹”,其中“出”也表示逃跑。所以譯文“l(fā)eave with the crowd”將“出”譯為“離開”其實是不準確的,建議修改為“mingle with the crowd and escape”。

此例還有引用古籍做例證時不夠確切的問題,詳見下文。

《中華》多處采納了《漢大》的成果,后者的釋義語言有時偏于文言,如釋“阛”為“市垣”,釋“火田”的“田”為“田獵”,其例證也多是古籍引文,《中華》編者在移譯時暴露了一些理解上的錯誤。這其實從另一個側(cè)面表明編者對古漢語字、詞、句的理解有待加強。

三、 應(yīng)確切把握古漢語詞匯的詞性

由于古漢語本身的特點,它的詞匯詞性不那么固定,因此漢外詞典的編者在辨別古漢語詞匯的詞性時需要格外慎重?!吨腥A》在對古漢語詞匯進行釋義時出現(xiàn)了一些詞性判斷的錯誤,其中有些仍是因誤解《漢大》釋義導致的,有些則是由于對古漢語詞匯本身的詞性把握得不夠準確。

1. 徽音

“徽音”義項1“to make ones good reputation known”,以不定式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表明編者認為“徽音”是一個動詞。然而“徽音”一般用作名詞,即使強解“徽”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表示“使其音徽”,語法上說得過去,但實際并不那么用。

“徽音”語出《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意為太姒繼承了美好的聲譽。此后“徽音”常用來形容女子——尤其是后妃——的美德,如《后漢書·皇后紀下》載曹操逼漢獻帝廢后,假為策曰:“(皇后)既無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謹身養(yǎng)己之福?!薄稌x書·后妃上》載武元楊皇后崩,哀策曰:“昔我先妣,暉曜休光。后承前訓,奉述遺芳。宜嗣徽音,繼序無荒。如何不吊,背世隕喪?!闭f的都是后妃美好的德音。

至于《中華》編者為何會以“徽音”為動詞,恐怕仍與未能正確理解《漢大》的釋義有關(guān)。《漢大》“徽音”共三個義項:“① 猶德音。指令聞美譽。② 佳音,嘉訊。③ 優(yōu)美的樂聲。多指琴聲?!睂φ铡吨腥A》中的三個義項,除了義項1,其余是完全相符的。那么為何將義項1的“令聞美譽”翻譯成了動詞?恐怕是編者以為“令聞美譽”是“使美譽得聞”的意思。實際上,《漢大》“令聞”條釋義為“美好的聲譽”,可佐證該詞典是將“徽音”視作名詞的。建議將“徽音”義項1修改為“good reputation (usu of woman)”。

2. 火田

此例上文已提及,這里要討論的是詞性的問題?!稘h大》“火田”的義項1是“以火焚燒草木而田獵”(引文見前),確不易看出“火田”的詞性,《中華》的編者恐怕正是因此而給出了“burning off of fields”的動名詞形式,認為“火田”不是動詞。但《漢大》“火田”的例證“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可以幫助讀者判斷該詞應(yīng)為動詞。《毛詩正義》之《小雅·車攻》篇孔穎達疏亦引“不以火田”句,釋“火田”為“放火田獵”,足證“火”與“田”實為兩個并列的動詞。綜合上文對“火田”的分析,我們建議將義項1修改為“to burn off fields and hunt”。

3. 獲薪

“獲”義項3的例證為“~薪”,英譯為“gather firewood”。此處的問題亦在于詞性。

“獲”作為動詞,的確有收割、砍伐的意思,但“獲薪”卻不是砍伐柴木?!矮@薪”語出《詩·小雅·大東》“有洌氿泉,無浸獲薪”,毛傳先是指明“獲,艾也”,孔疏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解釋“獲薪”為“所獲之樵薪”,也就是所砍伐下來的柴木。又,鄭箋的理解有所不同,作“獲,落,木名也”。但不論哪一個都是作為名詞使用的。在“無浸獲薪”中,“浸”是動詞,“獲薪”是賓語。自《詩經(jīng)》以后“獲薪”成為典故,如宋周南《庭燎》“頗哀黧老健,慨我獲薪干”,又如明畢自嚴《恭謝天恩疏》“軍儲外供,壯投石超距之銳氣;民財內(nèi)阜,蘇氿泉獲薪之憚人”。的確,從語法上來說,“獲薪”是可以作為動賓結(jié)構(gòu)來理解的,但既然已成典故,翻譯的時候還是以遵從習慣用法為妥,建議修改為“gathered firewood”。

4. 惑志

“惑志”義項1“to doubt; to suspect”,與前文“徽音”義項1一樣,以不定式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表示編者認為這是一個動詞?!盎笾尽比糇鲃釉~解,當是“迷惑心志”之義,如唐沈郎《霓裳羽衣曲賦》中的“惡繁聲以惑志,思雅樂以理心”,明魏?!杜c毛黃門》中的“空言溺心,異端惑志”,不應(yīng)解作“懷疑”。

《中華》編者釋為“懷疑”,恐怕仍是誤解了《漢大》的釋義?!稘h大》釋“惑志”如下:

惑志 ① 疑心。《論語·憲問》:“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朱熹集注:“言其有疑于寮之言也。”② 惑亂之心。漢班固《東都賦》:“今將語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鑒于太清,以變子之惑志?!?/p>

義項1中的“疑心”在現(xiàn)代漢語中既可做名詞,又可做動詞,這應(yīng)當就是編者使用了不定式結(jié)構(gòu)的原因。其實,如果一時無法辨別詞性,《漢大》給出的《論語·憲問》的例證是可以幫助判斷的?!胺蜃庸逃谢笾居诠肌敝盎笾尽?,邢昺疏曰“疑惑之志”,就是疑惑的心情。“惑”在古漢語中經(jīng)常作“疑惑;迷惑”解,唐韓愈《師說》“傳道受業(yè)解惑”,用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漢大》義項1的“惑志”是個明白無誤的名詞,不宜譯作不定式結(jié)構(gòu),譯作“doubt; suspicion”即可。

《中華》出現(xiàn)詞性判斷的失誤,固然有《漢大》釋義文字本身可能帶來不同理解的原因(如“疑心”在現(xiàn)代漢語中既可做動詞又可做名詞),但如果編者進一步查閱《漢大》的例證,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至于對《漢大》以外古漢語詞匯詞性的判斷,編者首先需要掌握古漢語詞性變換的規(guī)律,其次需要聯(lián)系詞語的上下文語境來輔助判斷,最后還需要考慮該詞的習慣性用法,才能確保釋義時的詞性準確。

四、 應(yīng)慎重處理繁、簡、異體字的關(guān)系

漢外詞典以簡體字立目,本不涉及漢字繁、簡、異體之間的關(guān)系,但《中華》意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有些字目甚至給出了甲骨文、金文的字源字形,這便不可避免地需要處理繁、簡、異體字以及漢字形、義之間的對應(yīng)問題,但是該書在處理時出現(xiàn)了一些錯誤和矛盾。

1. 匯

漢字在形體簡化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文字合流現(xiàn)象,即原本使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字,簡化后僅使用一個字。常見的有“后”“後”合流為“后”,“干”“乾”“幹”合流為“干”等。文字合流后,如果要從簡體字再倒回繁體字,就需格外小心,因為原先不同的文字往往有不同的含義,不分辨清楚就很容易選錯對應(yīng)字。

《中華》“匯”字的處理就屬于簡體字倒回繁體字時出了錯?!皡R1”對應(yīng)“匯”,但義項2的例證“~制成冊”中的“匯”,卻不應(yīng)是“匯”,而是“彙”。正如“~制成冊”的英譯中所說,“collect and compile (articles, date, etc)”,“彙”字才是表示收集和編訂文章、資料的,因此,“~制成冊”作為“匯1(匯)”的例證不妥,應(yīng)移至“匯2(?。钡牧x項1后。此外,匯1義項1的參見指引“see also匯集”也不具有典型意義?!皡R集”一方面可作“彙集”,表示收集文章、資料等,另一方面也可作“匯集”,表示其他事物,如人群等的聚集,因此作為“匯1(匯)”的參見詞是不夠準確的,建議刪除。另外正文中的“匯集”詞條也應(yīng)做相應(yīng)修改。現(xiàn)有的義項1“to collect, to compile”其實是“彙集”之義,義項2“to assemble; to converge”才是“匯集”之義,所以義項1中的例證“~資金”應(yīng)移至義項2后。

同理,“匯2(?。绷x項1中的參見指引“see also匯聚”也不具有典型意義,因為“匯聚”既可作“彙聚”,表收集文章等,又可作“匯聚”,表聚集其他事物,建議刪除這一參見。正文中的“匯聚”也應(yīng)參照“匯集”的處理方式,現(xiàn)有的釋義“to converge, to flock together”都是“匯聚”之義,建議設(shè)為義項1,同時補充“彙聚”的意思,設(shè)為義項2。此外,“匯2(?。绷x項1的另一個參見詞“匯總”同時有“彙總”和“匯總”之義,且已列在“匯1(匯)”義項2的參見詞中,該詞同樣不適合作為參見詞,宜刪。正文“匯總”詞條的釋義也應(yīng)當參照“匯集”“匯聚”的方式處理。

2. 阓、阛

此例上文已提及,這里要討論的是字形問題?!吨腥A》凡例:“簡體字在前,繁體字(加圓括號),異體字(加六角括號)在后?!薄瓣a阓”本是一個詞,詞典對二字的處理卻存在矛盾——以“闠”為繁體字,而“闤”為異體字。

詞典的編纂應(yīng)當遵循相關(guān)規(guī)范,避免內(nèi)部的自相矛盾。建議將“闤”字的六角括號改為圓括號。

其實處理簡體字與原先的繁體字及其意義之間的對應(yīng),區(qū)別繁體字與異體字,本是漢語詞典的任務(wù)。漢外詞典的編者如若涉足此類問題,應(yīng)當盡量吸收《現(xiàn)代漢語詞典》《辭?!返葯?quán)威漢語詞典的成果,而不要自行改變漢語詞典的現(xiàn)有處理方式。

五、 應(yīng)嚴肅對待古籍引文

書證是詞典釋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字、詞的用法,因此無論何種詞典,書證的使用必須正確而且恰當。我們在閱讀《中華》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編者在引用古籍作為例證時不夠嚴肅。

1. 匯2()

“匯2(彙)”義項4的例證“柯葉~而另靈茂”文句不通。查原文出自《漢書·敘傳上》“形氣發(fā)于根柢兮,柯葉匯而靈茂”,“另”字大約為輸入時誤入,應(yīng)刪。

2. 溷雜

“溷雜”義項2的例證“~人群中而出”來源于《漢大》,但其實二者的引文差了一個字。經(jīng)核對原文,我們發(fā)現(xiàn)《中華》沒有嚴格依照原文,而將“人眾”改為了“人群”。

或許編者認為改成“人群”更容易讓讀者理解,但是這引出了一系列問題,就是詞典的例證在引用原文時可不可以改動?《中華》雖然從許多經(jīng)典作品中選取了例證,但無一注明出處,這是否妥當?又是否為編者擅自改動引文開了方便之門?

我們認為,引用原文不應(yīng)當隨意改動,出處也應(yīng)當注明,這樣才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可靠的書證,而不致讓人懷疑例證為編者自造,喪失對詞典權(quán)威性的信任。其實不僅許多漢語詞典在選取例證時注明了出處,英語詞典(如《牛津英語詞典》)的例證也都注明了文獻出處和年代。當然,限于詞典的規(guī)模,《中華》也許無法將例證一一注明出處,但至少引文的準確性是應(yīng)當而且必須保證的。

以上兩例古籍引用的錯誤,說明《中華》的編者一則可能沒有核對過引文,二則恐怕也沒有意識到不可隨意改動引文。引用古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古文引文的錯誤可能比現(xiàn)代文引文更難發(fā)現(xiàn),因此編者有必要一一核對原文,避免輸入錯誤。此外,切不可隨意改動引文,致使詞典的可信度降低。

六、 結(jié)語

《中華》為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收錄了大量古漢語的字詞和例證,這在目前國內(nèi)的漢外詞典編纂中,屬開先河之作,有首創(chuàng)之功。但通過對上述例子的討論,我們認為《中華》在古漢語釋義、翻譯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今后如有機會修訂,當予核校改進。目前詞典的下卷仍在編纂過程中,上文提出的五條編纂原則,也希望下卷能夠參考。

此外,盡管目前的漢外詞典很少涉及古漢語,但可以想見,為了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將來漢外詞典的規(guī)模勢必逐步增大,很可能也會大量吸收古漢語字詞和例句,因此《中華》的得失實可為將來漢外詞典的編纂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疾臁吨腥A》古漢語部分的質(zhì)量,讓我們切實感到編纂漢外詞典,尤其是涉及古漢語的漢外詞典,編者必須同時精通漢語和外語,并十分有必要加強中文學界與外文學界的合作,以確保漢外詞典對漢語的理解和翻譯都萬無一失。只有這樣,漢外詞典才能保證“走出去”的傳統(tǒng)文化是真正正確的和優(yōu)秀的。

附 注

[1]下文舉例如無特別說明,均出自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第917—931頁。

[2]本文引用《漢語大詞典》條目均出自《漢語大詞典》第一版,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年。

參考文獻

1. 聶鑫森今譯,楊憲益等英譯.宋詞: 漢英對照.北京: 外文出版社,2001.

2. 孫大雨譯.古詩文英譯集.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許淵沖譯.唐宋詞一百五十首.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4. 許淵沖譯.許淵沖文集6: 唐詩三百首.北京: 海豚出版社,2013.

5. 王玉書譯.王譯唐詩三百首.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6.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第五冊),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7. 朱純深.宋詞英譯2.中國翻譯,2002(3).

(復旦大學 上海 200433)

(責任編輯 郎晶晶)

猜你喜歡
古漢語
古漢語疑問句末“為”字補證
“正反同辭”理論在古漢語教學中創(chuàng)新研究——以“罷極”訓釋為例
如何學習掌握古代漢語詞義*——何九盈先生《古漢語詞義叢談》評介
上古漢語*kl-、*kr-類聲母的舌齒音演變
上古漢語方所介詞“在”的對比研究*——以《今文尚書》、甲骨文和金文為例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見于《說文解字》的晉江、石獅閩南方言上古漢語詞匯
論古漢語篇章中的連接成分“是時”
談?wù)劰艥h語的翻譯
活用成語梳理古漢語知識
滕州市| 紫金县| 贵德县| 朔州市| 宁波市| 宁夏| 布拖县| 密云县| 丰都县| 鄂尔多斯市| 东宁县| 余江县| 马公市| 建昌县| 天柱县| 阳原县| 平阳县| 宜丰县| 新建县| 湖南省| 磐安县| 吉水县| 望城县| 南阳市| 晋江市| 茶陵县| 南汇区| 锦州市| 西吉县| 武穴市| 科技| 铜山县| 富源县| 万荣县| 都匀市| 克什克腾旗| 若羌县| 无为县| 湛江市| 革吉县| 安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