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鍋
某家新房竣工,需要遷居,先得找專人查一吉日,一大清早(多數(shù)于后半夜),四鄰八舍、本家親故都自動前來相助。桌椅板凳、箱籠櫥柜、糧囤面缸、杈耙笤帚、鍋碗瓢盆、衣帽被褥、雞狗鵝鴨,乃至磚頭瓦塊都得要整理搬運。大家肩擔手提,人抬車拉,搬到新居整理一番之后,即稍飲茶水,略事休息,各自回家。當天下午,幫助搬家的人又湊上酒肴,寫上賀聯(lián),來到喜遷之家,或在屋內(nèi)圍桌而坐,或在院中繞案而踞,同主人一家共同喝杯老酒,吃頓便飯,表示祝賀。主家也做上幾個小菜,敬上幾杯薄酒,表示誠摯的答謝。
“喬遷”來自《詩經(jīng)·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后來人們用鳥兒由深谷飛到高大喬木的典故,喻人的遷居或升遷,而稱作“喬遷之喜”。唐代詩人張籍《贈殷山人》詩中有:“滿堂虛左待,重目望喬遷”的詩句。祝賀喬遷的習俗在唐代已經(jīng)形成。當?shù)刈YR喬遷這一簡樸、淳厚的民風充分表現(xiàn)出一家有事,眾人相助的鄉(xiāng)里親情和人際關(guān)系。
人們搬進新居,即要另起爐灶吃飯,所以又稱“溫鍋”。溫鍋之俗源于農(nóng)村的“添囤”。舊時普通人家多不富裕,蓋完新房后,常常會出現(xiàn)經(jīng)濟拮據(jù)的狀況,來“溫鍋”的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紛紛送來些食物、禮品,添置些家庭用具,以幫助他們度過困境。同時,這種習俗還能增進親朋感情,促進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使遷居者盡快適應(yīng)新的環(huán)境。隨著時代的變遷,由幫忙遷居變成了送錢送物,由簡單招待變成了大吃大喝,由在家庭溫鍋變成到大酒店溫鍋,而且賀禮也越送越多。這種傳統(tǒng)民俗也就失去原汁原味了。
溫鍋是民間流傳至今的一項習俗,山東省城鄉(xiāng)極為普遍。溫鍋又稱“溫居”“暖房”“燒炕”“添囤”,指新房落成后,喬遷或兄弟分家一方遷進新宅者,熱情邀請親戚朋友前來認識新家門,親友、鄰居攜帶禮品前去慶賀,主人設(shè)宴款待來賀者的習俗,包含著眾人添柴火焰高的互助傳統(tǒng)。溫鍋結(jié)束后,新房不再只是一棟建筑,而成了一個內(nèi)容齊全、充滿人間煙火的家。入住其間的老老少少,也真正成了這個家的主人,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泰安溫鍋,來者主要是親友、鄰居,所帶禮品花樣較多,有送錢的,有送雞、魚、肉、酒等食物的,還有送匾聯(lián)、鏡子、炊具、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幾乎無所不包。娘家門上送來的禮物主要是炊具,如鍋、勺子等,還要送一對公雞、兩條大鯉魚、兩斤豆腐、兩斤豆芽。這些禮物都象征喜慶吉利:雞是大吉大利;魚是年年有余糧;豆腐與“都富”諧音,意為發(fā)家致富;豆芽有生根發(fā)芽、生長的意思。但也有忌諱,絕不能送鐘,諧音“送終”,很不吉利。
在“牛郎織女的故鄉(xiāng)”——沂源,兒媳與公婆、妯娌分家遷入新居之后,媳婦娘家的父母、叔叔大爺、弟妹兄嫂、侄男侄女等,帶上柴草、油鹽、糧食、熟食、酒菜等,前去探望,其用意一方面是祝賀,另一方面是出嫁女單獨過日子,剛剛自立,家境還不很寬裕,娘家湊些糧食,把糧囤添滿,在生活上幫助一把。來到新家,娘家人一齊動手整理房間,安置院落,還共同打打今后過日子的“譜”。新主人中午設(shè)家宴,父母坐上座,公婆來作陪,充滿濃濃的親情,使得新戶主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安慰。
在威海,娘家要帶些面食,“蒸蒸發(fā)發(fā)”,寓意日子過得更好;還要送盆子、兩把筷子,意思是“送聚寶盆”“快快發(fā)家”。男方的父母、成家自立的兄弟姐妹、族內(nèi)的叔伯兄弟們則多帶用面蒸的元寶、石榴、抓果等,其意義也是圍繞著發(fā)財、多子、安宅、興旺而來。作為主人來說,“溫鍋”這天都要備下好酒好菜,設(shè)宴招待客人??腿俗邥r,還要把糕、餅分給親友帶回家,再把親友帶來的面食分送一些給鄰居,意思是“大家都發(fā)”。娘家?guī)淼膬砂芽曜?,主人留下一把,再讓娘家親人帶回一把,講究的是“你一把,我一把,兩家傍著快點發(fā)”。
(袁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