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娟
我最早認識蘭海是看中國版的《超級育兒師》,當時就被蘭海的精準的專業(yè)教育和她自身的生命的飛揚與力量所打動。后來了解了她創(chuàng)辦的上瀕教育,也偶爾抽空去上上瀕的課。按理說,我這種書癡,應(yīng)該是早就該看她的書,但是有趣的是,就在我的腦洞被鑿開一點亮光的時候,好友推薦了《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真是恰到好處,美好的相遇就是在剛剛好的時間里。
這本書一如蘭海打破常規(guī)的風格,用小說的形式來寫教育類的書籍恐怕全世界也就是蘭海了。打開就讓人愛不釋手,可還要記得準備紙巾,書中的人與事總會讓您悲憫,蘭海對孩子細致入微的體察總是讓您動容。
千百年來,人類世界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人類自身從來沒有超越自己。人類的繁育依舊是10月懷胎,然后養(yǎng)育,一代一代循環(huán)往復(fù)。當然,孩子成長自然有著教育的輔助,可是從來沒有父母的教育課程。只要有了孩子,我們就是父母??墒俏覀冋婺芘惆楹煤⒆由某砷L嗎?我總是幻想,有一天人類可以自由結(jié)婚,但是不可以自由要孩子;要孩子的父母必須經(jīng)過遴選。當人類理性、理智的面對養(yǎng)育下一代的事情的時候,人類自身才真的開始進步?,F(xiàn)在的孩子面臨的是完全不懂自己的父母,卻一直陪伴自己。父母一直用他們以為的愛的方式愛著孩子,卻不是孩子成長的需要?,F(xiàn)在孩子面臨的教育環(huán)境,是學校里如生產(chǎn)線似的教育方式,千篇一律,真的談不上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生命的引導(dǎo)了。
蘭海說:“教育應(yīng)該是幫助每個孩子不斷感受生命的美好,幫助他們逐漸釋放生命的力量,并且獲得幸福的能力?!碑斈晏m海毅然決然地回國創(chuàng)辦上瀕教育,是因為蘭海想為中國的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用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是因為蘭海想要證明,中國孩子也行、也能。這一走就是十四年。這十四年的堅持與努力,如果沒有教育情懷是無法做到。這情懷不是口號,而是每次活動中、每種課程中蘭海對孩子的觀察、理解、信任、支持,更有專業(yè)的、收放自如的方式與方法。
在序言中,蘭海寫到:“今天我仍然堅信教育存在于生活的點滴之中,它絕不僅僅是父母或教育者的事,而是每個人都在經(jīng)歷的事?!笨吹竭@句話的時候,真是佩服蘭海,對生活有這樣透徹理解與領(lǐng)悟的多半是中老年人。生活真的是一切之源,所有的生命體驗都是在生活中,人的改變都來源于體驗,而非大腦。蘭海就是秉持這樣的理念,所有的活動設(shè)計,都是在生活體驗基礎(chǔ)之上。
比如在西安之行的活動中,孩子們實現(xiàn)了無限可能:
1.在陌生城市尋找標志性的地方:書院門前一條街、大雁塔、小雁塔和大清真寺,在尋找過程中,三組的孩子們竟然無償使用出租車四次。
2.三組孩子們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尋找老師,學習秦腔,并且最后表演出來。
3.三組孩子在緊迫時間里,邀請來自十個城市的人照一張集體照,十個人當中至少有兩個外國人,全體離開地面,還沒有直接用手接觸相機。
這些,孩子們都完成了。用心的家長都會發(fā)現(xiàn)僅這三點就是孩子成長不同的鍛煉。真正有愛的教育者才會同孩子完成這些。正如蘭海所說:愛,就是給予孩子機會—認識世界、體會人生、成功失敗、開心痛苦、寂寞孤獨、團結(jié)合作的機會。
西安之行回程中,可可贏得了最高榮譽就要丟掉隊友,和自己喜歡的朋友在一起。藍海沒收了可可的綠手絹。書中品評道:處理觸犯原則的事情,一定不能心軟。讓孩子挑戰(zhàn)一次,他就將無視規(guī)則的存在。說了就要做到,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書中也寫到:“當我拿回可可綠手絹的那一刻,我的心也很疼,因為我知道她對綠手絹是多么渴望,也知道她付出了多少努力才在今天的選舉中獲得這個榮譽。”這就是教育的尺度,這也是蘭海說的養(yǎng)育孩子科學的方法。
此類細節(jié)此類過程在書中真是比比皆是,孩子們在蘭海這個指揮棒下,盡情釋放天性,化繭成蝶。
蘭海特別強調(diào):
不要只看孩子的行為,一定要分析這個行為背后的原因。
孩子有孩子的需要,父母有父母的需要,但是我們一定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準則。
給予孩子理解和信任,希望和機會。
書摘:
蘭海觀點:
1.成就動機過重的孩子,常?;乇車L試,也難以面對失敗。根源往往在于父母過度關(guān)注孩子學習分數(shù)或比賽結(jié)果。
2.養(yǎng)育孩子是父母第二次成長的機會,雖然有時候是被迫的。
3.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他自己的努力,也需要父母的堅持與相互合作,甚至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
4.冰冷的家庭不可能帶給孩子需要的溫暖。
5.溝通是家庭和睦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溝通帶來的情感釋放能使家庭充滿活力。
6.父母從事的是最重要的挑戰(zhàn)性的工作,但我們成為父母卻不需要上崗證。
7.孩子沒有權(quán)利選擇誰做他的父母,父母卻有責任成為孩子熱愛的父母。
8.學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