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知
近兩年,江蘇省演藝集團選擇的歌劇題材都與“水”有關。從2013年的《運之河》到2016年的《鄭和》,演繹完“運河”又瞄準“大?!薄!哆\之河》在第二屆中國歌劇節(jié)上,獲得了優(yōu)秀劇目獎,《鄭和》也是為明年在江蘇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歌劇節(jié)而潛心打造的一部大型歌劇作品。兩部與水有關的歌劇都出自作曲家唐建平之手。2016年10月20日、21日,原創(chuàng)歌劇《鄭和》在南京保利劇院上演。
大明宣德五年,南京靜海寺,老年鄭和手持牽星板,遙望星空,追憶往昔。二十多年前,鄭和奉旨率領船隊出使西洋,在錦衣衛(wèi)周禹清挑唆下,林寄兒認為鄭和是殺父仇人,于是混入縫紉船,密謀刺殺鄭和。林寄兒與鄭和的護衛(wèi)劉玉龍是戀人,鄭和讓林寄兒上寶船為侍女。船行至某海域,西島王挑起事端,劉玉龍為救大明商人被困,鄭和親去解救。周禹清為置鄭和于死地,故意抓住西島王的兒子納迦拉加劇矛盾,后在鄭和的努力下,終于化干戈為玉帛,西島王還請鄭和將王子納迦拉帶到中國求學,從此西島王國成為和平海域。目睹一切的林寄兒,被鄭和的磊落、仁愛所打動,開始懷疑殺父之因。船隊即將返航,眼看林寄兒遲遲不動手,刺殺計劃即將泡湯,周禹清挾持納迦拉威脅林寄兒盡快動手,林寄兒終于明白真正的殺父仇人原來正是周禹清,搏斗之中,周禹清被林寄兒殺死。暴風雨來襲,船隊陷入前所未有的險境,鄭和鎮(zhèn)定自若指揮船隊度過艱險,并感恩媽祖護佑大明船隊平安歸航?;貞浺酝?,老年鄭和感慨萬千,此時皇帝再傳圣旨,宣鄭和再下西洋,和睦萬邦,兩鬢染霜的鄭和率寶船帶著夢想再次揚帆啟航。
歷史上,鄭和因率隊七下西洋,開辟“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傳奇人物。歌劇《鄭和》必然會將視角關注于海上航程。然而,鄭和七下西洋歷時近30年,其間所歷所感能夠在史料中查閱到的記載并不多,并且歌劇的演繹方式對于內容的選摘也有相當大的限制,因此,該劇以倒敘回憶的方式,以青年鄭和某一次航程的經歷,為人們集中展示了鄭和面對大海航行的驚心動魄以及面臨來自別有用心的政敵暗中加害的兇險經歷。
與水有關的題材應該是最適合以音樂來表現(xiàn)的。就像這部歌劇《鄭和》,在銅管樂奏出的嘹亮恢宏的號角聲中,拉開了大航海的序幕。隨著音樂的起伏行進,大海洶涌磅礴的氣勢撲面而來,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中華民族開啟了對未知和遙遠的探尋,也昭示著中華民族的開放和包容。歌劇音樂的主題鎖定了“啟航”,鄭和的七下西洋,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啟航、全新的探索,這種探索是永不止步的?;叵氘敃r創(chuàng)作的過程,唐建平說,為了這個主題動機,他著實費了一番心思和功夫——雖然鄭和下西洋是起于江蘇,但是他并不想音樂風格也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因為鄭和下西洋的這一壯舉,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勇于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精神。因此,在音樂的設計上也應當建立在大中華文化基因的基礎上。記得歌劇音樂主題確定的那天,唐建平如釋重負,因為方向明確了,接下來的“路”就會走得比較順暢。那天,忙碌的他特別給自己放了個假。
歌劇《鄭和》,源于歷史,但是戲劇情境則是在歷史背景下的虛構,因而音樂的體現(xiàn)不宜過于寫實,這就要求作曲家要根據素材對音樂進行相應的造型。音樂當中可以捕捉到蘇浙一帶如收歌等的民歌元素;而大航海一路走下去,經過的地域非常多,可選擇的音樂語言范圍也非常寬。比如作品當中的西島王國,這是一個虛構的國度,但是在音樂上根據當時航程的路線,運用了一些非洲部落的土著音樂;海上求雨的一段,最初的設計是想選擇一個現(xiàn)成的江蘇民歌,但之后唐建平還是根據搜集來的各種素材,按照劇情的需要,創(chuàng)作了一首新的唱段。對于民間和地方音樂元素的運用,唐建平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既要有地域風格的依據,又絕不拘泥于某一地域的限制,讓觀眾在作品中捕捉到某種似是而非的地域特征,但卻是全新的創(chuàng)作和全新的體驗。
一部大航海題材的歌劇,音樂的交響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皢⒑健钡囊魳分黝}從開始貫穿始終,到結尾形成高潮,當尾聲的大合唱《啟航,啟航……》反復詠唱的時候,在宏大、昂揚的旋律中,每位聽者無不動心動容。上半場結尾“升帆”一段,銅管樂奏出的三個層次的號角聲與合唱的三個層次有機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奮進、震撼的回響。而在“戰(zhàn)臺風”一場戲中,作曲家將音樂分為三個大的層次,首先是人與大海的搏擊,二是人力無法勝天只能順應自然之力迂回戰(zhàn)斗,三是在最緊迫的時候,媽祖出現(xiàn),護佑航船平安。這段大交響按照三個層次依次推進,從緊張激烈到悲壯雄渾再到風平浪靜,整段音樂將近十幾分鐘,充分體現(xiàn)了大航海的艱難風險、波瀾壯闊,非常震撼。
作品的核心人物自然是鄭和。根據劇情設定,老年鄭和為男中音,青年鄭和為英雄男高音。鄭和的命運是全劇的主線——老年鄭和,歷盡滄桑、癡心不改,雖然年事漸高,依然心懷夢想,在壓抑中渴望新的征程;青年鄭和,意氣風發(fā)、果敢無畏,擁有充滿仁愛的寬廣胸懷。兩“鄭”合一,覆蓋了鄭和生命過程中的主要方面。對于兩個鄭和的音樂形象,作曲家充分發(fā)揮和聲的功能,通過音樂結構、音程的跳躍、聲音的變化等等,將人物的豐富性充分體現(xiàn),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鮮活。
包括鄭和在內,全劇共有五條線索。
劉玉龍,角色要求是帥氣浪漫的男高音。作為鄭和的貼身衛(wèi)士,既要表現(xiàn)劉玉龍的忠誠,同時又要在他與林寄兒的戀情上體現(xiàn)其浪漫,代表性的便是那段略帶憂郁的浪漫曲。
周禹清,角色要求是比較戲劇化偏高音的男中音。作為典型化的歌劇中以陰謀為主的反面人物,周禹清情緒變化跨度大,用唐建平的話說就是“比較‘浪費音樂材料。”因為要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一些語氣化的段落,就必然要在音調、節(jié)奏、音高跨度、強弱等來進行活躍和細致不規(guī)則的變化,將這些零散的音樂材料有效統(tǒng)一起來,便是一個活脫的周禹清。對于這個人物,唐建平著墨頗多,最后周禹清的陰謀被識破后的一段唱,體現(xiàn)了人物從陰險狡詐完全變?yōu)槊髂繌埬懙膼憾九c兇殘,這段詠嘆調需要人物在一分鐘之內完成,以表示壞能量的充分釋放。
林寄兒,角色要求是如托斯卡、阿依達這樣的典型的歌劇女高音。林寄兒上船的目的是復仇,因此她的主題性音樂一直沒有鮮明地表達出來,之前都是在歌唱之前或是在歌唱的下聲部伴奏中出現(xiàn),體現(xiàn)人物充滿矛盾的悲劇性。而到最后,當林寄兒決定放棄仇恨轉而支持鄭和的決斷中才唱出來。林寄兒的核心唱段并沒有從高音區(qū)充滿仇恨的“報仇”吶喊聲開始,而是從中音區(qū)開始,并轉為柔和的五聲性曲調,旋律的長氣息和大跨度,充分體現(xiàn)出戲劇性張力。
另外,西島王也設置為男中音,雖然在聲音的力量上與周禹清相似,但是他有勇無謀、盲目自大,因此人物性格略顯傻笨些,音樂特征兼有野性與詼諧。另外一個精神象征媽祖,出現(xiàn)的次數不多,但都是比較重要的段落,因此需要能夠在形象和聲音上都具有威儀感,設置為大號女高音。
五個主要人物是本劇的五條戲劇線索。鄭和的命運既代表航海之運也代表國運,這是全劇的核心。周禹清代表的是舊惡勢力,阻礙進步必然失敗。西島王,代表中國與鄰邦和平友好關系。林寄兒則在國運大愛中化恨為愛。劉玉龍代表忠信禮儀。媽祖則是航海人信念的象征,同時體現(xiàn)天佑中華的寓意。
應該說,歌劇《鄭和》在大量的史料中,比較好地選擇了適合歌劇表現(xiàn)的素材,也比較準確地體現(xiàn)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價值所在。該劇的導演同樣是《運之河》的導演邢時苗,舞蹈編導出身的他,對風暴、纖夫等舞蹈場面都處理得既真實又具有律動感,與戲劇的結合非常自然緊密。舞美設計非常宏大,與劇作的要求是一致的。雖然多媒體的運用在大部分地方與實景結合得不錯,但是個別地方略顯粗糙和虛假,可能還需進一步細化調整。
我觀看的是21日那場,老年鄭和的音色稍有欠缺,音樂表現(xiàn)上,一些作曲家給出的東西沒有表達出來,還需進一步琢磨。青年鄭和的音色不錯,但是由于劇場音效的關系,以及樂隊在歌劇演奏方面經驗的不足,因此青年鄭和的聲音開始有些突兀。后半場可能經過調試,整體還不錯。飾演周禹清和林寄兒的演員,總體表演優(yōu)于唱功,下一步還需要更進一步認真仔細領會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用音樂塑造人物。
樂隊總體表現(xiàn)不錯,但是在歌劇演奏的經驗方面以及對于作品細膩詮釋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細摳打磨。從劇本方面來說,對于媽祖這個角色的設置,雖然我能夠理解這是航海人的信仰,但是有些段落的處理過實,會讓觀眾有誤解。而且,往往在戲劇發(fā)展最緊張的階段,媽祖便出現(xiàn),反而會削弱作品的戲劇性和緊張感。
歌劇的表現(xiàn)有一定的規(guī)范,包括開場、謝幕。這部歌劇的序曲是出字幕的同時進行演奏的,仿佛電視劇開場一般,觀眾還不明就里,音樂就開始了,不僅缺少儀式感,同時也將作曲家精心寫作的序曲埋沒在一片嘈雜聲中,所以還是希望按照歌劇的演出方式,將主創(chuàng)的相關信息放在舞臺兩側或上方字幕條顯示,“指揮”字樣出現(xiàn),才是歌劇真正的開始。
此次《鄭和》首演,是這部原創(chuàng)歌劇的首次試水,由于時間緊迫,遺憾和缺失是難免的。明年,作為第三屆中國歌劇節(jié)東道主的南京,《鄭和》將再次亮相,相信經過此后的細心打磨和完善,那時的《鄭和》將會再一次吹響號角,來一次更加完美的“啟航,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