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
物候歷法問世極早,其根源是古人依據草木鳥獸等自然現象定時節(jié)而記歲的習慣。古代科學文獻《夏小正》記載:“顓頊作歷象,仍使于焉逢攝提格之歲……”“焉逢攝提格之歲”的意思是,候鳥(焉)到來和雄鹿脫角、長茸一同出現或二者相遇的時候,一年的歲春就真正開始了。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物候歷法。
“焉逢攝提格之歲”的物候現象,是從古文獻中獲知的情況。還有兩種文獻沒有記載卻值得提及的記歲方式,即枯榮記歲法和孳茸記歲法。
枯榮記歲法,是以植物的發(fā)芽枯落作為記歲授時依據的記歲法。例如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基諾族,過年(類似于漢族的“春節(jié)”)是沒有固定日期的,各村寨在一月份待一種小白花盛開之時就正式開始過節(jié)。此時由卓巴(“寨父”)敲打木鼓召集全寨人來到自己的家里,吃酒、唱歌、跳舞,就算新的一年開始了。
孳茸記歲法,是古人借助鹿叉角的自然脫落或隨即孳生鹿茸的現象,作為記歲授時依據的記歲法。杜甫詩云:“冬至陽生春又來。”一年歲春的開始,遠在“冬至”就萌發(fā)了。冬至在陰歷十一月中,天氣還很冷,但當太陽的熱能輻射大地,麋鹿就能敏感地感知“陽始生”,就開始脫角、孳茸。而聰明的古人則借助麋鹿這種“冬至解其角”的生理特征,探知了春的來臨。
(節(jié)選自《物候歷法在民間剪紙藝術中的審美表現初探》,《設計藝術研究》2016年第6卷第4期)
賞析
這段文字,是一篇科學論文中的一部分,闡述了我們的先民是如何通過物候現象歸納出時令、節(jié)氣的。這段文字,簡直就是對魯濱遜如何能夠摸到雨季和旱季規(guī)律的注釋。這個“注釋”證實了小說中魯濱遜式科學試驗的象征意義。
這種“注釋式”的閱讀,也使得我們的閱讀有了研究性色彩,提高了閱讀的水準。如何能夠在書海中找到這樣的“注釋”呢?一是要多讀,讀得多了,找書的經驗就豐富了;二是要善于利用有效的關鍵詞進行搜索,以提高找書、找文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