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duì)數(shù)目的認(rèn)識(shí),三以上則約稱之“三”或“九”。據(jù)考證,清朝名士汪中曾在《述學(xué)·釋三九》中寫:“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凡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笨梢姟熬拧痹谔撝笗r(shí)指數(shù)的極大極多。
《詩經(jīng)》的《小雅·鶴鳴》中有這樣一句:“鶴鳴于九皋,聲聞?dòng)谝啊!逼渲小熬鸥蕖敝干钸h(yuǎn)的水澤淤地。水的最深處為“九淵”,如賈誼的《吊屈原賦》:“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毙稳莺拥狼?、彎曲的有盧綸的《邊思》:“黃河九曲流,繚繞古邊州”。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也曾在《自潯陽泛舟經(jīng)明海作》中說“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鄉(xiāng)”,用“九流”指江河有許多支流。
三國時(shí)期的阮瑀在他的名詩《七哀》中寫道:“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tái)?!碧K軾在《韓太祝送游太山》云:“恨君不上東峰頂,夜看金輪出九幽?!痹娙擞谩熬湃薄熬庞摹眮硇稳莸叵碌臉O深處,足見其深幽。
“詩仙”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南朝詩人沈休文在《游沈道士館》中云“銳意三山上,讬慕九霄中”。這些詩人都以“九天”“九霄”極言天空之高,使人感受到山河的壯麗之美。
此外,古詩文中還有很多“九”的用法。如蘇軾在《趙閱道高齋》中說“乃知賢達(dá)與愚陋,豈直相去九牛毛”,用“九牛毛”形容量之大;詩人王勃在《上巳浮紅宴韻得址字》中曰“逸興懷九仙,良辰傾四美”,用“九仙”來指諸位仙人;屈原在《離騷》中云“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用“九死”來指多次接近死亡;而宋人梅堯臣在《依韻四和正仲》中云“四和還如九酘醅,更醇更美未嫌來”,用“九酘醅”來指酒經(jīng)過多次加工釀成,特指醇酒。
時(shí)至今日,“九”字也多次出現(xiàn)在各種成語中,如“八街九陌”用來形容城市的街道縱橫,市面繁華;“愁腸九回”指悲愁頻頻在腹中縈繞,難于排遣;“九牛一毛”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shù)量中極微小的數(shù)量,微不足道。
(安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