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兆偉
摘 要:本文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就地基施工中常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的控制措施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建筑施工 地基 質量控制
地基基礎建設是整個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關系到整個工程的質量。 在建筑工程建造和使用的過程中,由于地基和基礎工程的質量問題,使得建筑墻體和樓蓋開裂影響使用,并使人有不安全感覺,甚至引起建筑物倒塌事故。根據(jù)統(tǒng)計資料顯示,地基和基礎工程的質量問題占總事故的 21%,由此可見,地基在建筑物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地基的好壞與建筑物的安危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必須對地基基礎建設給予足夠的重視。
1、地基對建筑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1.1地基承載力設計不足
當?shù)鼗试S承載力大于建筑物對地基的壓應力時,地基工作是安全和正常的,在建筑物載荷的作用下是不會被破壞的。 當建筑物產生的壓應力大于地基允許承載力時,地基四周的地面就會出現(xiàn)隆起,地基甚至會沿滑動面開始滑移,地基產生整體剪切破壞,會造成建筑物傾斜或倒塌。 因此,在建筑基礎設計時,必須認真考慮地基承載力。
1.2 地基沉降
引起地基沉降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地基土的可壓縮性。土體在外部壓力作用下,土顆粒和水自身壓縮量是微小的,地基土真正被壓縮的原因是在外力作用下土體中的孔隙被壓縮和空隙中的水被擠出。 如果地基的沉降量不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會造成建筑物整體下沉或傾斜甚至倒塌。
1.3土坡失穩(wěn)
土坡失穩(wěn)是指土坡在一定范圍內整體地沿某一滑動面向下或向外移動而喪失其原有的穩(wěn)定性, 即改變了原來的平衡狀態(tài)。影響土坡失穩(wěn)的原因主要有(1)內部因素:土坡土質;土坡外形;土坡結構。 (2)外部因素:人的影響;振動的作用;降水或地下水的作用等。
2、基礎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
基礎施工中,較常出現(xiàn)的質最問題有:基礎軸線位移、基礎標高誤差和基礎防潮層失效。這些質量問題直接影響上部結構質量和使用要求。
2.1基礎軸線位移
基礎的軸線位移多發(fā)生在建筑工程的內橫墻,這將使上部墻體和基礎產生偏心壓,影響整體結構的受力性能。施工中,橫端基礎軸線,一般應在槽邊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員在實際放線時僅在山墻處有控制樁,橫端軸線由山墻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礎一般是先砌外縱墻和山墻部位,待砌橫墻基礎時,基礎槽中線被封在縱墻基礎外側,無法吊線找中,軸線容易產生更大偏差,有的槽邊控制樁保護不好,被人員或車輛碰撞發(fā)生移位,產生軸線位移。
2.2基礎標高偏差
當基礎砌至室內地平(±0.00)處,常出現(xiàn)標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礎標高相差較大時,會影響上層墻體標高的控制?;A下部的基層(沙土、混凝土)標高相差較大,影響基礎砌筑時對標高的控制。由于基礎大放腳寬大,基礎皮數(shù)桿不能貼近,難以觀察所砌每一基礎與皮數(shù)桿的標高差。磚基礎大放腳填芯磚采用大面積鋪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鋪灰厚度不均勻或鋪灰面太長,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漿因歇停過久擠漿困難,灰縫不易壓薄而出現(xiàn)冒高現(xiàn)象。
2.3基礎防潮層失效
防潮層開裂或抹灰不密實,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礎向上滲透,造成墻體潮濕。外墻受潮后,經鹽堿和凍融作用,磚墻表面逐層酥松剝落,影響居住環(huán)境美觀和結構強度。在防潮層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澆水或澆水不夠,影響防潮層砂漿與基面的粘結,操作時表面抹灰不實,養(yǎng)護不好,使防潮層因早期脫水、強度和密實度達不到要求而出現(xiàn)裂縫。
3、地基質量問題產生原因
3.1地基鉆探報告真實性對多層住宅的沉降量大小關系很大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要正確反映土層性質、地下水和土工試驗情況,并結合設計要求,對地基作出評價,對設計和施工提出某些建議。如果地質報告不真實,就會給設計人員造成分析判斷的錯誤。 以前在地質鉆探中有的孔深度不到位,有的抄襲相鄰的地質報告,個別甚至出具虛假報告,都曾給建設單位造成過重大的經濟損失。
3.2設計方面原因
多層住宅單體太長的;平面圖形復雜,或有層高高差及載荷顯著不同的;地基土的壓縮性有明顯不同處或在地基處理方法中不同的,未在適當部位設置沉降縫?;A剛度或整體剛度不足,不均勻沉降量大,造成下沉開裂。 設計馬虎,計算不仔細,有的甚至不做計算,照抄別的建筑物的基礎和主題設計。
3.3在施工方面的原因
墻體砌筑時 ,砂漿強度偏低 ,灰縫補飽滿 。砌磚組砌不當,通縫多,斷磚集中使用。 拉結筋不按規(guī)定標準設置等。
4、建筑地基施工技術控制要點
建筑地基的施工技術方法主要包含夯實法、換土法及注漿加固法等。前者施工技術方法中,我們首先應進行測量定位環(huán)節(jié),由施工單位依據(jù)試夯確立夯點布置圖并進行逐一測放環(huán)節(jié)。同時在強夯開始之前應用推土機進行兩次預壓,以確保場地平整。接著我們應對場地的高程進行細化測量,確定夯點的布位是否符合測量放線的確定點。倘若地基地下水位偏高,我們則應在地基表面鋪設半米至兩米厚的中度或較粗的砂石墊層,也可采用令地下水位有效降低的方式,嚴防地基開挖設備的下降,并有效抑制強夯過程產生孔隙導致的水壓上升。在進行分段施工環(huán)節(jié),我們應按照由邊緣到中央的夯實方向,由一邊發(fā)展向另一邊。每次夯實完成一遍后,應再次用推土機對場地進行整平處理,在放線定位后可繼續(xù)進行下一次的夯擊施工。該施工技術的加固順序應遵循先深后淺、先對深層土進行加固,而后依次進行中層圖及表層土的加固夯實,當整體完成一遍后再次履行一遍低能量的滿夯施工,如有條件還可用小錘進行二次錘擊施工。在夯擊過程中我們應按照事先實驗確定的相關強夯標準參數(shù)科學進行,保持落錘的平穩(wěn)以及夯位的準確性,對坑內出現(xiàn)的積水應及時予以排除。當夯擊地段中含有水量較大時,則應先進行砂石的鋪設后再進行夯擊。在每夯擊完成一次后,我們應用新土或就地取材的用周圍土將夯擊處填平后再進行后續(xù)的夯擊施工。在注漿施工環(huán)節(jié),我們首先應對施工現(xiàn)場的鉆孔情況進行深入實地的勘察記錄,同時在硅化加固涂層之上應預留厚度為一米的不加固層,有效防止?jié){液的上冒現(xiàn)象,且在必要時還應進行夯填素土或采用打灰土層的施工方式。在澆灌漿液的環(huán)節(jié)應將其壓力控制在0.2至0.4兆帕及0.8與1兆帕范圍內。同時,在涂層加固環(huán)節(jié)中我們一般應采用自上而下的流程,倘若土層滲透系數(shù)隨著深度的增加不斷增大,我們則應采取自下而上的施工方式進行。而當相鄰土層擁有不同的土質時,我們應對具有較大滲透系數(shù)的土層先進行加固,并應定期抽查漿液中的配比及其主要性能指標是否合理、注漿施工的順序是否科學、注漿孔徑、孔位、孔深及施工過程中的壓力值是否滿足相關要求標準。另外我們應在孔位平面圖中編好相關號碼的已完成注漿孔位進行細化標記,注明其鉆孔施工的確切日期,從而有效避免出現(xiàn)漏孔澆注的現(xiàn)象。倘若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地基表面或位于附近的建筑物出現(xiàn)變形情況,我們應立即停止注漿施工,并全面核查引發(fā)該現(xiàn)象的成因,有效調整注漿參數(shù),確保地基施工各項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
5、結語
總之,為了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整體建設質量,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建筑地基這項基礎隱蔽工程,科學應用施工技術,嚴格制定施工策略,抓住地基施工技術質量控制要點,避免應付了事、不按規(guī)程操作,給整體工程埋下安全隱患,造成難以補救的工程建設事故,從而真正為百姓人民創(chuàng)建出人性化、高水平、穩(wěn)定長效的高質量建筑。
參考文獻
[1]劉安樂.建筑工程中復合地基施工技術的分析[J].四川建材,2009(3).
[2]安明.強夯法在大塊石高填方地基中應用[J].施工技術,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