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人生說到底,就是在藏與露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鋒芒畢露,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很多英才,都是毀在別人的毀謗之中的,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是也。記得阮玲玉自殺的時候,就說過一句話:“人言可畏?!闭驗槿绱?,我們強調要韜光養(yǎng)晦,深藏如海。在這方面,道家的莊子,說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所謂“虎豹之文來田”?;⒈栽馐茴鲍C,是因為它漂亮的花紋。莊子說,人其實也是有“花紋”的,這“花紋”可能是你的才華、德行、品貌、財富、權勢等等,一個人若是喜歡炫耀自己的這些“花紋”,就有可能像虎豹一樣遭受禍患。
我們知道,道家首先考慮的,是人自身的安全。因為關注人的自身安全,所以自然就要強調去掉自身的“花紋”。有人說,這“花紋”已經是既成事實,是客觀存在的,如何去掉?道家說,去不掉,那就藏起來好了。故而,老子說:“圣人被褐懷玉?!薄芭帧保痪褪前炎陨淼摹盎y”藏起來了嗎?
但是不是說,道家就完全無所作為,一味明哲保身?其實也不是。道家把重點放在“藏”上面,但是道家并不否定“露”,而且該“露”的時候,還是要“露”的。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彼^“功成名遂”,不“露”如何成就?但是,在道家看來,“功成名遂”之后,驕矜自滿,不思激流勇退,就可能遭受禍患了。所以,“露”之后,就要懂得“藏”。項羽的悲劇,是“露”得太過,不知斂藏,所以史遷才批評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思古”。在這一點上,我是很欽佩道家的。很多人一旦名滿天下之后,很容易洋洋自得,話說得是越來越滿,對他人是越來越苛求。用眼角落看人,一味自高自大。不知斂藏退避的后果,那倒霉的日子,也許接踵而至。
與道家不同的一點是,儒家的“義”高于人的生命,所以“舍生取義”,那人生就比較激昂。為了實現(xiàn)“義”,自然要事事走在前頭,不可能像老子說的“不敢為天下先”了。儒家的“露”,不是為了“揚己”,而是為了“取義”,所以孟子才會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也許有人說,孟子的“露”,是否太狂妄了點?不能這么說。孟子不是為了自己的名利,才去露的,他是真心要改造社會,為百姓代言。故而他還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薄昂棉q”不是要揚己,而是要追求真理。孟子的“露”,其實就是陸游在詩中寫的那樣:“位卑未敢忘憂國?!币粋€人自覺將國家命運擔在自己肩上,這樣的“露”,才是“露”的最高境界。
自然,孟子也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薄凹嫔铺煜隆?,是“露”;“獨善其身”,是“藏”。可見儒家能露則露,能藏則藏,這就是孔子說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比寮业娜松?,其實也是富有彈性的。蘇東坡說:“用舍由時,行藏在我?!逼鋵嵕褪侨寮宜枷搿9识覀兛梢哉f,蘇東坡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影響都有,但主色調還是儒家的。他的一生,在“藏”與“露”之間,可謂游刃有余。他貶謫黃州時,也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這自然是“藏”的思想占主導的,但是能為人民做點事情的時候,他從來沒有放棄為民請命的機會。這一點,我覺得是高于王維的。王維晚年對政治基本上完全失望了,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那基本上是以隱為主色調的。但蘇東坡不同。記得蘇東坡在惠州做地方官時,還把他在武昌看到的“秧馬”推廣到民間,以減輕百姓插秧的勞動強度??梢赃@樣說,蘇東坡雖屢受政治打擊,但對政治從來沒有失望,該藏則藏,該露則露,始終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這樣的人生姿態(tài),應該是非常悠然的。
在人的一生中,沒有誰能一直站在舞臺的中央,也沒有誰注定要一輩子活在墻角落里。一直賴在舞臺的中央不下來,那是沒有自知之明;一直躲在墻角落里不露面,也顯得有些卑怯。乘風云而上,抓住機遇,適時“露”一把,那就可以成就功業(yè),實現(xiàn)人生價值。但“露”其實是為了“藏”,畢竟人生以平淡為真,“露”只是一時的風光而已?!奥丁边^之后,學會“藏”,學會以一種恬淡的心態(tài)來過日常的生活,甘于無名,那樣的人生,才可能長久,也覺得淡而有味。
在這個數(shù)字媒體發(fā)達的時代,很多人簡單為“露”而“露”,一心想成為“網紅”,并渴望隨之帶來的巨大聲望和利益。這樣的“露”,未免顯得淺薄。社會心態(tài)的浮躁,其實就是源于這種功利性太強的“露”大量存在。一旦這種“露”成為主流,潛下心來做事情的人,就會被邊緣化。我還是真心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尊重那些深藏不露但是真心在為國為民做事的人,不要因為他深藏不露,淡泊名利,我們就冷淡他,不給他應有的物質利益和精神激勵。“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自然是對的,但絕不能因為一個孩子不會“哭”,默然無聲,我們就忽視他,讓他饑一頓飽一頓。一個社會如果只是給會哭的孩子奶吃,這個社會,絕對是畸形的。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