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
普通人一定想象不出哈佛工程師Conor Walsh的實驗室是什么樣子。這里既沒有離心機、通風櫥,也沒有成排的試管——而是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衣服。
在實驗室的一頭,站立著一組穿著T恤和運動褲的假人模特。它們背后擺放著一排排的運動衫和跑步鞋。在另一面墻的架子上,短褲和褲襪被仔細得疊好,并且細心地標注著尺碼。甚至你還能看到學生給一條褲衩兒縫補丁的情景。
如果這家實驗室出現(xiàn)在商業(yè)街上,你會把它當做是某高端訂制運動品牌的門店。但這不是耐克的實驗室,這是哈佛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它進行著一項會顛覆現(xiàn)有軟體機器人技術的項目。該項目還計劃改變中風患者的命運——幫助他們行走。
Conor Walsh教授是該實驗室的負責人,他說:“簡單來說,我們在做能提供動力的衣服,幫助移動能力受限的病人重新動起來。這些‘衣服能幫他們抬起腳并且重新行走。這是動力服領域的終極課題。”
由于他的杰出研究,35歲的Conor Walsh被授予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Rolex award for enterprise)。他計劃把獲得的10萬瑞郎(約68萬人民幣)獎金用于軟體機器人技術的研發(fā)上,以開發(fā)能幫助士兵和體力工作者搬運重物的柔性外骨骼。他還計劃把研究成果應用到其他醫(yī)療領域,幫助帕金森癥和腦癱患者,以及遭受其它病癥而行動力受限的人。
Walsh是都柏林圣三一學院生產(chǎn)制造和機械工程專業(yè)的研究生。在學生時代,當他聽說美國研發(fā)的機械外骨骼能幫助人搬運重物時,他開始著迷于機器人技術。簡單地說,機械外骨骼是一個硬的、像機器人一樣的外殼。它能把使用者裝在里面并且?guī)е凶?。想象一下鋼鐵俠里面 Robert Downey Jr穿的金屬盔甲,還有電影異形里Sigourney Weaver大戰(zhàn)異形時駕駛的機械骨架。
Walsh認為這些看起來太酷了,所以他申請到MIT生物力學專家Hugh Herr那里做博士研究。但是,當 Walsh接觸剛性機械外骨骼,他發(fā)現(xiàn)它們的使用體驗很不好。
“穿著它們就像困在一副機器人盔甲里面,很硬,很不舒服,很笨拙費勁,并且這副盔甲有時還不能像人那樣移動?!?/p>
所以當Walsh搬到哈佛,設立了生物設計研究所之后,他決定采用另一條路線。他表示:“我當時立刻意識到,如果有一副柔性外骨骼向你指出正確的移動方式,穿起來舒適,并且不讓你感到費勁,這會有巨大的生物醫(yī)療應用前景。我開始想,我們能不能開發(fā)出柔軟的可穿戴機器人呢?”
答案被證明是“能”。Walsh和同事Terry Ellis,Louis Awad and Ken Holt一起,與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和神經(jīng)科學領域的專家們合作,開發(fā)出了一種很巧妙但其實技術難度并不高的行走助力方式:柔性外骨骼。
這副外骨骼的原理是:一條布帶捆在使用者的小腿肚肌肉上;用自行車剎車線做成的帶輪裝置(pulleys),一端連在小腿布帶上,另一端連在用戶背后的動力裝置上。當使用者要抬起腳邁步時,動力裝置會拉動帶輪線纜,這幫助使用者進行抬腿動作。隨后,當腳朝前動作的時候,另一條連接在鞋尖的線纜會收緊,所以用戶腳尖不會拖在地上。該情況被稱為“足下垂”(foot drop),是中風患者行走的普遍難點。
通過這種方式,一個困擾無法控制自身肌肉患者的關鍵問題——行走,得到了緩解。他們可以抬起腿,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的腳趾尖不會向下墜,這樣腳尖不會在行走時拖在地上而摔倒。這是完美的行走協(xié)助裝置。
Walsh 解釋道:“輔助特定關節(jié)的外骨骼是前所未有的,在過去,人們?nèi)贾幌胫邪l(fā)覆蓋整條腿的外骨骼。而我們只專注于一個關節(jié)。關鍵是,在中風病例中,這個關節(jié)是行動受損最嚴重的。另外,我們做到了讓材料很輕并且很容易穿戴。簡單的就是最好的,這是我們的座右銘?!?/p>
在早期的設計中,拉動線纜以幫助使用者抬腿、抬腳尖的帶輪,被一個類似于像是手推車的裝置驅動,它需要吭哧吭哧地跟隨著使用者。而目前的動力裝置已大幅縮減了體積,這是該系統(tǒng)最關鍵的改進之一?,F(xiàn)在,它只重4.5kg,背著它的使用者不至于太累。Walsh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可以進一步縮小動力裝置:“馬達會變得更輕,電池也會更輕,這些都是很大的進步?!?/p>
動力裝置還內(nèi)含慣性測算單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s,IMU),它們會分析使用者腳部移動的力量,并相應地拉升或者降低帶輪。為了讓系統(tǒng)正常工作,傳感器必須精確到毫秒。Walsh說,驅動的時機絕對是最關鍵的。
這套柔性外骨骼已經(jīng)成功進行了測試。穿著它的中風患者在跑步機上慢走的視頻,證明了它提升人們行動能力的效果。當穿上柔性外骨骼之后,患者們不再需要攥著手杖,他們的腳步變得更快且更有信心。Walsh強調(diào),他們的系統(tǒng)并不是行動力受限的唯一解決方案。剛性機械外骨骼永遠會有用處,比如針對全身癱瘓的患者。但對于不那么嚴重的情況,輕便靈活的柔性外骨骼會是更好的選擇。
據(jù)衛(wèi)報報道,每年英國都有約11萬人遭受中風。大多數(shù)患者能活下來,但中風仍舊是英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次于心臟病和癌癥。中風發(fā)生的原因是腦部血液輸送的中斷,這通常是由血液凝結塊或者血管爆裂引起。中風會影響肌肉的工作。英國中風協(xié)會指出,大腦通過神經(jīng)向肌肉傳遞命令信號,來使肌肉動作。中風給大腦造成損傷,也打斷了這些信號。典型的中風癥狀包括足下垂和軟弱無力沒精神(老中醫(yī):腎虛)。病人感到疲勞并且動作笨拙,這讓他們更難以控制肢體動作。
哈佛大學Wyss生物工程研究所(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也參加了這個柔性外骨骼項目。它的研究員Ignacio Galiana說:“中風患者往往選擇遠離社會,他們不再外出,不再參加社交活動,甚至連孫子的運動會也不再去。他們選擇待在家里,不再鍛煉身體,因為這耗費精力也很累。他們從我們的世界中消失。通過讓他們能再次行走,我們希望能讓這樣的情況不再發(fā)生?!?/p>
這個柔性外骨骼的設計目標并不是全天的穿戴,而是讓中風患者每天能穿著它出去溜達幾個小時,不至于精疲力盡。這個設備應該也能在幫助患者重新行走的康復理療中派上用場。Walsh說:“這是一個能極大加速、延伸中風患者康復過程的工具。有了柔性外骨骼,患者們不再需要考慮怎么行走,這會變得更自然,就像他們中風前一樣。”
至于臨床應用的日期,Walsh展望他的團隊能夠在三年左右把原型機推向市場。柔性外骨骼并不會局限于幫助中風患者。Walsh補充道:“腦癱、阿茲海默癥(老年癡呆癥)、多重硬化癥、帕金森癥、老年行動不便等情況全都可以從這副設備中獲益。當肌肉不再有足夠的力量讓人走動,柔軟的、可穿戴的機器人會幫助他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