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興強
《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是道家的經(jīng)典之作,與《道德經(jīng)》《清虛經(jīng)》并居道家三經(jīng)?!肚f子》文奇意美,生動活潑,思想深邃,見解獨特;多以寓言故事說理釋義,闡經(jīng)解道,幽默之余,引人深思。本文擷取《莊子》獨有的激勵智慧以指導我們的經(jīng)營、管理實踐。
《莊子?至樂》篇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只海鳥飛到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一只神鳥,命人把它捉住并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里。魯侯畢恭畢敬地設(shè)宴迎接且將它供養(yǎng)起來,每天都演奏古時的音樂《九韶》給它聽,又為它備辦了牛羊豬三牲“太牢”讓它進餐。
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zāi)垦#炭植话?,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莊子感慨地評價道:“魯侯就是用他自己享樂的方式來養(yǎng)鳥的,而不是按照鳥的生活方式來養(yǎng)鳥的,所以把鳥養(yǎng)死了”。
這個故事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魯侯本是好心,卻犯了以養(yǎng)人的方式來養(yǎng)鳥的錯誤,以致把鳥兒養(yǎng)死了,不能不說是個很大的遺憾。由此,想到我們?yōu)槿颂幨?,很多時候明明發(fā)心是為別人好,也付出了很多,但最終沒取得好的結(jié)果,甚至還傷害了別人,這就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別人的需求,并有針對性地給予恰如其分的幫助,否則就會出現(xiàn)事與愿違的悲劇。再由此延伸到管理過程中對人的激勵,道理也是如此:一定要滿足別人所需,做到有針對性地激勵。有句很流行的話叫:要想釣到魚,魚餌要放魚喜歡吃的而不是人喜歡吃的;我想這個道理和上面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么如何做好有針對性的激勵呢?有如下幾點建議:
激勵要因人而異:不同的人需求也不同,因此激勵不可千篇一律,要有針對性、獨特性。有些人對物質(zhì)的需求更迫切,那就獎之以利;有些人對權(quán)利的欲望更強烈,那就授之以權(quán);有些人更渴望得到名望,那就與之以榮;有些人對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求更強烈,那就給他更多的挑戰(zhàn)、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總之一定要做到因人而異、精準實施,激勵才能取得效果。
激勵要因時而異:人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其主要需求也不一樣。所以,激勵要做到因時而異。
激勵要因地制宜:人所處的職位不同、所在的地域不同,所求也是大不相同。所以,激勵要做到因時而異。
激勵要因事而異:不同的事其重要程度和價值也不盡相同。所以,就不能平均用力,要有所分別;激勵藝術(shù)的關(guān)鍵:不是滿足別人所有的需求而是滿足其關(guān)鍵性的需求。
激勵要因勢而異:激勵還要做到隨形就勢,因勢利導;順勢激勵就能達到“惠而不費,利爾無損”的境界。
《莊子?齊物論》篇記載了一個“狙公養(yǎng)猴”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宋國有一位老人,家里養(yǎng)了十幾只猴子,這些猴子整天圍著他轉(zhuǎn)悠,所以,左鄰右舍都稱他“狙公”。狙公很會揣摩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聽得懂狙公的話,他們和和睦睦地生活在一塊兒,十分快樂。
有一段時間,狙公生活比較困窘,而猴子們的胃口卻一個比一個大。狙公寧愿自己勒緊褲腰帶,也不忍心讓猴子們餓著,就這樣,斗里吃完了,吃甕里,甕里吃完了,吃罐里的……眼看一個個都底朝天了,這可怎么辦呢?狙公犯了愁,看來只得減少猴子的糧食分量了。但他擔心猴子們不樂意,就哄騙它們說:“給你們吃橡栗,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吃了嗎?”猴子們聽說早上只吃三顆,都生氣了,一個個“吱吱”亂叫,上躥下跳,有的去抓狙公的手指,有的去拽狙公的胡子,有的去撓狙公的癢癢,還有的干脆把狙公的鞋子藏了起來,弄得狙公苦笑不得。
狙公琢磨了一會兒,有了主意。他和顏悅色地對猴子們說:“好了,好了,你們別吵了,我改正還不行嗎?以后給你們吃橡栗,干脆早上四顆、晚上三顆算了,這樣總算可以了吧!”說完,他瞅著猴子們的反應(yīng)。猴子們一聽,早上的橡栗增加了一顆,非常滿意,搖頭擺尾,很是開心。狙公看著這情景,捋著胡子哈哈地笑了。
從“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前者讓猴子覺得吃虧不小而怒氣沖沖;后者讓猴子覺得占了便宜而喜氣洋洋。看似數(shù)字游戲,結(jié)果卻大相徑庭,這不得不讓我們佩服狙公的激勵智慧。從激勵角度看,狙公并沒有增加橡栗的數(shù)量,只是改變了分配的方案,從“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卻取得了理想的激勵效果,狙公的辦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一定要研究激勵的方式和激勵措施的結(jié)構(gòu),努力在激勵總額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優(yōu)化激勵結(jié)構(gòu),改善激勵方式從而達到良好的激勵效果。這對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微企業(yè)做好員工激勵非常有借鑒意義,要思考和探索在支付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如何建立和完善薪酬以外的福利和文化激勵機制。
激勵要做到“近期、中期、遠期”三種激勵方式并存,優(yōu)先做好近期激勵。大部分人都有一個通性:更看重眼前的、近期的利益,對遠期的利益存在不確定的心理。
激勵還要做到及時:激勵不能拖延,拖延就會降低效果,要做到:獎不逾時。
《莊子?庚桑楚》篇有段非常精彩的論斷:“與物窮者,物入焉;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币馑际牵骸案馕镯槕?yīng)相通的人,外物必將歸依于他;跟外物相互阻遏的人,他們自身都不能相容,又怎么能容納他人呢!不能容人的人就沒有親近的人,沒有親近的人也就為人們所棄絕。”這段話非常精準地點出了“包容”對于團結(jié)人和激勵人的價值和意義。
春秋時期,有一個以“寬容換激勵”的經(jīng)典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故事是這樣的:楚王有一次宴請群臣,席間歌舞曼妙、美酒佳肴、燭光搖曳。同時,楚王還命令兩位他最寵愛的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位敬酒。忽然一陣狂風刮來,吹滅了所有的蠟燭,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將軍趁機揩油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纓,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趁機調(diào)戲我,我扯了他的帽纓,大王趕緊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纓就知道他是誰了。”楚王聽了,連忙命令手下先不要點燃蠟燭,卻大聲向各位臣子說:“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與各位一醉方休,來,大家都把帽子脫了痛飲一場?!北姵甲佣济摿嗣弊铀詿o法看出誰的帽纓掉了,那位犯錯的將軍也因此獲救了。
后來,楚王攻打鄭國大敗,危急之中有一位將軍獨自率領(lǐng)幾百人,為三軍開路,過關(guān)斬將前來救駕。楚王仔細一看,這位舍命相救的將軍正是當年那位調(diào)戲許姬的將軍。正因為當年楚王的寬容,施恩于那位將軍,所以才撿了一條命。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領(lǐng)導者對部屬“寬容”也是一種很好的激勵。寬容不僅是給別人機會,更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領(lǐng)導者要善待下屬,要有容人之量,擁有豁達、寬廣的胸懷;要對下屬的無心之過予以寬容,不要事事斤斤計較、過于嚴苛;要做到點到為止。
《弟子規(guī)》上有兩句話講得非常好:“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比绻莿e人無心之非而且有悔過之意,就不要窮追猛打了,而要以寬容的心態(tài)點到為止;對方自然會感恩戴德、下不為例。這樣做不僅為別人留下了空間,也為自己保留了余地;所以,老話兒經(jīng)常講:得饒人處且饒人,真是至理名言。但如果是故意犯錯且沒有悔改的態(tài)度,作為領(lǐng)導者就不能一味縱容,該嚴厲時就嚴厲、該敲打時就敲打,絕不能手軟;做到殺一儆百,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