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16次出海,累計有800多天在海上度過。她帶領團隊在國際海底區(qū)域發(fā)現(xiàn)了6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點),圈定了50多處海底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遠景區(qū),還為新勘測發(fā)現(xiàn)的16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命名。
在我國數(shù)十年大洋科考史上,一直是男性作為首席科學家?guī)ьI團隊在藍色的海洋遠行。直到2007年,中國“大洋一號”開始第19航次的考察,一個說話細聲細語、身材嬌小的女性成為中國這個團隊的核心,她就是我國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韓喜球。
我國大洋科考史上
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
與太空探索、登月競爭、極地開發(fā)類似,深海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另一處資源戰(zhàn)場。調(diào)查和開發(fā)海底礦產(chǎn)資源是國家戰(zhàn)略需求,“先來先得”是國際海底管理局探礦與勘探規(guī)章明確規(guī)定的原則。深海探礦顯然是一場時間與智慧的雙重較量。
2007年,中國“大洋一號”開始第19航次的考察。韓喜球在眾多的科研工作者中脫穎而出,在第2航段,她作為首席科學家助理,參與發(fā)現(xiàn)了西南印度洋脊上的首個海底黑煙囪。在第3航段中擔任首席科學家,打破了我國大洋科考史上男性獨霸天下的局面,成為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并在此后多次帶隊“探寶”。
但是茫茫大海,熱液區(qū)的直徑也才數(shù)百米,在科考船上用萬米纜拖著儀器去搜尋,是名副其實的大海撈針。去哪找礦,怎么找?這時,“探寶隊”隊長——首席科學家的判斷就至關重要。
“大到海上調(diào)查計劃、實施方案,小到具體調(diào)查和采樣站位的布設、調(diào)查資料的判讀,首席科學家要為航次科學目標的實現(xiàn)負全責。此外,還要為人員與儀器設備的安全負責?!?/p>
悶頭爬山,
不覺間就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其實,比起陸地上的生活,科考船上的生活艱辛而清苦,最常吃的蔬菜是洋蔥和土豆,更要長期忍受與親人別離的那份牽掛和孤獨。船員們說那是“流血流汗,掉皮掉肉”的日子。
可身處再艱苦的科考工作環(huán)境,韓喜球也一直堅持著,“我很喜歡我的工作。別人覺得出??菰铮铱偢袊@海上時光太匆匆,真希望多做一些調(diào)查?!?/p>
身邊的人都說韓喜球“不是女漢子”,“她比漢子都強悍”。作為首席科學家,沒人能和她輪班,只要船上的馬達不停轉(zhuǎn),韓喜球的工作就不分晝夜。她曾帶領隊員們20個小時不休息地做實驗,比她小十幾歲的年輕隊員都扛不住了,可韓喜球精力依舊旺盛。
2008年12月,韓喜球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媒體紛至沓來,讓她有些不適應。她覺得自己只是個十分普通的科研人員,不值得,也不需要有如此高的曝光率?!拔抑皇菒烆^爬山,不知不覺就看到了更美的風景?!?/p>
2017年已過去一半,韓喜球剛結束“海漂”的4個多月。海上常年烈日當空,刺得人睜不開眼睛,甲板被烤成了燙板,40℃到50℃的高溫,燙得在甲板上走路都很困難,何況還要進行各種試驗操作??擅看纬龊w來,韓喜球都不抱怨苦與累。皮膚曬傷了,她也只是戲稱自己變成了“非洲人”。原本白皙的皮膚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才能慢慢恢復原先的顏色,但她說:“樂在其中。”
樂在其中便好,畢竟人這一輩子,能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一種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