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斯琴
花開都是美好的,而花謝也終是必然的。水流花落,這本是世間最常態(tài)的循環(huán)。但是,在五百年前的吳門,花落的聲音居然驚動(dòng)了一大批文人雅士。
那是公元1504年。這一年,吳門書畫界的領(lǐng)軍人物沈周已77歲高齡,而他唯一的兒子不幸在這年暮春病逝。悲傷至極的沈周一夜寫了十首落花詩,其中一首——“芳菲死日是生時(shí),李妹桃娘盡欲兒。人散酒闌春亦去,紅消綠長物無私。青山可惜文章喪,黃土何堪錦繡施??沼浬倌牯⑽杼?,飄零今日鬢如絲?!比姳校?/p>
沈門弟子文徵明、唐伯虎,讀了老師的落花詩,各和了十首。這一年,文徵明、唐伯虎都是35歲,世事之艱也已在他們心底累成土坷。唐伯虎因會(huì)試泄題案遭受牽連被冤下獄后,對仕途失了興趣,此時(shí)也借落花詩表達(dá)一下憤懣。他一口氣又寫了二十首,后又時(shí)常修改,并作落花圖,詩書畫相和。傳世的唐寅《落花詩》竟有四十七首之多。
而文徵明將老師的詩及自己的和詩示于友人一讀時(shí),吳門才子徐禎卿隨之也和了十首。徐禎卿當(dāng)年只有26歲,因詠出“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lián)P州樹樹花”等妙句,才情在吳門已是人人盡夸。
沈周讀了徐禎卿這些小輩和的詩,贊不絕口,便又反和了十首。一時(shí)間,詠落花詩竟成了天下文人之日課。
文徵明前往當(dāng)時(shí)的京城南京辦事,將落花詩誦給好友呂常聽,呂常也和了十首。返回吳門后,沈周品讀了呂常的和詩,詩興又發(fā),再反和了十首。
靜居吳門的文徵明用小楷將沈周的三十首落花詩及文、徐、呂三人各和的十首詩,恭書了一遍。這便是如今擅寫小楷的書法愛好者時(shí)常臨寫的小楷范本《落花詩》。
而唐伯虎自書的幾十首《落花詩》則成為后人研習(xí)行書的范本。吳門才子祝枝山則用草書抄錄了數(shù)首唐伯虎的《落花詩》,那便是我們今天的草書范本之一。
沈周以畫聞世,書法亦絕佳,也曾作落花圖與落花詩書畫合冊。這些都是大明朝的國寶。
落花無情,流水有意。這些水一樣潛涌的詩,早已將詩境延伸到落花之外。我們在這傳世的一百多首落花詩里,讀到更多的是春愁之余的達(dá)觀、曠朗。正如沈周答呂常詩云:“老去掛牽宜絕物,白頭自笑此心孩。”“春如不謝春無度,天使長開天亦私?!?/p>
花落吳門,這落花的聲音,竟為后人存錄了一筆豐厚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