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紅葉最早出現(xiàn)在《山海經(jīng)》中,從漢代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代,它從藝術形象演變?yōu)橐庀蟛⒕哂胸S富的內涵。紅葉在唐詩中的意象內涵,主要分為悲與樂兩大范疇。悲的范疇有壯志難酬之悲、送別離情之悲、羈旅懷鄉(xiāng)之悲、思人懷遠之悲和顧影自憐之悲等五種類型;樂則有恬淡閑適與昂揚灑脫之分。本文首先探討了紅葉的文學性,簡要論述了紅葉意象的生成,探析其從藝術形象到意象的演變過程,然后具體分析了紅葉在唐詩中的意象內涵。
“看花應不如看葉”,宋代詩人羅與之道出了自古以來文人騷客所懷有的賞葉情結。翻開歷史的畫卷,到處可見紅葉的倩影款款,不同于紅花那般嬌艷柔弱,紅葉所獨顯的是臨風的颯爽。當漫山遍野,層林盡染時,鋪天蓋地的火紅一色對詩人所形成的強烈視覺沖擊,所引發(fā)的吟詠感嘆是不言而喻的。紅葉所象征的意蘊是豐富多樣的,寄予了古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承載了中國厚重的人文歷史文化。有著特定意義的典型意象是理解詩歌的關鍵,研究紅葉這一意象能使人們更充分地理解古詩詞,體會詩人的思想內蘊。
一、紅葉的文學性
凡屬自然之景,皆可觸動詩人之筆。自然萬物的盛博,引發(fā)了詩人的想象,構成了文學世界里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給人以直觀的審美享受。紅葉作為客觀存在于自然界的景物之一,首先經(jīng)由創(chuàng)作主體的選擇加工得以進入文學的形象世界,具備特殊的審美價值;而只有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抽象思維的參與,將自身情感體驗融入其中,將其作為思想情感的載體時,紅葉才從一個藝術形象成為表意之象,即意象。
(一)意象的生成與藝術形象的命名
意象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藝術至境三美神之一,是中國文學獨創(chuàng)的一個審美理論范疇。它作為一個文學理論術語,始于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眲③膹膭?chuàng)作論的角度強調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要以獨具匠心的構思,找到能夠充分表現(xiàn)神思的意象之后方可“運斤”,強調此為“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也”。劉勰之后,“意象”便成為我國古代文論中一個經(jīng)常使用的術語。所謂“意”即作者意欲表達的思想情感;“象”是指由語詞構造而成及其所喚起的具體的視象?!耙庀蟆奔醇挠枳髡哓S富的精神內涵的具有超越言象特征的藝術形象。因此,藝術形象不能等同于意象,只有當一個藝術形象超越了其復述客觀自然的功能,而作為思想情感的載體時,這個藝術形象才成為意象。紅葉作為詩歌中一個常見的意象,是文人運用象征手法創(chuàng)造的寄予思想情感的藝術形象。但紅葉并非一開始就作為意象出現(xiàn),而是經(jīng)歷了從藝術形象到意象的演變過程。
(二)紅葉從客觀物象演變成為藝術形象
紅葉從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景物發(fā)展為文學形象,始于《山海經(jīng)》中關于楓樹起源的神話傳說:“黃帝殺蚩尤于黎山,棄其械,化為楓樹?!秉S帝在黎山殺了蚩尤之后把兵械扔棄,這沾滿鮮血的兵器化作了一片楓樹林,表達了先民對楓葉為何為紅色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認識。作為藝術形象,紅葉也在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出現(xiàn):“沙棠櫟櫧,華楓枰櫨?!逼渲?,“楓”指楓樹,“櫨”指的是黃櫨,即紅葉樹。而“華楓”“枰櫨”與“沙棠”“櫟櫧”一樣是作者為鋪排天子的上林苑樹種之繁盛,進而烘托其宏大規(guī)模而進行的客觀景物的羅列。以司馬相如為代表漢賦作家把自然萬物當作獨立的審美客體加以精細的描繪,其所描寫的景物并不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載體,而是獨立于主觀之外的客觀存在。紅葉在漢代及以前的文學作品中只作為一個藝術形象存在。
(三)紅葉從藝術形象到意象的發(fā)展過程
到了魏晉南北朝,文學開始尋求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進入自覺的時代。與“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理想”相結合,詩人強烈的個體生命體驗與情緒逐漸內蘊于生動具體的形象中,逐步形成追求象外之韻、言外之意的藝術風尚。紅葉在詩歌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稍顯增加,但仍未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意象,只呈現(xiàn)出從藝術形象到意象的過渡狀態(tài),表現(xiàn)為紅葉作為意象只出現(xiàn)在極少數(shù)詩作中,而在大部分詩里紅葉仍只作為藝術形象出現(xiàn)。例如,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的《晚出西射堂》:“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敝x靈運的山水詩有“極貌以寫物”“尚巧似”的追求,總是盡力捕捉景物的客觀美,所以,他筆下所描摹的自然景物往往是獨立于詩人性情之外的存在。紅葉在陰鏗《和傅郎歲暮還湘州》中則開始呈現(xiàn)出由藝術形象到意象的過渡:
蒼落歲欲晚,辛苦客方行。大江靜猶浪,扁舟獨且征。棠枯絳葉盡,蘆凍白花輕。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驚。湘波各深淺,空軫念歸情。
寒夜將至,友人欲行。“絳葉”(紅葉)在此并非獨立于詩人情感之外的客觀景物,而是與寒冷的夜幕、獨行的孤舟和冰凍的蘆花等一系列意象來渲染送別友人的孤獨凄冷,用以渲染烘托內心的孤寂。此詩中的紅葉開始作為審美意象出現(xiàn)于文學作品中。
時至唐代,巨匠迭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藝術經(jīng)驗的積累下,唐代詩歌體制的完備、技巧的純熟和反映現(xiàn)實的深度等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難以逾越的高度。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意象都向著更加成熟的方向邁進,紅葉不僅在唐詩中大量出現(xiàn),其意象內涵的具體體現(xiàn)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發(fā)展。
二、唐詩中的紅葉意象內涵
紅葉從《山海經(jīng)》開始在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歷經(jīng)漢代、魏晉南北朝直至唐代,逐漸從藝術形象發(fā)展為意象并具備豐富的意象內涵。但對于同一個意象的運用,不同作者的不同人生遭遇,同一作者的不同心緒感受,都會使得意象所蘊含的內容因人而異、因情而異。當一個藝術形象超越了自身而被作為某種較為典型的意義看待時,它存在的價值就已不限于它本身,而是作為某種典型意義的載體——審美之外蘊含的人類共同的認知與情感??傮w而言,紅葉在唐詩中的意象內涵可分為悲與樂兩大范疇,但其意象內涵的具體體現(xiàn)可謂異彩紛呈。
(一)紅葉與悲
所謂“山無紅樹不知秋”,紅葉提醒著詩人秋季的降臨。秋天萬物蕭條,生命沉寂,使得文人騷客由自然之景聯(lián)想到自身,由自然的枯寂而極易引發(fā)各種人生的失意與愁苦的心緒。
1.壯志難酬之悲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是我國古代詩歌常見的主題之一,較早可見于《詩經(jīng)·雨無正》和屈原的《離騷》。壯志難酬是知音難遇的無奈,是才華得不到重用的苦悶,是功名未就的悲憾。紅葉作為唐詩中常見的意象,也被用于表達政治上的失意,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此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由牛渚西江月景來追憶古人,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由懷古回到現(xiàn)實:“我”亦能高詠,但斯人卻充耳不聞;知音難求,才華難以得到賞識,也只能明朝掛帆遠去,繼續(xù)尋求;秋風颯颯,紅楓紛紛飄落,漫天飛舞,也似乎只有這無言的紅楓為“我”送別,寂寞惆悵之感頓生,更加烘托出知音不遇、壯志難酬之凄涼惆悵。
再如韓愈的《廣宣上人頻見過》寫了詩人為官許久卻未能做出有益百姓的政績;苦讀多年竟無法一日成詩,道出了詩人學無所得的羞愧,未能建功立業(yè)、難酬其志的苦悶。結尾這兩句“天寒古寺游人少,紅葉窗前有幾堆”寫到寒冷的古寺游人寥寥無幾,只有枯敗殘落的紅葉成堆地聚著,荒涼寂寥的環(huán)境更襯內心的悲涼,惆悵之情愈顯。此外,還有趙嘏的《獻淮南李仆射》表達了詩人早年身居高位,而如今卻不得不忍受官落之羞辱的落魄處境。頸聯(lián)一句“馬嘶紅葉蕭蕭晚”融情于景,馬兒悲涼的嘶叫聲與隨風飄零的紅葉形成了一幅凄涼蕭瑟的晚秋夕陽圖,寄予了詩人不得志的抑郁內心。
2.送別離情之悲
古人由于種種原因而必須與家人、親朋分別,或外出求學,或上官赴任,或赴疆征戊,或貶謫流放。離別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經(jīng)歷,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常有的主題之一。離別詩里常見的意象有夕陽、楊柳、落花和明月等,殊不知,紅葉作為一個審美意象,在抒發(fā)離別愁緒時也為文人騷客所喜愛,如唐代詩人許渾的《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謝亭為友人吟歌送別,離情別緒讓人愁,所以只能借酒消愁;待酒醒,天竟也早已顯出暮色,友人也已走遠,于是懷著滿心愁緒下了西樓。乍一看,“紅葉青山水流急”一句所描寫的色彩明快的景色與全詩的感情基調不一致,但正如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正是這“紅葉”與“青山”的美景,襯托出對友人戀戀不舍之情,極言分別的困難,更與下句滿天風雨的暮靄沉沉形成對比,表達詩人的無奈與不舍。
許渾的另外一首詩《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以“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一句開篇,渲染了離別的氣氛。崔峒的《送陸明府之盱眙》也以“紅葉下淮村”的蕭瑟烘托送別友人的不舍之情。
3.羈旅懷鄉(xiāng)之悲
古代出門一般都靠步行或馬車,交通不十分便利。而那些離家做官、征戊、經(jīng)商或求學的游子難以重回故土,與親人團聚,所以他們只能把這種對家鄉(xiāng)、親朋之思念,在外漂泊之苦等寓于詩中,以抒發(fā)內心的惆悵。特別是在草木枯黃、樹葉凋零的秋天,蕭瑟的景色更能引起離人的愁思。紅葉作為特有的秋景,也寄予了游子深深的懷鄉(xiāng)之情,如杜牧的《寄兄弟》:“江城紅葉盡,旅思倍凄涼?!苯堑募t葉已飄落殆盡,眼前這蕭條衰敗的景物更使得旅途愁思倍增,內心更加凄涼;紅葉經(jīng)過亂風飄零,最后尚可落地歸根,而我功業(yè)未成,身賤未能歸鄉(xiāng),只能在這漫漫秋夜里夢尋遙遠的故鄉(xiāng)。全詩以“紅葉”開篇,點明深秋時序,字字句句都充溢著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與功業(yè)未成不能歸鄉(xiāng)的愁苦。
再如劉長卿的《余干旅舍》的首聯(lián):“搖落暮天迥,青楓霜葉稀。”開篇所寫就是深秋時節(jié),原來茂密蔥郁的那一片青楓林如今稀稀落落,儼然一幅秋風蕭瑟、木枯葉落的衰敗情景,霜葉的飄零烘托了詩人內心的悲涼,心中本已經(jīng)是愁苦萬分,見到此情此景,更是傷心欲絕,有此一句作為開篇,全詩的基調不言而喻,自是悲傷與惆悵,最后一句“鄉(xiāng)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點明這種愁的因由——思鄉(xiāng)。
4.思人懷遠之悲
江淹的《別賦》有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倍鴦e后的相思之苦更是令人飽受煎熬。紅葉作為詩人相思之情的載體,緣起于“紅葉題詩”的故事。
關于“紅葉題詩”的故事有許多不同的版本,筆者在此選取的是范攄《云溪友議》中記載的關于詩人盧渥的故事:唐宣宗時,盧渥到長安應舉,偶然間來到御溝,見其中飄著一片紅葉,便命仆從取來,發(fā)現(xiàn)葉上寫有詩,覺得好奇,于是把這片紅葉收于巾箱內。后來,盧渥娶了一位被遣出宮的宮女,巧合的是這位宮女就是題詩紅葉的作者。詩曰:“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其他版本的故事雖然主人公和具體情節(jié)不一致,但大體上是關于宮女題詩紅葉與士子結緣的故事,雖然這些故事充滿了巧合與傳奇色彩,卻都反映了相似的主題:古代宮女的悲劇命運及其對愛情的渴望。正如《全唐詩》卷四二六所云:“雨露由來一點恩,爭能遍布及千門?”宮女只有極少數(shù)能幸承君王的寵幸,而絕大多數(shù)要老死于深宮之中。在這漫長而寂寥的生活中,偶有才書的她們靠題詩紅葉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寂寥與悲苦,正如詩人徐凝《上陽紅葉》中所吟的:“洛下三分紅葉秋,二分翻作上陽愁。千聲萬片御溝上,一片出宮何處流?!睂m女讓那多情和滿富哀愁的紅葉通過這潺潺流水替自己找到有緣人,替自己享受宮外世界的自由。正是宮女悲劇的命運,正是她們賦詩紅葉以解憂的方式,不僅為后世留下了這些凄美的故事,也為后世留下了以葉為媒、以詩傳情的文學傳統(tǒng)。
此外,杜牧的《寄遠》則表達了女子對夫君的相思之情:
兩葉愁眉愁不開,獨含惆悵上層臺。碧云空斷雁行處,紅葉已凋人未來。塞外音書無信息,道傍車馬起塵埃。功名待寄凌煙閣,力盡遼城不肯回。
這首詩借用女子的口吻,以其思夫起篇。是否是天地遼闊阻斷了鴻雁的書信?苦苦等待著,紅葉已經(jīng)凋落了,可你仍未歸來,為何要如此執(zhí)著于功名利祿,不勝不歸呢?“紅葉已凋”,儼然一幅深秋的圖景,人卻并未歸來,草木的枯敗則更加渲染了內心的凄楚。詩篇既表達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也寄托了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同時也在責怪自己不勝不歸的固執(zhí),表達了建功立業(yè)的雄心。
5.顧影自憐之悲
文學創(chuàng)造是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雙向運動的結果,一方面,創(chuàng)作主體將自我意識融入客體,創(chuàng)造出具有主體特性的客體;另一方面,主體選擇和加工客體的過程始終受到客體及其他因素的制約,即必須以客體自身的特征為基礎。具體地說,創(chuàng)作主體意欲表達悲傷的思緒時,他所選擇的客體本身必須具有表達悲劇的可能性,如白居易被貶作江州司馬時所作的《司馬宅》: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蕭條司馬宅,門巷無人過。唯對大江水,秋風朝夕波。
司馬宅雜草叢生盡顯荒涼,秋霜打落的紅葉滿地的蕭條,無人理會;唯有獨自面朝那滔滔江水,冷眼看那秋風掀起的潮汐晚波。正是司馬宅本身的荒蕪與詩人自身遭貶棄的孤寂遙相呼應,所以當詩人借吟詠自己的宅子引發(fā)對自身命運的感嘆時,讀者也會獲得更加深刻的體會。
再者有趙嘏的《南池》:
照影池邊多少愁,往來重見此塘秋。芙蓉苑外新經(jīng)雨,紅葉相隨何處流。
這一幽深的小池不知見證了多少淚和愁,重返故地又能重新領略這小池的秋色。芙蓉苑外的紅葉樹被雨滴打落,飄落在水中不知向何處漂流。作者由漂流在水中的紅葉引發(fā)了對自身無可附著的漂泊的感慨。
此外,司空曙的《金陵懷古》也借吟詠故地,緬懷古人,抒發(fā)自身的悲涼情緒:
輦路江楓暗,宮庭野草春。傷心庾開府,老作北朝臣。
昔日的金陵是如此繁榮奢華,而如今,天子車駕所經(jīng)的道路兩旁只剩高大幽深的江楓和瘋長野草,是如此荒涼。一個“暗”字盡顯楓樹失去光澤后的無朝氣和詩人內心的悲涼。后兩句中“傷心”二字既概括了庾信的坎坷生平,也寄予了作者對這位與自身遭遇相似的前輩的深切同情,抒發(fā)了自身悲涼的意緒。
總而言之,紅葉作為意象所蘊含的悲情有壯志難酬、送別離情、羈旅懷鄉(xiāng)、思人懷遠與顧影自憐等五種主要類型。但紅葉作為詩人情感的載體,其悲的內涵絕不僅僅限于上述五個方面。例如,白居易的《秋雨中贈元九》表達的是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和年華衰老的惆悵——“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白居易的另外一首詩《杪秋獨夜》表達的又是遭貶謫后內心的孤寂和悲涼——“紅葉樹飄風起后,白須人立月明中”;司空圖的《秋景》“旋書紅葉落,擬畫碧云收”體現(xiàn)的又是事與愿違的無奈與苦悶。盡管人生的悲歡離合難免,盡管悲是紅葉意象內涵的主要部分,但其在唐詩中仍不乏積極樂觀之感。
(二)紅葉與樂
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唐代士人普遍帶有自由縱恣的瀟灑氣度,也影響了唐人的悲劇意識。一方面,唐代的文人勇于突破心理的柵欄,以真誠質樸的心態(tài)與內心對話,與天地自然交流,能夠最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悲劇真相;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愿意承認人生的悲劇,因為唐人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詩人,有著盛世賦予他們的無限激情和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他們認為自己有責任并且有能力戰(zhàn)勝人生的挫敗,超越現(xiàn)實的有限性,超越悲劇的藩籬。所以,在悲的基調中,紅葉仍有表達樂觀閑適的一面。
1.恬淡閑適之樂
自古文人騷客才華滿溢,都渴望出仕為官施展自身的才華,實現(xiàn)理想抱負,但或仕或隱,古代士人似乎總有一顆回歸自然、向往田園生活的閑適之心,或是秉承傳統(tǒng),或是天性使然。白居易的五言律詩《和杜錄事題紅葉》就較為典型地以紅葉為載體表達了詩人的閑適之情:
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連行排絳帳,亂落剪紅巾。解駐籃輿看,風前唯兩人。
寒山上的紅葉經(jīng)過一場秋霜之后煥然一變,像熊熊燃燒的火焰一樣紅烈,濃郁逼人,如同百花卻不等春天就提前綻放。絳帳連著幾行駐列著,像是把這片紅巾零亂裁剪了一番。如此曼妙美景怎能不駐足享受一番,而能停下那世俗紛擾的腳步陶醉于這美妙秋景的唯有我和杜牧兩人罷了,一份超脫世俗、淡然閑適之情溢于紙上。
此外,羊士諤的《王起居獨游青龍寺玩紅葉因寄》同樣表現(xiàn)了作者的恬淡閑適之趣:“十畝蒼苔繞畫廊,幾株紅樹過清霜?!鼻帻埶庐嬂葍膳蚤L滿了青苔,不遠處紅葉樹在一場清霜之后更顯紅郁,這一綠一紅的視覺享受使得詩人禁不住“閑對南山步夕陽”。再如竇鞏的《題任處士幽居》:“紅葉江村夕,孤煙草舍貧?!逼渌鑼懙木铀m孤貧,但有著“水清魚識釣,林靜犬隨人”的幽致環(huán)境,整個村子都在紅葉的映襯下和夕陽的暖光中,表達了作者幽居生活的清貧之樂。錢起的《早渡伊川見舊鄰作》也描繪了“村落通白云,茅茨隱紅葉”這般幽靜閑適的田園場景。
2.昂揚灑脫之樂
與繁榮的社會相適應,與士人恢宏狂傲的性格相交軌,唐文學不可避免地帶有昂揚灑脫的情調。杜牧可謂是一位對紅葉情有獨鐘的詩人,一首七絕《山行》尤為體現(xiàn)出詩人對紅葉的鐘愛,尤為體現(xiàn)詩人昂揚灑脫的氣度,也尤為后人所稱道: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深秋的楓林紅艷如火,使得詩人停車駐足不愿離去。在詩人看來,這火紅的霜葉更勝于那二月的春花,更美更富有朝氣。詩人贊美了紅葉不畏秋霜、不懼孤寒的膽魄,在秋天這百花凋零的衰敗中添上一種熱烈蓬勃的朝氣;也體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審美——擺脫了一般文人“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悲秋思維方式,在萬物蕭條的秋天仍能以一種昂揚樂觀的心態(tài)去欣賞大自然的秋景,表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才氣和樂觀的精神。正如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所提及的:“……唯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艷。謂勝于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宜司勛特賞于艷李秾桃外也?!痹娙藙e開一面,為后世留下了一首獨特的紅葉贊歌。
杜牧的另一首詩《宣州開元寺贈惟真上人》則勸說友人莫要厭棄江城的客子,他們雖漂泊在外,但總會有別離歸家的時刻?!敖?jīng)雨綠苔侵古畫,過秋紅葉落新詩”,秋季并非萬物蕭索,就那紅葉飄舞的風姿,詩人便能成詩一首,一如既往地表露出詩人昂揚樂觀的心態(tài)。
三、結語
綜上所述,紅葉在唐詩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意義有悲與樂兩大范疇,從悲的角度有壯志難酬、送別離情、羈旅懷鄉(xiāng)、思人懷遠和顧影自憐等五種類型;樂有恬淡閑適之樂與昂揚灑脫之樂。
唐代以后的紅葉意象在唐詩的基礎上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北宋詞人晏幾道以紅葉作為愛情的媒介,作為思念情人的相思之兆,盡情地在詞中揮灑情思,如“一聲長笛倚樓時,應恨不題紅葉、寄相思”(《虞美人》)、“詩成自寫紅葉,和恨寄東流”(《訴衷情》);南宋詩人楊萬里的《秋山》吟出了“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的嬌羞狀。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長亭送別的名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則以霜林的醉容渲染離別的愁思。明代的紅葉詩則較多地發(fā)展了紅葉題詩的傳統(tǒng),如“戲題紅葉字,醉唱紫芝歌”(葉颙《閑情二首》)、“此去吳江楓落候,好題紅葉到留京”(王世貞《贈吳江趙令君》)。清代有“紅葉詩人”屈大均的“一林秋色在貧家,紅葉蕭蕭似落花”(《翁山詩外》卷一四)的灑脫豁達。近代有魯迅“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的明媚鮮艷;有郭沫若《紅葉》中的“紅葉經(jīng)霜久,依然戀故枝。開窗聆曉鳥,俯首拾新詩”的恬淡閑適。到了現(xiàn)代則有陳毅的《題西山紅葉》,以紅葉起興又以紅葉作比,用象征手法把共產(chǎn)主義的革命豪情與哲理表達得生動有力;楊朔的散文《香山紅葉》則以漫山紅葉所透染的赤色象征祖國的欣欣向榮。
紅葉點綴了秋天,代表了晚秋的獨特之美,不同于春花的嬌艷婀娜,它的美是不懼寒風霜凍的颯爽英姿。正因如此,紅葉擁有獨特的意象內涵并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點,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紅葉美學。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