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概述了艾比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濕地生物多樣性特點,分析了艾比湖濕地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提出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策,以期為新疆北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艾比湖;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4-0191-02
1 引言
艾比湖濕地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新疆最西端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82°33′47″~83°53′21″E, 44°31′05″~45°09′35″N,東西長102.63 km,南北寬72.3 km,總面積2670.85 km2,范圍以艾比湖湖體為核心,包括四周的湖濱地帶。艾比湖湖水面積為432.52 km2(2014年遙感影像測算),湖面高程189 m,水深5~6 m,屬鹽湖。保護區(qū)始建于2000年,2007年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艾比湖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在新疆北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2 艾比湖濕地生物多樣性特點
2.1 物種多樣性
艾比湖是干旱荒漠區(qū)生物多樣性的寶庫,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聚集了準噶爾盆地荒漠90%以上的生物,還分布著一些瀕危物種和特有種。
2.1.1 植物物種多樣性
保護區(qū)植物種類多樣,包括藻類、菌類、苔蘚、地衣、蕨類、有花植物等,以荒漠植物為主。目前,保護區(qū)內共有野生植物53科191屬385種。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屬7種,占總數的1.8%;被子植物52科190屬378種,占總數的98.2%。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12種,包括梭梭、白梭梭、肉蓯蓉、胡楊、精河沙拐棗、中麻黃、甘草、大葉白麻、荒漠阿魏、艾比湖樺等。是中國內陸荒漠植物物種最為豐富的區(qū)域之一,植物種類占全國荒漠植物種類的64%。艾比湖濕地還擁有豐富的藻類,有浮游植物(藻類)7門57種。其中,藍藻門10種,綠藻門21種,硅藻門19種,裸藻門3種,隱藻門2種,甲藻門和金藻門各一種。地衣類植物也有出現。
2.1.2 動物物種多樣性
保護區(qū)內目前查明的各種脊椎動物有256種,其中兩棲動物1目2科4種,爬行動物2目6科7屬19種,哺乳動物6目13科33種,鳥類16目41科190種,魚類2科10種。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49種,其中國家一級的保護動物有10種:四爪陸龜、黑鸛、白鸛、胡兀鷲、小鴇、大鴇、遺鷗、玉帶海雕、金雕、波斑鴇等。濕地還擁有豐富的浮游動物,共計4類21種,組成上比較簡單,主要優(yōu)勢種類為鰓足類的艾比湖鹵蟲。
整體來看,艾比湖湖區(qū)動物區(qū)系組成以耐旱荒漠成分(中亞型)為主,嚙齒類和有蹄類動物比較繁盛,兩棲類種類和數量部比較稀少,而爬行類的種類相對較為豐富、分布廣泛。動物的類群主要有荒漠特有種、廣布種和一些遷徙鳥類組城。鳥類數量十分龐大,其中季節(jié)性遷徙種比重較大,居留的種類不多。
2.1.3 微生物物種多樣性
目前,對比艾比湖濕地的微生物種群數量還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少量非培養(yǎng)法研究結果表明,艾比湖濕地土壤原核微生物較為豐富,可歸類為如下群類:綠彎菌門、藍藻門、變形菌門、厚壁菌門、放線菌門、擬桿菌們、疣微菌門、芽單胞菌門、酸桿菌門、衣原體門、棲熱菌門、浮霉菌門等。
2.2 植被類型多樣性
艾比湖濕地植物區(qū)系屬于古北界蒙新區(qū)北疆荒漠亞區(qū)、準格爾盆地荒漠小區(qū),區(qū)系成分以干旱荒漠植物種類為主,其植物發(fā)生、形成與所處環(huán)境與立地條件密不可分。艾比湖濕地內鹽湖、沼澤、灘涂、石漠、沙漠、土漠、鹽漠構成了復雜多樣的生境類型,植被也由此形成旱生、鹽生、沙生、濕生、水生等多種類型,共分為5個植被類型,8個植被亞型,17種群系。
2.3 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
艾比湖濕地經過長期演化和近代人類的干擾,形成了以艾比湖水體、濱湖荒漠、天然林草地以及綠洲農田為主的生態(tài)系統類型,主要有水體、荒漠、農田、草地、林地5大類。
3 艾比湖濕地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
3.1 棲息地環(huán)境劣化
艾比湖濕地生物多樣性受到濕地萎縮的嚴重威脅。由于濕地水體的大幅度萎縮和主水體的破碎化,導致大面積灘涂裸露,使候鳥的繁殖場所隱蔽性降低,更容易受到天敵和人類打擾;導致水體礦化度升高,浮游生物生長受到抑制,候鳥餌料減少,鳥類種群密度顯著下降;使蘆葦等濕生性植物的生境發(fā)生明顯改變,分布面積明顯減小,生物量降低;使地下水位降低,一些半濕生性植物衰亡,胡楊、梭梭與怪柳等依靠較高地下水位生長的植物出現生長抑制現象。
農業(yè)活動、城鎮(zhèn)化、道路建設過程中產生的農藥、生活污水、固體廢棄物等造成土壤、大氣和水體環(huán)境受到污染,動植物棲息地及周邊環(huán)境逐漸劣變。
3.2 生境破碎化
艾比湖濕地因鄰近區(qū)域的道路、鐵路及水利工程建設,耕地開墾、城市快速擴張以及旅游景區(qū)的建設等,造成濕地自然保護區(qū)被不斷的侵占,天然濕地縮小、河流斷流、地下水位下降,野生動植物的生境與棲息繁殖地喪失、破碎化和退化。
3.3 生物多樣性下降,種群及個體數量減少
由于人類活動的干預,艾比湖濕地野生動植物生存環(huán)境受到破壞。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過度捕撈鹵蟲、撿蛋、盜挖、盜獵等,擾亂了濕地動植物原有的棲息環(huán)境,大量資源性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和資源儲量迅速減少,一些特有的生物資源優(yōu)勢正加速消失。湖區(qū)的大風和鹽塵也會威脅候鳥,甚至造成水鳥死亡。
3.4 湖水水質劣化
艾比湖是新疆準噶爾盆地最低洼地,是地表、地下水匯集中心。 近幾十年來,艾比湖流域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由于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或未達標的工業(yè)廢水排入河道,加之農業(yè)面源污染,污染物隨著河流進入湖泊,導致艾比湖水環(huán)境逐步劣化,湖水水質常年處于劣Ⅴ類。水體污染影響水生浮游動物數量和產量,也影響了以浮游動物為食的鳥類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