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為何又稱“元寶”
我國古代在唐朝建中初期(780年—783年)就有使用白銀支付大宗馬錢(支付買馬的大筆數(shù)額款項)的記錄。從出土的文物中也證實:唐代已有銀制的“餅”和“鋌”,也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銀鋌”。把“銀鋌”稱為“元寶”始于元朝,元朝至元三年以平淮庫(當(dāng)時國家銀庫)的白銀熔鑄成“錠”,凡重量達50兩者,名曰:“元寶”,也就是“元朝之寶”的意思。銀錠叫做銀元寶,黃金做的則叫金元寶,“元寶”逐漸成為金銀貨幣約定俗成的通稱。
德意法三國的淵源
843年,法蘭克王國君主虔誠者路易的三位子嗣:洛泰爾一世,禿頭查理及日耳曼人路易共同簽署《凡爾登條約》,把法蘭克王國分成“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及“東法蘭克王國”三部。855年,控制中法蘭克王國的洛泰爾一世去逝,他的三個子嗣,再次把中法蘭克王國分為三份,分別是北部的洛林和普羅旺斯及南部的意大利王國,而他們也各自管理自己的領(lǐng)地。可是,管理北部兩片領(lǐng)地的兒子相繼在863年及869年去逝,這使得法蘭西及德意志的君主共同把中法蘭克王國瓜分。公元870年,法蘭西王國君主禿頭查理及德意志王國國王日耳曼人路易簽訂條約,瓜分了洛林及普羅旺斯兩地,而意大利王國則繼續(xù)維持現(xiàn)狀。此條約亦界定了德意志第一帝國、法蘭西王國、意大利王國三國國界的基本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