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博
婚俗是人類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上很重要的問題。就婚姻而言,它的制度變化與風俗形成,不僅反映出人類自身的不斷進步,也反映出了社會生活的不斷發(fā)展,因此它也是衡量人類文明的一個尺度。
本文將從三個視角,即婚俗的縱向歷史比較分析、不同民族的古代婚俗遺風、現(xiàn)代婚姻的橫向對比分析,來對婚俗文化的演變和發(fā)展加以闡述,并且就不同時期的婚姻形式及特點分析,進而揭示出婚俗文化背后所說明的社會現(xiàn)象。
一、婚姻的縱向歷史比較分析
“婚姻”這個詞,通俗地說是男女兩性結合為夫妻。但歷史情況和實際生活比這一解釋要復雜得多。在古書中對“婚姻”二字的解釋是:婚同“昏”,是昏時迎娶之意;姻同“因”,是因男而嫁之意。那么婚是相對于男方而言的,而姻是相對于女方而言的,“婚姻”這個詞也正好體現(xiàn)了兩性愿意結合的思想。
1.1 原始群婚
在遠古時代,人類群居野處。這也致使原始群婚的特點是:男女混雜,無婚姻概念,混亂而又自由的性關系,知母不知父。
在古希臘三大悲劇中,索福克勒斯他的作品《俄狄浦斯王》,講述了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悲劇,最后他刺瞎雙眼,請求被放逐,他的母親在臨死的時候說“為丈夫生丈夫,為兒女生兒女”當然這只是劇作品。據說在我國臺灣附件的蘭嶼島上,有2400多雅美族人居住,因為與外世隔絕,仍處于原始狀態(tài),男女雜處,關系混亂。這是原始群婚的遺存。
這也是人類形成初期原始野蠻的狀態(tài),生產力并不發(fā)達,人類群居在一起抵御猛獸的侵襲的原始狀態(tài),婚姻體制作為社會體制的副產品應運而生。
1.2 血緣群婚
在舊石器時代中期,所謂“血緣群婚”是由血緣關系為紐帶構成的一種群婚現(xiàn)象。從而決定其特點為:在同血緣的氏族中,相同輩分的男女互相結為夫妻。
這種血緣群婚的關系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到一些蹤跡。如傳說伏羲、女媧兄妹結為夫妻,人首蛇身的交媾圖,生下一個肉團,內有15對童男童女,他們又相互結合,生男育女,才有了人類?,F(xiàn)在在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也都有兄妹配婚的傳統(tǒng)遺風。
血緣群婚與原始群婚不同,它體現(xiàn)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人們開始按血緣關系群居,形成以血緣維系的自己的部落,有階級思想的萌芽,并且只在相同輩分中尋求配偶。血緣群婚充分體現(xiàn)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母系氏族社會的女尊男卑的特點。隨著社會體制的向前推進,使得婚姻體制也不斷演變。
1.3 對偶婚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人類逐漸認識到血緣婚姻的危害并逐漸產生明確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緣關系的性關系,而是到血緣以外的氏族集團尋找婚配對象,這就出現(xiàn)了氏族之間的“對偶婚”,也就是古代所說的“同姓不婚”。
它的特點是:非同一血緣氏族的男女方得婚配;男女間的結合尚不固定,沒有嚴格的排他性,男可以多妻,女也可以多夫,但有一點是主要的,即男子出嫁到女方氏族,子女歸女方,從母姓,血統(tǒng)按母系計算,財產由女子來繼承。在我國大約是舊石器時代末期一直到新石器時期末期,距今約五萬年到五千年左右。
但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少數民族中,直到解放前還保留對偶婚的殘余形態(tài),如瑤族男子的“上門婚”,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上門女婿”,其特點多是男子出嫁、女子娶親,男主內、女主外,男子在家勞動,女子外出謀生,所生子女歸女家。
1.4 一夫一妻制
對偶婚的進一步發(fā)展,就是固定的“一夫一妻制”。我國的“婚姻”概念正是在這個階段產生的。這一婚姻形態(tài)從仰韶文化中期到龍山文化時期開始出現(xiàn)和發(fā)展,一直到現(xiàn)在。包括了整個父權時代和剛剛開始的男女平等的時代。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成以后,跟著產生了媒人和婚禮,因此決定婚姻大事必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堯就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且生活還很和睦,這是婚姻形態(tài)由對偶婚末期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的一種形式。
一夫一妻制的產生,說明生產力已經高度發(fā)展,人們已經擺脫了以體力或是血緣認親疏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是以階級的方式規(guī)定了人類的社會制度,隨著社會體制的完善,婚姻體制也得到了相應的發(fā)展,并且日臻完善?;橐鲶w制中逐漸擺脫了女尊男卑的母系氏族體制和男尊女卑的父系氏族體制,從而逐漸走向了男女平等的階段,這一點在婚姻體制在上體現(xiàn)的最明顯。
二、不同民族的古代婚俗遺風
我國民族眾多,他們在各自的歷史發(fā)展中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代婚俗。解放后經過改革,有的已經不存在,有的仍在流行。
2.1 轉房婚
“轉房婚”在西南地區(qū)的彝族、苗族、怒族、阿昌族、獨龍族和東北地區(qū)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都曾較長時間地流行過“轉房婚”。其形式主要為兄死,弟娶嫂為妻;姐死,妹代姐為妻;父死,子娶異母為妻。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倍鸥φf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那時的匈奴正是通行的轉房婚。王昭君先嫁給呼韓邪單于為閼氏(即為單于之妻);呼韓邪單于死后,長子繼位為單于,又娶昭君為妻。這種轉房婚帶有“群婚”的遺風,因此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歷史婚俗的遺留特點。
2.2 阿注婚
“阿注婚”是流行于云南瀘沽湖畔的一支普米族和一支納西族?!鞍⒆ⅰ痹诩{西語中,意為伴侶、朋友。只要不是同一母系血統(tǒng)的成員及其后裔,都可以互為阿注。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自由,雙方自愿結合,到晚上,男阿注就到女阿注的專用房里過夜,天明趕回家去勞動。所生子女不知其父,都歸母家。這是對偶婚的遺風。
知名藏族演員蒲巴甲就出生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他還親身經歷過少數民族走婚的習俗。在課文《摩梭人家》里也從不同方面對瀘沽湖畔的風景和人文習俗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今天在世人眼中看似比較奇葩的婚姻形式,也許正是歷史所賦予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瑰寶。我們應該從思辨的角度來看待、試著去保護,作為解讀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2.3 搶奪婚
“搶奪婚”,云南地區(qū)的苗族、傣族、景頗族、傈傈族都曾實行過搶奪婚。它是男子通過搶奪手段與女子成婚,已演變?yōu)榛樗?,搶只是形式,雙方早已交換過婚禮,選定了日子,只是在迎親當天,男方還是要組織一伙人,隱蔽在約定的地點,等到新娘一到,一擁而上、捆綁回家,新娘則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裝追趕。
演變到現(xiàn)在,新郎在迎親時,還會有搶新娘時的堵門游戲,新郎會帶著一群人來迎娶新娘,新娘的姐妹們會假裝堵在門口不讓新郎進入,然后刁難他們,并要求新郎給大紅包,這也是寓意結婚的喜慶,所以新郎要盡量的配合,也可以跟伴娘們討價還價一下,只有新郎答對了問題、完成了女方提出的要求才能進門迎娶新娘。
三、現(xiàn)代婚姻的橫向對比分析
3.1 隱婚
隱婚是指已經辦理了相應的法律手續(xù),但并不向外公開自己已婚的身份。這種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女性身上,由于職場競爭的壓力,寫字樓里的白領們多采用隱婚的方式,他們的無名指上沒有戒指,平時上下班沒有車接車送,照常和奔赴與各種聚會和應酬,工作起來拼命,沒工作的時候可能找不到人。例如在影視作品《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中,朱亞文所飾演的趙小亮和馬伊琍飾演的潘云是一對夫妻,他們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但兩人在公司卻裝作不認識的,隱瞞彼此的夫妻關系。
造成這種隱婚的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來自于職場對女性的壓力,因為如果女性結了婚,就可能陷入生養(yǎng)孩子、照顧家人等一系列問題之中,有許多公司老板并不想聘用這樣的人,所以許多女性迫于無奈就選擇了隱瞞結婚的事實。
3.2 畢婚
畢業(yè)即步入婚姻殿堂,是新時代男孩女孩的大膽做法。以前我們總喜歡調侃說大學畢業(yè)季就是戀人的分手季,但是如今的社會普遍現(xiàn)象是“我們畢業(yè)就結婚吧”畢業(yè)證和結婚證一起領,許多當代大學生選擇用畢業(yè)就結婚的方式來緩解就業(yè)壓力,順應著“成家立業(yè)”的說法,因此選擇先成家而后立業(yè),看似更符合傳統(tǒng)的婚姻思想,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
畢婚的實質原因是:對于當代的大學生,尤其是80、90后的女大學生,因為害怕變成大齡剩女,所以選擇早早解決終身大事為妙。而且當今社會“干得好不如嫁的好”的觀念甚囂塵上。所以畢業(yè)就結婚變成了一種趨勢。
3.3 裸婚
裸婚是指沒車、沒房、沒存款,就拿著戶口本去民政局登記結婚了,即使連婚房都是租的,為了愛情也要去結婚。拋開世人眼中的物質基礎,去追求絕對的精神至上之愛。在《裸婚時代》里文章飾演的劉易陽和姚笛飾演的童佳倩就是一對這樣的夫妻,雖然愛情在生活瑣碎的細節(jié)面前變得如此的不堪一擊,但它也讓我們對裸婚的這種社會現(xiàn)象產生了深深的思考。
產生裸婚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純粹的精神至上的追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二是急劇上漲的房價,讓剛剛畢業(yè)、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望洋興嘆,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的高壓,迫使他們不得不選擇裸婚。
3.4 閃婚
閃婚是指閃電式結婚,在兩個人相識不久就以驚人的速度登記結婚,讓大家驚愕。
閃婚的原因也是受社會影響的,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斥著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們對速度的追求,不僅是客觀的事物的提速,還有主觀對事物的看法以及解決事情的速度都在提高,所以“馬拉松”式愛情并不被推崇,因此造成了“閃婚”很有市場。
因此我們說當下的任何一種婚姻形式,都是在我們生活的大的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也許這種婚姻形式有所扭曲,但換個角度考慮,要聯(lián)系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和主流價值觀來說,在面對婚姻大事時,我們確實應該慎重,樹立一個積極而正確的婚姻觀。
結論
婚姻體制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進而也從這一點上可以折射出當時的社會體制,無論是從縱向的歷史變遷還是橫向的不同形態(tài),都充分說明了人類的生產力在不斷發(fā)展、人類在不斷文明,隨著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演變,男女在社會中所體現(xiàn)的生活觀念也在不斷進步。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