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
摘要:誠信是我國行政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國法律條款中的誠信原則是誠信這種道德規(guī)范轉(zhuǎn)化為法律條款文件的重要體現(xià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需要法律來進行管制的范圍也越來越寬泛,如何能夠更好的將誠信原則貫穿于行政法的制定當中,來更好的規(guī)范人們的法律行為,是當前的法律工作者們思考的主要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誠信在行政法中的基本涵義,探討了誠信作為行政法基本原則之證成,以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誠信;行政法基本原則;證成
誠信不管是在私法領域還是在公法領域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國民關系開始發(fā)生新的變化,公法與私法之間的壁壘被逐漸的打破,因此原本屬于私法領域的誠信原則開始逐漸的走進了行政法這一公法領域[1]。在我國的行政法建設過程中,雖然有堅持誠信原則的基本理念,但是卻缺乏在誠信原則引導下的系統(tǒng)化的行政法建設,使得我們的行政領域中誠信問題頻發(fā)。
一、誠信在行政法中的基本涵義
(一)我國行政機關的行政目的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我國的行政機關之所以開展一系列行政活動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我們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但是在維護公共利益的過程中,不能夠為了實現(xiàn)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隨意的踐踏相對人的利益,而是應該在維護相對人權益的基礎上再以公共利益為目標,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相對人和行政機關的利益[2]。此外,誠信原則的提出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要求,即進行行政工作時,要切實做到公權公用,嚴禁公權私用,濫用職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二)不管是行政機關還是相對人都必須保證事實闡述的真實性
保證事實闡述的真實性是誠信原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其最直觀的體現(xiàn)[3]。對于行政機關來說,在開展執(zhí)法活動時必須要明確、真實的向相對人表述自己的執(zhí)法意圖,才能夠讓相對人更好的配合行政機關開展執(zhí)法活動;對于相對人來說,在了解了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意圖后要積極的配合其開展工作,具體來說就是要講真話,說真事,而不能夠用推脫的態(tài)度來對待執(zhí)法活動。從具體的行政執(zhí)法角度來講,行政機關以及相對人對誠信原則的遵循,可以大大的增強相對人對行政機關的信賴,以更好的行動來配合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工作,對于提高行政執(zhí)法效率,加強政府公信力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三)行政機關必須要正確的履行自身的行政職責
行政機關的行政執(zhí)法工作是有一定期限限制的,所以為了更好的推動社會公眾利益的實現(xiàn),行政機關必須要正確、迅速的履行自身的職責,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4]。這就要求行政機關在開展執(zhí)法工作時,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公權行使期限,其次,各部門之間必須要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提高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流通程度,從而避免相互推諉職責,責權劃分不清的問題,確保行政機關能夠在限定時間內(nèi)行使權利,避免公權喪失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四)行政機關和相對人都必須要遵守誠實守信的原則
行政機關要對自身做出的行政行為負責,同時相對人也應該承擔自身相關的責任,要做到言而有信,不得言而無信,食言而肥。相對人與行政機關執(zhí)法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只有二者都能夠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才能夠推動二者關系的協(xié)調(diào),促進行政機關和相對人的公同發(fā)展。
二、誠信作為行政法基本原則之證成
(一)法律價值:誠信原則在行政法中具有較強的約束性
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國家和公民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社會共同體,缺乏任何一方,我們的社會共同體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對于我們公民來說,在注重自身個人利益的同時,也應該更多的關注社會的整體利益;而對于國家來說,在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的同時,也應該充分的關注不同人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的提高我們法律的權威性[5]。而誠信正是公民和國家共同追求的原則,既然我們已經(jīng)在民法中設置了誠信的基本原則,那么就沒有理由不將其作為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二)法律準則:誠信原則符合行政法的原則標準
1、誠信是基本的法律準則
誠信是被高度法律化的道德約束,早在羅馬時期的司法領域中,就已經(jīng)將誠信作為了立法的基本原則,到之后瑞典的民法典正式的將誠信確立為民法中的基本原則。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就足以說明誠信原則值得被進一步的法律化,作為基本的法律原則來發(fā)揮作用。
2、誠信貫穿于行政法的始終
誠信原則必須要貫穿于行政法的始終,體現(xiàn)在行政法的方方面面,方能發(fā)揮出其最大的價值。將誠信作為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不僅僅能夠?qū)π姓C關的一切法律制定、執(zhí)行和確定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通過誠信的原則,還能夠衍生出公權共用、信賴保護等原則,這對于提高行政法的規(guī)范性來講也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3、誠信體現(xiàn)了行政法的基本價值理念
誠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4字核心價值觀中的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價值意義。同時它也體現(xiàn)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對社會關系的一種新的追求。對于行政機關的行政法來講,也必須要及時的跟上社會的腳步,從宏觀的角度上對自身的法律原則進行新的闡釋,從而推動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關系的和諧與平等,讓社會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都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結束語:
法律是最低水準的道德限制。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進步,我們對道德等觀念有了新的闡釋,為其賦予了新的意義,我們的道德標準在不斷的提升和變化,相應的,法律中的誠信原則也應該隨著道德標準的改變而發(fā)生改變。誠信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和法律原則,在今天這個物質(zhì)條件和思想條件都已經(jīng)相當成熟的時代應該被提到更高的位置,通過誠信在行政法中的體現(xiàn),從而不斷的推動我國法制社會的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梁成意.誠信作為行政法基本原則之證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79-84.
[2]王瑛.重構現(xiàn)代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07):68-69+86.
[3]楊登峰.行政法誠信原則的基本要求與適用[J].江海學刊,2017,(01):133-140.
[4]馬懷德.行政法學:關注法治實踐 深化理論研究[N].檢察日報,2017-01-07(003).
[5]陳鑫.論行政法基本原則視野下的《檔案法》修訂[J].檔案學研究,2016,(0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