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遼寧·李東
有些水庫挺邪門
文/圖 遼寧·李東
野釣中水庫中最正常不過的現(xiàn)象是什么?鬧小魚唄。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去了一個陌生的水庫,浮標就像立在水缸里一樣紋絲不動,是不是很邪門?你會納悶,這地方咋不鬧小魚呢?不鬧小魚不好嗎?你可以把魚餌開成各種理想的狀態(tài),而不用擔心被半路打劫;即使不打窩子,憑竿子抽也能使釣點內(nèi)殘留的餌料形成一個誘魚區(qū);浮標出現(xiàn)信號就是好魚咬鉤,你可以看得更準,中魚率更高。這多好??!對,這都是不鬧小魚的優(yōu)點,要不怎么那么多人都喜歡夜釣呢。夜釣最重要的好處之一就是不鬧小魚??墒沁@種現(xiàn)象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隱情呢?我們來做另一種解讀。
去年秋天,大水庫開始普遍??诘募竟?jié)(大地的玉米葉子開始泛黃了的時候),有人和我商量去百公里之外的王家窩鋪。那個水庫我知道,平原上天然的大溝,水不怎么深,有些野生的鯽魚,鯉魚、草魚等稍大體型的魚曾經(jīng)也有不少,但是被釣了這么多年了,能夠幸存下來的數(shù)量不會很多。不過據(jù)說今年那里出大鯽魚了,個頭非常整齊的那種。好吧,鯽魚也是魚,這季節(jié)沒條件挑肥揀瘦了。我和當?shù)蒯炗衙鞔_了釣法和用餌,周末我們早早就出發(fā)了。
熟悉東北釣魚環(huán)境的人都知道,在東北,一年中最后一個釣魚節(jié)點就是高粱曬紅米的時候,也就是說高粱粒變粉變紅的這十幾天是釣魚的最后黃金季。高粱米已經(jīng)紅透,枝葉就會開始枯萎,玉米也會大面積泛黃,這就標志著魚情開始從波峰向低谷過渡,以后要走下坡路了。我們出行王家窩鋪就是在這個節(jié)點上。這段時期晝夜溫差加大,魚情一天不如一天。這就標志著鯽魚又重新成為主要對象魚了。但是這個時候小雜魚依舊會如夏天般活躍,因此釣鯽魚的最佳魚餌蚯蚓往往并不能派上用場。但是當?shù)氐尼炗褏s明確地告訴我們務必要用大蚯蚓,這是我最擔心的??墒聦嵤钱斘覀兊搅怂畮?,小海竿或者筏竿掛了蚯蚓后,鬧鉤的現(xiàn)象真的沒有發(fā)生。鈴響上魚后,除了中魚的那枚鉤子,其他的蚯蚓餌僅僅因為水泡而顏色變淺。這可不錯。但是拋竿在靈敏度上肯定不如手竿,或許有小魚啄食看不出來吧。于是我架了把手竿,調(diào)靈釣靈專門看看這里到底鬧不鬧小魚。一試果真不鬧??!浮標僅僅會偶爾出現(xiàn)一個極輕微的顫動,然后就繼續(xù)平靜下來。大幅的送標必是鯽魚無疑,只是手竿上的魚偏小、口又少罷了。這個水庫可真邪了門了。
傍晚水庫對面一哥兒們中魚后興奮地大叫“鰲花、鰲花!”鰲花就是鱖魚,這可是稀罕物,可以說東北90%的釣魚人沒釣過這東西。我本來以為對面的哥兒們運氣太好,可是晚上和水庫老板喝酒的時候才知道,前幾年老板故意放了2000斤鱖魚苗,增加收入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為了控制水庫雜魚數(shù)量,使經(jīng)濟魚類能更加順利地快速生長。有了這個信息,水庫中為何不鬧小魚就真相大白了,這水庫里面為何生長著清一色的大鯽魚也有了合理的解釋。
鱖魚是一種比較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也就是說在天然環(huán)境下,它們會以比自己體型小的小魚、小蝦等水生物為食,無論是成年的雜魚還是剛孵化的雜魚,都會淪為它們捕獵的對象,久而久之,小雜魚的種群就被它們蠶食干凈了。同樣的道理,繁殖能力極強的鯽魚也面臨著這個尷尬的境地。從剛孵化的幼魚到1兩以下的小鯽魚,都是鱖魚的食物,于是小鯽魚沒機會成長,數(shù)量稀少。而大鯽魚之所以多是因為鱖魚苗安家之前這些鯽魚就已經(jīng)有了生存能力,鱖魚苗到來后沒有對它們的生存產(chǎn)生威脅,于是它們越長越大,成為碩果僅存的水庫元老。這個水庫的鯽魚在大量被釣獲后種群的數(shù)量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未來幾年這種資源將會呈現(xiàn)枯竭的趨勢。其他可以在水庫中繁殖的魚種和這里的鯽魚有著同樣的命運,甚至更糟糕,因為畢竟我們常垂釣的魚種中鯽魚的繁殖能力最強。
上述分析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水庫中的小魚如果數(shù)量很少,少到了叫人感到不正常的程度時,我們就有理由懷疑水域內(nèi)是否有大量肉食性魚類存在??梢杂萌濔D試釣幾次,畢竟野釣什么魚咬鉤就釣什么,如果得到驗證,那么完全可以以肉食性魚為主要垂釣對象。
二、肉食性魚類的大量存在會導致該水域內(nèi)的原生種群出現(xiàn)青黃不接的現(xiàn)象,如果沒有人為的干預,未來幾年內(nèi)資源將會趨于枯竭,幾年后在未知的情況下不宜貿(mào)然出行。
當然,水庫出現(xiàn)這種極端的情況很少,這只屬于個別案例。但是有很多封閉的野塘、沙坑有上述情況存在。里面的肉食性魚種也很雜,有鲇魚、黑魚、馬口、翹嘴。少的時候只有一種魚獨霸天下,多的時候這幾種魚會同時存在。這種情況的原因無非有兩種:人為地投放魚苗或者由獨特的天然條件形成的。人為的因素不好判斷,只能靠打聽消息來確定;天然形成的則有規(guī)律可循。比如河道旁取沙后的大沙坑,連接兩個水庫的數(shù)公里長的河道旁的坑塘,總而言之離不開河流,哪怕是涓涓的小河,也會成為這幾種魚類傳播的媒介。為什么河道旁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率會遠遠高于孤立的坑塘呢?原因很簡單,引水的過程中各種魚的幼魚會隨著水流一起來到坑塘,在生長的過程中,弱肉強食的自然規(guī)律決定了只有最強大的才能最后幸存下來。肉食性魚類以其他魚類或水生物為食,久而久之其他小魚就會被消滅殆盡,肉食性魚類就會成為坑塘的主角和主人。另外一個原因是,上游的水庫泄洪或者下游的水庫漲水,這些本來在河道邊上的沙坑會被洪水淹沒,洪水中就帶有從水庫中逃逸出來的各種魚,如果剛剛落水就去垂釣,那么所獲魚種會很多,以小體型魚為主。但日久天長情況就可能會發(fā)生變化,體型更小的雜魚類在不斷成為肉食性魚類的食物后,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于是反映在浮標上就是鮮有小魚鬧鉤了。這個特點幾乎就是“這里有食肉魚”的標簽了。當然了,如果該水域內(nèi)小翹嘴或者馬口繁殖起來了,標相是一目了然的,它們搶食都比較積極,頻繁上鉤的首先是它們。不過,它們數(shù)量龐大很可能意味著其他魚種數(shù)量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