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亮
商州燒腸
文/陳亮
大凡陜西人,多以面食為主,居家過日子,一碗油潑辣子拌燃面那是最為愜意的時刻。但偶爾打打牙祭,必少不了來碗泡饃解解饞。不過,泡饃也有好多種不同的口味和風(fēng)格,大家常吃的有水盆大肉、粉湯羊血、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等,但卻鮮有能品嘗到燒腸的鋪子。然而,在我老家陜西商洛的商州城區(qū)里,卻能品到既噴香誘人又經(jīng)濟實惠的燒腸。
商州燒腸不同于菜系里的那種所謂的純粹以豬大腸烹制而成的菜肴,也不同于經(jīng)由骨頭燉成的滾湯冒過的葫蘆頭,而是一種以豬大腸為主做成的大燴菜。每次去商州城里辦事或游玩,我必定要去吃碗燒腸的。
只需來一大碗紅湯滾滾的燒腸,外加一塊鍋盔,再配上店家贈送的一小碟糖蒜或咸蘿卜,頓時使人食欲大增。用筷子一撥拉,只見翠綠的芫荽碎和紅油湯兒之下,隱藏著彤紅的腸頭段兒均勻地摻雜著些金針菇、黃豆芽、黑木耳、油炸豆腐條、青豆苗、蘑菇和粉條……猛不防備,還會閃出個肉丸子來。“刺啦”喝一口滾湯,霎時,一股子既酸又辣的味兒便瞬間涌遍周身,啃一口鍋盔再就一口糖蒜,當(dāng)即就大快朵頤起來。經(jīng)過高溫而蜷縮成一團的大白菜葉兒和綠油油的菠菜稈兒,嚼在嘴里是那么的鮮嫩而爽滑,不僅有菜的清脆,亦有肥腸的芳香。不待吃完,便滿臉泛紅,渾身發(fā)熱,大汗淋漓。尤其是冬天,吃上一大碗燒腸,瞬間便溫暖起來了。
吃罷飯,絕對得小憩片刻再出門,以防感冒??纯吹赇伒难b飾也是一種美的享受,一個個小包間,用一種特制的竹子工藝柵欄相隔,且每一個包間都分別放著一個大酒壇子,淳樸地道的鄉(xiāng)村范兒,儉樸而家常。望著酒壇,喝著滾湯,當(dāng)真有種三碗不過崗的好漢氣概。只見大廳墻壁上火紅的辣椒串兒和金黃的玉米辮子中間,鑲嵌著一個巨型牌匾,上書“燒腸簡介”。
相傳,唐代名醫(yī)孫思邈(人們稱為藥王)一天在長安一家專賣豬雜碎的小店里偶吃“腸子”,端起碗剛吃幾口,便覺得有一股騷腥味直沖鼻端,嘴里油膩膩的,很不是滋味。問及店主,才知是制作無方。孫思邈向店主說道:“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中益氣,養(yǎng)身之本。物雖好,但調(diào)制不當(dāng),也是枉然矣?!庇谑?,他從隨身攜帶的藥葫蘆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膩之藥物。店主將這些藥物放入鍋中,果然香氣四溢,其味大增。這家小店從此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店家不忘圣醫(yī)指點之恩,并將所賣“腸子”改名為“燒腸”,此后一直流傳至今。
我雖未曾見過當(dāng)時醫(yī)圣吃“腸子”時的場景,但常去的商州這家燒腸店鋪,使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舌尖上的誘惑。不僅燒腸醇厚芳香,耐人回味,而且鍋盔是那種剛出鍋的熱鍋盔,既干酥又香脆,嚼在嘴里“咔嚓咔嚓”直響。越咀嚼越有味,猛不防嘴里還會打個泡兒的,若是牙口不好的可千萬別逞能,得掰成塊兒泡在滾湯里,待鍋盔泡軟且吸附了湯汁后再慢慢享用,那絕對會是另一種享受了。